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行为博弈理论,研究了潜在需求不确定情况下,发行人、机构投资者和散户三个参与IPO主体行为对IPO抑价的影响,并对投资者性行为进行抑价比较分析。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对新股及价值评估不存在分歧时,只存在有意抑价,IPO抑价相对较低;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对新股及价值评估存在分歧时,既存在有意抑价,也存在无意抑价,IPO抑价较高,且投资者的分歧越大,IPO也抑价越高。最后,论文通过实例模拟为文本的结论提供了定量支撑。  相似文献   

2.
询价下异质预期对IPO抑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针对IPO抑价中的有意抑价和无意抑价问题,本文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和博弈论,研究了发行人和机构投资者的同质和异质预期对IPO抑价的影响,并进行抑价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两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为规避风险和追求更高的回报,都有有意抑价的激励;当机构投资者与发行人对新股价值不存在分歧时,IPO抑价中只有有意抑价,而无无意抑价;当机构投资者与发行人对新股价值存在分歧时,分歧越大,IPO抑价越高,而抑价中有意抑价不变,无意抑价增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IPO抑价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随机边界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不同定价方式下的IPO定价行为,以及相应时期内IPO抑价的成分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之前中国新股发行价格存在与成熟资本市场相反的显著下边界特征,其主要根源在于此期间中国采用的新股发行定价方式方法的制度化特征;实施询价发行后中国IPO定价开始出现与...  相似文献   

4.
IPO抑价,是指新股发行定价存在低估现象,即新股发行定价低于新股市场价值,表现为新股发行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上市首日即能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大量的研究发现:成熟市场的发行抑价程度低于新兴市场的新股抑价程度,这表明成熟市场的新股发行价格更接近市场价格。IPO抑价问题普遍存在于全球的股票市场,而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方匡南  何纯  王郁 《管理科学》2015,18(4):98-110
针对“中国IPO 高抑价之谜”,提出了Sai-GA-SVR方法,从市场特征的角度来判断新股是抑价还是溢价,分析了我国1997年―2011 年不同制度下的IPO 市场特征. 研究发现: 审批制和价格管制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抑价,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新股市场已表现出极大程度的溢价现象; 询价制前的新股发行价格仅仅反映公司内在价值,不能反映IPO的市场供求关系与风险水平,同时过于依赖机构投资者的询价制扭曲了制度租金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IPO高抑价之谜”,提出了Sai-GA-SVR方法,从市场特征的角度来判断新股是抑价还是溢价,分析了我国1997年-2011年不同制度下的IPO市场特征.研究发现:审批制和价格管制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抑价,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新股市场已表现出极大程度的溢价现象;询价制前的新股发行价格仅仅反映公司内在价值,不能反映IPO的市场供求关系与风险水平,同时过于依赖机构投资者的询价制扭曲了制度租金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2009年5月IPO重启后新股抑价率的变化,分析了新股抑价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发现本次IPO重启后新股发行的抑价现象明显改善,抑价率显著降低,而且影响抑价率的三大类相关因子对抑价率的影响程度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IPO首日抑价可以产生信息动量效应,进而增加二级市场对新股需求的假设,建立了锁定期与IPO抑价关系模型。对模型的分析表明,当抑价所产生的边际信息动量足够高时,IPO抑价为锁定比例和锁定期的增函数。应用1998至2004年137只实施了锁定规则的IPO数据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支持模型的假设和结论,表明锁定期并未起到传递公司质量信息的作用,抑制二级市场投资者对新股的狂热情绪,或者延长锁定期有可能使其达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9.
周观君 《管理科学》2005,18(2):65-70
首先定义了新股抑价水平,提出了影响抑价水平的可能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基本抑价模型、非受限抑价模型、受限抑价模型和对数抑价模型;随后描述了中国A股市场的新股抑价现象,并给出了各抑价模型实证研究结果;最后比较了四个模型在预测新股上市价格方面的优劣性.  相似文献   

10.
IPO的抑价问题是金融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本文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在2004年4月8日至2007年5月1日这一期间IPO上市的200只股票进行研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提出新股定价应以公司的内在价值为基础,结合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对新股的期望值,并分析了影响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对新股的期望值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IPO抑价这一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是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金融异象之一,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形成许多有代表性的理论。对于我国特别异常的IPO抑价现象,国内学者还从发行制度进行研究,认为股权分置、价格及市盈率管制等因素是我国IPO抑价的主要原因。本文对国内外IPO抑价理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IPO抑价问题普遍存在于全球新股发行市场。到目前为止,IPO抑价仍然是困扰金融学界的难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和实证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2009年10月23日深圳创业板开市,本文选取了首日换手率,流通股比率,每股收益,资产负债比率,总资产对数,每股摊薄市盈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坳比率,股东权益比率,利润总客,网上定价中签率和发行总值13个指标对创业板98只股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并总结出影响IPO折价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噪声申购者、市盈率管制与投资者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IPO抑价理论认为一级市场因定价偏低而给投资者带来了正向超额收益,但近年来基于噪声交易者参与的行为金融研究对此提出了异议.从套利的角度将新股中购者分为套利投资者和噪声申购者,采用供需分析方法,以新股上市首日的基础价值为基准,重点探讨中国现金配售制度下投资者在一级市场定价和申购过程中的收益问题,并分析市盈率管制对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现金配售制度下,新股投资者收益与中签率有关,在新股申购过程中,套利投资者可以通过申购数量的调整进行套利活动,但此套利受噪声申购者影响而存在约束.当噪声申购量小于发行量时,数量套利有效,新股抑价发行,但投资者只能获得合理收益,此时市盈率管制对投资者收益没有影响;当噪声中购量大于发行量时,数量套利受限,新股存在定价偏高的可能,且当定价高于某一特定值(小于基础价值)时,投资者即获得负向异常收益,此时适当的市盈率管制可以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下询价过程中发行人、投资者与承销商的策略选择,构建IPO定价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中国询价制下IPO定价过程中发行人、投资者与承销商策略行为的演化均衡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策略下的收益差异决定了三者的演化稳定策略:1)如果发行人如实报告并不能得到相匹配的收益,那么之后的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将选择粉饰业绩,进而导致IPO市场出现"逆向选择"问题;2)投资者是追求风险报价还是价值报价,取决于新股发行定价与上市后价格之间的净抑价,因而只有压缩风险报价下的净抑价空间,才可能使投资者回归价值报价;3)对于承销商来说,一方面承销收入激励其提高新股发行价,另一方面声誉约束其高定价,因而只有当掠夺的抑价利益不能够抵消声誉损失时,其才采取让渡定价策略,否则采取掠夺定价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不同发行机制下IPO抑价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ARA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不同发行机制下IPO定、抑价模型,研究投资者异质预期对IPO抑价的影响,并进行抑价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固定价格和询价发行都不能消除IPO抑价;在两种发行方式下,投资者异质预期越大,IPO抑价也越高;当两种发行机制下投资者的异质预期相同时,与固定价格发行相比,询价发行机制下IPO抑价更低,从而具有更高的定价效率;若询价下投资者的异质预期更大时,异质预期引起的抑价增大,IPO抑价可能比固定价格发行更高。最后,通过数值分析论证了本文结论,并从投资者异质的角度解释了询价发行下也可能导致IPO高抑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IPO询价中的最优报价策略与净抑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提出IPO净抑价的概念.利用统一价格份额拍卖的分析方法,在机构投资者同质且风险中性假设的前提下,以其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研究机构投资者在IPO事前申购总量确定情况下的最优报价策略,并推导出均衡时的IPO发行价格和IPO净抑价的表达式.最后得到了线性均衡报价策略要严格占优于非线性均衡报价策略,且机构投资者需求隐藏程度与IPO净抑价正相关以及净抑价必然存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假定投资者存在私人信息的情况下,以投资者行为为研究视角,构建了老股转让前后IPO定、抑价模型,研究了老股转让前后投资者行为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理论模型和数值分析表明:在两种不同的制度下,散户投资者越乐观,IPO定价效率越低,且散户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分歧越大,IPO定价效率也越低;在投资者情绪相同的情况下,老股转让制度降低了IPO抑价,具有更高的定价效率;然而,当老股转让后投资者之间的分歧大于老股转让前分歧时,则可能导致老股转让后的IPO抑价高于老股转让前的IPO抑价,即老股转让后的IPO抑价更高,IPO定价效率更低。论文以我国2009-2012以及2014年IPO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初步统计发现,老股转让后的IPO抑价明显高于老股转让前IPO抑价,得到与理论模型恰好相反的结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老股转让后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影响明显大于老股转让前的,也就是说,由于老股转让制度反而提高了我国投资者的乐观情绪,从而导致了与理论模型预期恰好相反的结果。因此,加强投资者理性培养对于我国IPO市场化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IPO抑价现象在世界各地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研究表明,新兴市场的IPO抑价显著高于成熟证券市场IPO抑价。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创业板市场202家公司的首次公开招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抑价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影响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的因素有市场短期投资、跟风投资的投机氛围浓厚以及投资者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价值投资的理念等。  相似文献   

19.
尽管近年来我国新股定价的市场化改革使得IPO抑价(即一级市场股票发行价低于上市首日收盘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总体水平仍较高。IPO即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具有股权融资偏好的我国企业来说,顺利地实施IPO不仅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通了道路,就现阶段而言,IPO本身已经为企业带来了充裕的资本。2003年我国发行市场的融资结构中,新股融资占市场融资总额的55%,远远高于其他融资方式(可转债、配股和增发)。由于融资规模由发行股票数量和发行价格决定,因此,发行价格是影响IPO能否顺利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黄俊  陈信元 《管理科学》2013,16(2):83-94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新闻媒体在资本市场的角色发挥,文章利用创业板公司上市这一事件,考察了媒体报道对公司 IPO 抑价的影响. 研究发现,媒体报道显著提高了公司首发抑价,而且,即使媒体只是对公司进行中性报道,IPO 抑价也与媒体报道数正相关.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题材”公司的首发抑价更多地受媒体报道的影响; 当市场处于上涨行情时,公司 IPO 抑价因媒体报道数的增加而提高. 最后,分析表明,媒体报道仅短期内提高上市公司首发抑价,从IPO 之后的长时期来看,媒体报道越多的公司,股价下跌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