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方现代派文学可以称为广义的荒诞派文学,荒诞性在作品中往往具体化为生活意义的虚无、和谐关系的丧失、人的异化等等主题,从而使荒诞派文学中的审美意象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
叶知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8-15
本文认为以"文学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是为适应一时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应景性的主张,既与事实无关也经不起理性和逻辑的推敲。这些主张作为全国通用教材中权威性的观点,对于执教者和学生已经制造和正在制造着无穷无尽的困惑和苦恼,批评它、否弃它,是文艺理论领域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论“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文杰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新时期,“寻根文学”扬弃了陈规的文学认识,以一种全面深广的视野深入民族文化的土壤,既拓宽了文学的路数,同时也最直接地接近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内在本质。可以说,文化的开掘,也是文学的开掘。“寻根文学”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了一条不断探索、寻求回归的科学之路,其后文学的发展,无疑在这里可以或多或少地找到启示和存在的理由。本文论述的目的,正在于重新分析和整合这一远去的历史命题,从中疏理出其之于文学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黄小平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
旅游文学语言是指旅游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体现文学性与审美性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旅游文学语言所呈现的世界是超越现实主客二分、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旅游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旅游文学语言的诗性是指在诗情画意中达到的一种身与心游、物与神游的完美;旅游文学语言的哲理化境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性的哲思,是一种较高级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5.
<正>文学本质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命题,自从文学产生之日起,人类就在不断的探讨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答案。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每换一个角度和方法,就会有一个新的解答,正如萨特所说:“各有各的理由:对于这个人来说。艺术是一种逃避,对于那个人来说,是一种征服的手段。”只要生活在发展,思想在流动,文学在更新,这个问题就将一再地提出来,而答案也将不断产生。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了解文学的一般社会性质,而以马克思的“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恰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这段名言为指导,深入把握文学的特殊本质。于是,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的命题被提出来了并成为越来越趋同的看法。然而,对于这一命题的分析、论述却大相径庭。有人以马克思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为出发点,从创作角度论述;有人以马克思的人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从审美掌握的角度进行论述,更有人以接受美学的理论,从读者的阅读行为进行论述,这些角度不能说没 相似文献
6.
旅游英语教学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海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5):167-169
目前,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诸如教学方式的滞后,考核方式的单一,严重制约了旅游英语教学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旅游英语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旅游英语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旅游英语教学将在以理论为前提,偏重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实际沟通和交流能力的基础上,逐渐走向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从事旅游英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做好相应准备,以更好地引领旅游英语教学的正确走向。 相似文献
7.
鲁美妍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20-23
京派文学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学现象,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京派意象是中国传统诗艺与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学思潮相融合的产物。突破中国古典意象长期积淀的原型性象征模式,克服西方意象有象无意、意与象相剥离的缺点,成为京派作家对世界万物带有强烈的个体生命色彩的审美途径,体现着现代作家对文学本质更为深入的感悟。另外,京派注重意象在诗歌以外文学领域中的运用,促成了现代文学中各种文体间的相互融合,尤其是诗歌、小说、散文之间,从而推进了各种文体创作的成熟和发展。这也是京派作家对现代文学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郁离子》是继柳宗元使寓言取得文学独立地位以来我国的第一部集大成之作。在这部寓言集中,刘基不仅阐明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哲学、伦理、道德等观点,还表现了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本文试对他的寓言文学的审美特征,作些探讨。一、鲜明的主体意识——个性美在文学创作上,刘基主张要“裨于世教”,反对清虚浮靡,强调文学和政治道德的互利关系。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新疆维吾尔族女性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地域特色;在传承中又有对于现代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的探索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女性人物形象倾注了更多的痛惜与企盼,具有浓郁的悲剧特色.这由此呈现出维吾尔族女性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独具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哈斯其木格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法国文学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 ,反映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给人类文化的发展留下十分宝贵的资产。从古代希腊罗马到现在 ,法国文学经历了三千年的漫长的发展历史 ,各个时期所产生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对后世的文学创作给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意识形态的文学审美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振宏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91-95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这一理论生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前苏联学者对教条主义和庸俗化倾向给文学理论产生的危害进行反思时提出的一个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我国学者在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的失误时也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或“审美反映”的理论观点。如果对这一理论再进行反思也可看出它的未尽人意之处:它忽视了审美是艺术活动的一种自主性、自觉性意识;它没有看到审美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它把审美意识形态和其它意识形态看成平行并列关系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它没有看到审美意识不光文学艺术具有,生活中也有审美意识;它没有看到文学除了有审美意识之外,还有非审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客家文学是客家人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客家人主观世界的表现。它反映了客家人的社会生活,描绘了客家人的风土民情,同时也表达了客家人的思想。客家文学体现出客家方言、民俗、精神文化等方面鲜明的特质,是客家文化的艺术载体。 相似文献
13.
郑传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2)
宋代文学的审美特征非常鲜明:1.以俗为美成为一种时代审美取向,雅俗并峙成为文坛的基本格局;2.思虑深沉的阴柔之美取代了唐代文学所创造的才气发扬的宏壮之美。宋代文学审美特征的形成只能从其生长环境──宋代社会去寻求解释。宋代所实施的某些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为文化平民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以俗为美是文化平民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唐代,但其国势却是日渐衰微、积贫积弱的。积贫积弱的国势正是宋代文学尚阴柔之美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14.
郑传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宋代文学的审美特征非常鲜明:1.以俗为美成为一种时代审美取向,雅俗并峙成为文坛的基本格局;2.思虑深沉的阴柔之美取代了唐代文学所创造的才气发扬的宏壮之美。宋代文学审美特征的形成只能从其生长环境——宋代社会去寻求解释。宋代所实施的某些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为文化平民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以俗为美是文化平民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唐代,但其国势却是日渐衰微、积贫积弱的。积贫积弱的国势正是宋代文学尚阴柔之美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15.
郎英俊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6)
一读李乔的短篇小说(指《春的脚步声》收入的短篇小说),首先感觉到的是:吸引了作者的是历史变革冲击波潜入人物性格心理引起的冲突。他专注地审视民主改革时期凉山社会内部既成观念的动摇,人与人关系变动及其在这种关系中呈现出的人物内在美。作者思考的重心是这些人物自身的进一步解放,他们对自身幸福追求的合理性。作为彝族人民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6.
王跃飞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4):150-153
从本质上说,编辑实践即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一种审美体验,学术期刊编辑也不例外,其审美活动可说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劳动,构成一个多因素、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的编辑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陈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5):104-105
中国旅游纪念品具有材质美、工艺美、功能美这三大审美特征。其审美构成具体包括地方特色、文化个性、设计制作和外在包装四个要素。设计和选购旅游纪念品,应该很好地把握这些审美特征及其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9.
李社教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审美欣赏属于直觉思维、具有直接性、模糊性、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和不易捕捉的暗示性、跳跃性。因此对它的把握就有一点水中观月、雾里看花的味道。作为一种直觉思维,审美欣赏具有超语言、超逻辑的特征,但对它的研究又不能象参禅那样“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或潜思苦想、默处听雷,或当头一棒、大喝一声,让人自己去悟。这就使欣赏研究似乎陷入了一种悖论之中:用逻辑去分析一种超逻辑的东西、用语言去阐述一种超语言的现象。然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二律背反,不应该导致对这一研究的回避和取消。 相似文献
20.
高逸群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我国古代,“风”“骚”并称,《诗经》《楚辞》历来被认为是代表着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大源流。然而,浪漫主义的《楚辞》为什么会发生在我国南方的长江流域?它和楚文化有什么关系?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说明,我以为必须从楚文化的审美结构谈起。近年来,地下出土的楚文物日益增多。它们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艺术珍宝,为我们研究楚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为我们研究楚文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