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治”是与“礼治”、“法治”相对的范畴,是对道家政治哲学的新概括,它揭示了道家思想的政治哲学性质。“道法自然”是“道治”政治哲学的核心,代表着中国古代的自由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民主观念的萌芽;“清静自治”是“道治”政治哲学的特征,无为和自治是其内在机制,“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是其两种形态,二者之间体现为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长安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而道家文化又是长安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自然观方面,道家文化"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天人和谐观念,成为长安文化中顺应天时、保护环境的思想基础.汉代传世文物四神瓦当和彩绘雁鱼铜灯充分显示了汉代长安文化中"道法自然"的天人和谐观,对目前"共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詹石窗  冯雪  Hou Jian 《孔学堂》2023,(4):14-22+116-125
萧萐父先生所提出的“道家风骨说”与其“道家学风说”关系甚密。从萧先生的精辟论说中我们可以领悟到:道家学风是形成道家风骨的思想文化条件,而道家风骨则是道家学风的精神魂魄。道家既出于史官的文化背景又基于隐者的社会实践,使得道家学风受到了社会实践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双重影响,从而形成了共同的学风。道家学风的基本特点:一是建构了超越名言的“体知”认识论,二是在方法论上表现出了丰富的辩证智慧和可贵的超越精神,三是在文化心态上焕发出一种包容开放的恢宏气象。学习研究萧先生关于道家风骨与道家学风的系列论说,我们深切体会到:应该以道家包容开放的态度来维护好生活环境与学术环境,坚持“道法自然”的生态观,持续从道家学风中获得启示,汲取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沈伟华 《阅江学刊》2012,4(5):76-81
老子提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负概念“无”,并将其作为“道”的存在方式,而与此相关的“自然”则为“道”的根本属性;继老子之后,庄子进一步将“自然”的意蕴加以扩充,“自然无为”乃成为道家理论的核心所在;郭象则以“性分”思想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对“自然”之义加以引申和发挥。在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传统的道家自然思想依然展现着其关怀个体生命、社会众生乃至自然全体的人文价值,并依然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学兵 《唐都学刊》2008,24(4):43-46
在道家德育视域中始终彰显着人的主题,洋溢着人本性精神;其间道家德育方法人本性根源于其"重人贵生"、"重生轻物"的自然主义人性论,融汇于诸方法之中,其基本表征是自然无为,从根本上体现了道家思想论域中"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对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于哲学的发展史。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全新视角的探索,使他成为20世纪最富魅力的哲学家。通过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与道家"贵己"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达到"本真"的途径与道家"复归于婴儿"的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个体化"理论与道家形而上之"道"的对比,可以发现:道家的"道"与海德格尔的"本真状态"不同。老庄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天人合一",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致虚守静",弘扬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无为而治"提倡社会生态观。海德格尔与道家的思想都是本国度和本民族正统思想传统的反对之声,它们在主张贵己、返真、不为外物所累上具有高度相似之处,但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本体论、重视"个体化"原则;道家则主张形而上的抽象的"道",因而两者又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两种根植于中西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开拓出两条截然不同的哲学道路,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哲学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7.
张瑞泉  王本瑜 《唐都学刊》2011,27(5):127-128
对人生的思索和探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也是其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和代表,儒家和道家给予人生以不同的解答。儒家注重人生的社会取向,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以社会伦理价值的实现为人生之最高价值,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逐渐将人本身遗忘了。在寻求道德伦理完满的背景下,出现了以道德决断生命存在的伦理专制,使现实的人生不得不服从于抽象的规范,真实的生命存在被遮蔽甚至被扼杀。而道家由于特殊的  相似文献   

8.
敬畏生命是人类文化的开端,也是文化的伦理内核,在开启人类文明之初,敬畏生命就包含了对各种生命的敬畏,阿姆斯特朗的<神话简史>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施韦泽的<对生命的敬畏>和<文化哲学>等著作对敬畏生命原则做了哲学和伦理学的提升,将其论证为伦理学的第一原则,开创了以生命伦理、环境伦理和现代志愿者运动为标志的生态伦伦理运动,走出了一条敬畏生命的伦理道路,成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的生态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生命意识、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生命教育旨在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让他们在学会自我尊重的同时关爱其他的生命,在敬畏自然的同时胸怀社会,从而明白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儒家用伦理的眼光看待自然 ,形成了赋予自然山水以人格的自然观。在儒家看来 ,最高的美就是理想人格。道家以天地自然的和谐相生为一种“大美”的境界 ,导致道家自然山水审美中“以人合天”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1.
牛文浩 《创新》2013,7(1):29-32,53,126
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指出了"兼爱万物"的重要性,并最终形成了中庸式的生态实践观;道家则崇尚"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提出了"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伦理观,并最终以"自然无为"为指导来实践其生态思想;佛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为"无我论"和"整体论",提出要"尊重生命,珍爱自然",就是要实现"普渡众生,境心清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美学的核心问题——审美本体入手,分析了儒道的审美本体——“道”,认为“道”在儒道两家有着根本对立的解说,即儒家是伦理之道,而道家则是自然之道。从这一点出发,作者认为儒家的审美过程和方式是一种把审美视为情感中介的感情活动;道家的审美过程和方式是一种超感性的纯主观的心灵活动即内省体验,由此决定了儒家审美的社会功利性和道家审美的超功利,即道家把审美看作人生的最高境界。最后,作者从美学史的角度论述了儒道审美思想的互补和融合。  相似文献   

13.
由于早期原始人类主客观界限不清,难以解释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一切自然现象,当无法对生殖器官、交配行为、分娩现象三者之间关系进行解释的时候,对“性”产生了神秘感,并展开一系列对“性”敬畏、模仿与崇拜的仪式活动,以此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而乐舞则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其中,并流传至今。以生殖崇拜为主的乐舞强调生命的本真,表达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从而诠释生命、赞颂生命以及敬畏生命。藏族先民们把对生育的渴望融入到乐舞中,通过乐音、舞蹈进行朴素的表达。本文以青海热贡浪加“龙舞”为例,从“生殖崇拜与乐舞的文化内涵”“青海热贡浪加藏族龙舞形态分析”“藏族生殖崇拜乐舞的生命情调”三个层面对藏族“生殖崇拜”乐舞文化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良在汉兴后"隐居静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政治、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张良深受秦汉之际道家思想的影响:秦汉之际的道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思想有所不同,道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法家及神仙方术等思想的影响,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政治、社会、策略、修身养性等各方面均有所侧重。所以,在张良身上存在着入世之"道"和出世之"道"两种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并不矛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魏晋“言意之辨”的前期学术语境即是“经”与“道”两种诗学本体论的傅立与冲突。本文把“言”与“意”的冲突归属到两种本体论范畴“经”与“道”的傅立上,认为“言”就是“立言”,即崇尚在儒家诗学命定的终极本体──“经”的范畴上“立言”,“意”就是“立意”,即崇尚在道家诗学命定的终极本体──“道”的范畴上“立意”。在修辞学意义上,“经”与“道”均是超感性的抽象能指,是生命主体在本体论意义上设定的两个外延最大而内涵最小且具有恒定意义的本体范畴。“经”是一个遮蔽的本体范畴,而“道”是一个敞开的本体范畴。西方古典诗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在理论和思维形式上对应于儒家诗学的经学中心主义,而不是道家诗学的体“道”本体论。道家诗学的本体在敞开中没构筑起一个中心主义,因此道家诗学理论的直觉体验没有形成一种封闭而剥夺他者思想自由的权力话语。而儒家诗学的本体论建构者以语言游戏在本体──“经”的范畴上遮蔽了这个世界,在剥夺芸芸众生的意志自由中把思想统治者个人的“唯我自由”写真在本体论的语境表象上。  相似文献   

16.
人格与人的“价值生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格作为人之为人的价值规定,被诸多学科所共同关注和研究。哲学的人格研究关注的是社会历史中现实人的“价值自我”,即人的自然生命经过社会“类化”后所形成的“价值生命”的实现,哲学人格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的自我确证与人之为人根本性质的历史获得。文章正是在论述这一主旨基础上,揭示了人格范畴的价值蕴涵,并为人学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陶渊明诗歌中明确地存在着对老庄道家之“道”的深深追求。这种追求是一种精神境界,具有独特的感受,有时在宇宙大自然环境中获得,大都是在饮酒中获得,故称之为“酒道”。作者结合具体作品对这种“道”的精神进行了分析,其主要内含是无为而任自然,求“真”而脱世俗。他不断追求的“道”的境界,从生活实践来讲是他在“大济苍生”之志不断受到打击的结果;从思想上来讲是他在两骨思想意识新觉醒潮流中对人生价值不断追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赵麦茹  严红 《唐都学刊》2003,19(2):76-79
“中”在中西哲学上占有相当重的分量 ,中国的儒道释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都给予“中”以强烈关注 ,不同的是 ,儒家为道德之“中” ,道家为自然之“中” ,释家为性空之“中” ,亚里士多德为德性之“中” ,四家之“中”各有特色 ,“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9.
近十多年来,道家、道教的研究几成显学。就研究方面来说,学者们不仅关注道家、道教历史的承传发展,而且还从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现象学等多方面、多维度进行研究,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它在现在和未来的走向,也就是道家、道教的现代性问题。其中,以“当代新道家”为旨趣的研究思潮更是蓬勃劲发。藉于学者们对建立当代新道家的关注与呼吁,陈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自1996年8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以来,就开始着手规划以新道家为主题的专辑,2003年9月第20辑以“道家思想在当代”专号推出以来,…  相似文献   

20.
老子将“道法自然”的天道与“上德不德”的人道联系起来考察“圣人之德”的理想人格,认为“圣人之德”的显著特征是“上德不德”和“上德若谷”,并以“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圣人之德”的成长之道:私寡欲、守柔处弱和清静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