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飞  高玮丽 《国际公关》2022,(2):131-133
政府信息公开是公众了解政府行为最直接的途径,县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发挥着保障县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延安市县级政府信息公开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延安市县级政府信息公开存在公开内容与民众需求存在差距、政民互动不足、保密审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地方政府法律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2.
知情权与表达权对舆论监督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一再强调"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知情权与表达权的确立,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法制化的制度保障,具有重要的法制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在我国是一项法定制度,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随着我国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城乡规划知识的广泛宣传,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已成为提高城乡规划决策水平的有效途径。要保障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除在立法上明确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内容、范围、方式、途径、责任追究和救济制度等以外,还要加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教育,提高规划师的整体素能,完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配套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表达权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自由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管理具体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网络媒介一方面为公民表达方式的变化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公民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从而成为公民在公共政策决策中行使表达权的强有力的工具和催化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是公民表达权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公民表达权实现的载体和手段,而实现表达权则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活动的目的。网络媒介海量的信息存储和传播不仅成为公民日常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信息来源,而且在满足公民对公共政策决策知情权以及表达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多元化社会,表达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然而现实中又确实还存在诸多因素限制着表达自由的实现,凸显当前表达权保护的有效性不足。表达自由要得以真正全面的实现,需要政府和公众的互动。就政府而言,要实现制度上的拓展及公权力的自我约束;就公众而言,需培养公民意识,强化表达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正快速成为公众针对各种公共事务及公共话题表达意见和建议的平台和主要渠道。它正在悄然改变社会治理方式,正成为互联网时代政府优化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可以说,整个社会已经步入一个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社会治理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但目前,政府在运用社交媒体进行社会治理时还存在民生需求分析机制不完善、虚拟社区思路不清晰、社交媒体社会动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急需创新利用社交媒体建立社交媒体民生信息监测、分析与应对机制,加强社交媒体治理体制建设,创新治理理念,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动员模式,加强社交媒体中议程设置等社会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环境邻避冲突的实质在于环境保护领域公民知情权和表达权的运用与行使,需通过法律形式予以和平合理化解。城市规划作为环境邻避设施选址或建设决策的法律形式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以提升规划决策理性为目标,通过塑造专家、大众与政府的法律形象以增进各主体间的信任与理解,最终达成最优城市规划方案,因而成为化解环境邻避冲突的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互联网表达公众诉求现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公民民意表达和利益沟通的重要方式,对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对典型热点舆情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民主理论对民主指标进行划分,对照民主指标确定网民公众诉求对社会民主进程的影响,可以得到不同角度的见解,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提高了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立法民主化;推动政策制定民主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3G的发展使手机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政府向公众公布必要的信息,以法律形式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随着3G的大规模发展,手机媒体在政府信息发布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和政治防卫权(含盖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是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核心,也是基本人权。公民运用这些权利,不但经由人大、政协等国家机构来表达民意,行使人民权力;而且要能以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的身份,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并从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已从一般层面进入核心层面,即以实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为目标的深层次改革.加强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设,是拓宽舆论表达渠道的突破口.公民有依法了解政府与官员行政行为及一切有利公民正当活动信息的权利,这是社会舆论生成的前提.参与权的确立,为公民进入公共事务管理开辟了广阔道路.表达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按自己意志自由表达观点、意愿和态度的权利,涵盖言论、出版、新闻、评论、批评、通信自由等多种权利.监督权的缺失导致舆论表达的困顿,这一难点的破解将使新闻传媒发展和新闻传播研究走上一个新的高地.  相似文献   

12.
危机状态下,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强烈增加.因此,政府需要通过恰当的媒体政策选择,使媒体能够向公众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但我国目前的媒体政策却无法使媒体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已成为公民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互联网公民监督权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实现对国家公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公民滥用监督权的事例时有发生,这将对司法、执法、个人隐私以及政府管理等方面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互联网监督的立法,构建互联网监督责任追究机制,加大社会舆论的科学引导,增强互联网用户的法治意识,让公民互联网监督权更好地在法治轨道上行使。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权是公民的一项基础性权利。是一种集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四权于一体的复合性的权利。而要确认并保障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权实现,可以从人民主权理论、协商民主理论与“治理”理论上寻求充分的学理支持。同时,推动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权法律化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公众参与决策启动机制的修正和参与意见听取机制的跟进来保障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媒体发展,鼓励和支持中国媒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信息不对称对政府信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政府与公众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及对政府信用的影响,信息不对称违背公民的知情权及以民众为本位的宗旨,导致行政神秘化,易诱发腐败且影响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和约束,影响公众参政议政.指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建设诚信、开放、透明的政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再论人民表达权的行使与政府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民表达权的行使以政府对表达权的保障为前提,保障人民的表达权是法定的政府义务;保障人民表达权的行使有利于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的表达权才能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保障人民表达权的重点在于保障批评性意见的表达.不仅要让人说话,还要保障其他表达方式的实施;不仅要保障表达,更要保障不同意见的顺畅表达;不仅要保障言辞表达,还要为自主表决提供配套措施.善待说真话是政府保障人民表达权的突破口.政府崇尚说真话是人民表达权正确行使的前提;保障人民的表达权是巩固执政基础的基本功;应当让人民在行使表达权的过程中学会表达.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协商决策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价值与运作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方政府以往在经济社会事务的决策中主要是采用精英决策模式或政府管制型决策模式,不利于公民充分行使对政府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协商决策模式的确立,有利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平等交流与良性互动,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质量和社会效益,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探索,也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有益尝试和大胆创新。但目前我国协商决策模式的运作还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局限性,对此我们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博弈与共赢:《信息公开条例》三大主体互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本身对政府、传媒和公众的相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三方博弈的结果.政府、传媒和公众三方处在一个博弈场内,三方有矛盾也有合作.一方面,三方以"政府信息"为核心形成内部互动,政府公开政府信息,传媒传播政府信息,而公众对政府信息有知情权.同时,政府、传媒和公众同样进行着外部互动,传媒监督政府,政府对媒体进行相应的管理,而政府和传媒都要对公众负责,公众通过传媒接受政府信息和公共信息,通过媒体参政议政,实施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虽然我国灾害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特殊的国情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灾害应急管理信息沟通依然面临着公民知情权缺乏制度性保障、媒体报道渠道受阻、地方政府舆论引导不力、公众缺乏沟通的主动性等诸多现实困境.建立常态化信息交流机制,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多媒体传播和突发灾难报道机制,落实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则是转型期我国应对灾害应急管理信息沟通困境的基本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