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不可分割,法国规定作者权属于著作权保护,作者权保护独立于民法的人格权,合同法和侵权法保护。法国著作权二元论认为,作者一般只能是自然人,作者经济权利和作者精神权利是两种不同、相互独立的权利,对作者经济权利的限制不能同样适用于限制作者精神权利,作者经济权利和作者精神权利的期限不同。一般来说,作者经济权利是有期限的,可以转让给他人,而作者精神权利保护的是作品中的人格利益,独立于作者声誉,作者精神权利理论上则无期限,不能转让给他人。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编辑活动中 ,编辑要树立正确的作者意识。编辑的作者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编辑要加强与作者的联系 ,与作者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 ;编辑要善于当“伯乐” ,发现和扶持新作者 ;编辑在退修稿件中努力提高作者素质 ;编辑部要建立作者库 ,广泛地组织作者  相似文献   

3.
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作者对编辑的重要性。首先,编辑应该尊重作者的作品,做到及时退稿和艺术性退稿;其次,编辑应该尊重作者的人格,做到平等对待作者,不利用作者和团结作者。  相似文献   

4.
汉代文学批评是社会批评向作者批评的转型期 ,刘安、司马迁、扬雄、班固、王充、王逸等作者批评中已萌发鲜明的文人意识 ,表现在作者传记批评、作者自传批评、屈原论争和作者专论中 ,突出了文学作者的人文精神 ,强化了作者个性、独创性、自主性 ,弘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精神 ,凸现了作者的文化身份和地位 ,使文学作者的独立性伴随着文学的独立性而确立。汉代作者批评中的文人意识影响了中国文学和批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小说作者与隐含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斯等学者提出的“隐含作者”的概念有否定作者介入小说的倾向。事实上,真实作者是小说中的客观存在,是在作者与读者的精神交流中具有主宰意义的因素,因此,不能用隐含作者取代、否定真实的作者。  相似文献   

6.
随着论文作者个数的增多,作者署名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分析了目前作者署名不当的情形及其影响,指出作者署名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进而提出了学术期刊应加强作者署名及其顺序的规范化管理,规范作者署名的条件和形式。  相似文献   

7.
科技期刊加强作者队伍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队伍的建设是科技期刊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方法是:第一,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快速建立作者库,并利用作者库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交流;第二,通过参加与期刊报道内容相关的学术会议,以及开展科技论文写作的交流讲座,实现与作者面对面的交流;第三,通过作者投稿,有针对性地对作者进行写作指导,提高作者论文写作水平;第四,通过建立选题和专栏,引导、激发作者创作热情。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在作者队伍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罗兰·巴特宣布作者之死虽然消解了作者的权威,但也遗留下了不同作者之间的差异被忽视、读者对作者的期待无着落,以及文本意义生产体制与机制难以解释等问题.福柯对"什么是作者?"的追问从作者一功能体的角度为作者保留了一席之地,但仍没有解决巴特留下的问题,他们对于作者的轻视是一致的,忽略作者为文本提供意义的可能性问题在福柯的理论中也仍然存在,他也像巴特一样没有建立起从读者的群体想象角度来理解作者形象的观念.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使作者复活,不是要重新恢复他的权威地位,而是要通过恢复对作者的考察,解释文本意义生产的机制,为揭示文本意义的生产过程建构起完整的解释框架.作者复活的理由在于作者是一个以身体感受为存在基础的鲜活的个体;被语言系统建构出来的作者在文学活动中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在各种力量共同塑造作者形象的时候,具体的作者个体也仍在发挥着作用,并没有完全消失;读者也为作者设定了一个公共的形象,一个运用共享代码进行编码的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是一种诉诸于作者审美体验的结构体。作者叙述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且影响着借助作品与作者发生联系的读者的接受方式。本文试图探讨在作者叙述方式的变化下,作者与文学作品、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0.
否定现实作者与文本间的联系是“隐含作者”理论所普遍存在的误区。“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隐含作者艺术人格总是作者现实人格的投影 ,是现实人格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某些侧面或互补性的体现 ,是对现实人格的审美化与理想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商洛学院学报》2000~2005年发表的844篇论文为统计样本,对载文的作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是学报的主要作者群;正高级职称作者发文占6.99%,副高级职称作者发文占23.50%,中级职称作者发文占54.11%,初级职称及无职称作者发文占15.40%;独著占82.71%,二人合著占15.37%,三人以上合著占1.92%;本校作者发文占65.29%,本省作者发文占27.13%,外省作者发文占7.58%;6年间共产生核心作者90人,其中杰出作者4人。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小说学中,作者的地位不断降低.从强调作者的道德介入,到"隐含作者"概念的出现,又到"叙述者"身分的确立,再到"作者之死"论的出场,现代小说学中的作者地位渐次降低,最终作者成为语言和文本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人类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达到一个全新高度,这使我们迈入了一个信息丰饶的时代.信息丰饶促使图书出版业发生深刻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图书的作者已经完全能够构成一个市场.图书作者市场可以细分为文学性作者市场、学术性作者市场、大众性作者市场和机构性作者市场和教辅性作者市场等.  相似文献   

14.
否定现实作者与文本间的联系是“隐含作者”理论所普遍存在的误区。“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隐含作者艺术人格总是作者现实人格的投影 ,是现实人格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某些侧面或互补性的体现 ,是对现实人格的审美化与理想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应重视对论文清样的自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者自校论文清样,是学术期刊控制编辑出版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作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作者对此并未引起广泛重视.通过分析学术论文作者自校环节经常遇到的著作权、论文质量和作者素质等问题,提出了作者应重视对学术论文清样自校的理由.  相似文献   

16.
《儿女英雄传》的叙述技巧非常出色。其最特别的,是文本中作者频频现身。这种“作者现身”有违小说发展为一个成熟文体之后“作者隐退”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说书人”对作者的指涉以及书中人物对作者及小说本身的评论。这一技巧神似后现代文学中的“元小说”。但是,小说中一次次的“作者现身”,只不过是作者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意在赢得读者对作者的认同;元小说恰恰相反,它是要解构作者权威的。  相似文献   

17.
“发表权”系作者的精神权利,是作者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但发表权一旦经作者行使,他人未经作者同意而实施的对其作品利用的行为,是否仍构成对作者发表权的侵犯呢?本文试从一起案例出发,结合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来探讨发表权的内涵,侵犯作者发表权的构成要件和责任认定,以期对作者发表权的认定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鲜明地体现出中国文人的一种自觉的“作者意识”。文章从考索“作者”的原义入手,分析了《文心雕龙》作者意识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理论价值,论述了这种“作者意识”所代表的传统的群体意识和独立的主体意识而包含的二重性,探讨了其中具有的人生作者意识、人文作者意识和人格作者意识等多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期刊作者自校环节的人本意识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期刊作者自校环节的人本意识是学术期刊设计作者自校流程和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也是检验学术期刊作者自校工作是否到位的唯一标准.通过解读学术期刊作者自校人本意识的基本含义,结合编辑实践,明确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自校的基本内容,应选择的自校形式和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好作者自校的细节问题等,提出了学术期刊在作者自校环节应重视人本意识的编辑理念.  相似文献   

20.
自从韦恩·布思提出"隐含作者"这一重要的叙事理论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在国际叙事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由于学者们对它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阐释,形成了以西摩·查特曼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叙事学流派将"隐含作者"看成是真实作者在写作中创造的一个产物,将"隐含作者"囿于文本之内,甚至认为作品在创造出来之后,作者就死了。而以詹姆斯·费伦为代表的后经典叙事学流派对"隐含作者"的理解走向另一个误区,将它等同于真实作者,认为创作文本的不是"隐含作者",而是真实作者。这些对"隐含作者"的理解都有失偏颇。对该概念的正确理解应该打破文本的封闭性、客观性,将其置于人文视域之下,从作者的编码和读者的解码双向进行,并考虑作者创作时的社会历史语境,才能更好地把握"隐含作者"在叙事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