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 在 N(L)"逐渐取代了"V 著(着) 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 著(着) 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2.
持续体标记的形成,是一个动词进行系列语法化的过程。本文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重点考察了汉语南北方言表持续体标记的本字和南北差异的成因,认为造成持续体标记南北不同的原因是:动词“到”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问(两汉)早于动词“着”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间(魏晋南北朝),因此体标记“到”早于“着”产生,而南方方言代表了较早的汉语方言层次。  相似文献   

3.
持续体标记的形成,是一个动词进行系列语法化的过程.本文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重点考察了汉语南北方言表持续体标记的本字和南北差异的成因,认为造成持续体标记南北不同的原因是:动词"到"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间(两汉)早于动词"着"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间(魏晋南北朝),因此体标记"到"早于"着"产生,而南方方言代表了较早的汉语方言层次.  相似文献   

4.
“v+x”(动词十名词)这一形式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动宾关系(以“Vw”表示)和偏正关系(以“(V)N”表示)。根据意义和功能,动词~般可以大致分为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关系动词和能愿动词三类。其中关系动词和能愿动词比较特殊,它们不表示动作、行为、活动或具体状态,只是在句法平面上表示某种关系,或起着谓词性的辅助功能,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因此曾被列为动词的附类,而不算正式动词。但是“V+N”结构无论表示动宾关系还是表示偏正关系都首先要求动词的意义是具体实在的,因此本文探讨的前提中已排斥了不符合这项…  相似文献   

5.
汉语“V+P+N”结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守华 《学术研究》2002,(10):124-129
本文根据汉语语法分析必须与汉语的声音和意义相适应的原则 ,先将“V +P +N”的层次切分为“V +P /N” ;然后再根据P在这种格式中的作用提出了P是“指向助词”的主张 ;从而进一步分析认定“V +P”是一种特殊的临时“挂靠形式” ,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 ,句中充当述语 :最后阐明了N是补语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复用”是指疑问代词在句子中重复出现两次以上的使用现象。笔者整理了近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多少”复用的主要格式,如“V1+多少+V2+多少”、“多少+N1+多少+N2”、“N1+多少+N2+多少”。现代汉语中“多少”的复用在已有格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产生了新的格式,如“多少+多少”、“多少+N+多少+量词”、“多少+量词+(N1)+多少+量词+(N2)”。  相似文献   

7.
刘群 《北方论丛》2015,(4):67-70
汉语介词和动词的特殊关系使得“找”的语法化成为可能。“S+找+NP1+VP1+NP2”句式是“找”实现语法化的句式;“寻觅”义是“找”实现语法化的语义基点。但是,“S+找+NP1+VP1+NP2”句式中,“找”语法化倾向虽然很明显,但还未完成完全退掉动词用法而成为纯粹的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8.
广州话的动词可以通过变调表示完成.根据对粤语其他次方言的调查发现,除了动词本身变调表示完成外,一些体标记虚词也可以变调,模式是“动词+体标记词(变调)”.这种变调有两类,一是经历体标记通过变调,表示完成体;二是表完成体的标记词通过变调,表达强调意.这种体变调可以看作是内部屈折.不过,粤语中这类曲折变调已经萎缩退化.  相似文献   

9.
被动句中介词"为"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动句中的介词“为”是动词“为”在“作为、成为”义位上虚化的结果。表被动的“为V”或“为NV”最早是述宾结构 ,由于“为”用在行为主体和动词前面 ,逐渐发生了虚化 ,成为引进动作行为主体的介词“为”。“为N所V”、“为N之V”、“为N之所V”、“为N见V”、“为N所见V”、“为N之所见V”等格式是“为NV”被动格式的扩展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朝鲜语的“V+ ”结构与汉语的“V+下来”结构都能表示一定的“完成体”意义,因此可以建立对应关系。现从语法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对这两种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条件及其规律,并指出这种对应关系的成立与否跟其中的动词V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动词+介词”的词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置介词"到、给、乎、往、向、以、至、自、在"中,只有"乎、以"可以和前面的动词结合成词,原因在于动词可以和"乎、以"后面的成分直接构成动宾关系,从而使介词"乎、以"失去介引功能,变成无意义成分,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影响下,后附有意义的动词完成词汇化。"动词+介词"的词汇化规律可为解决"V+P+Np"是动宾还是动补结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梁赟 《南方论刊》2022,(5):81-83
信宜粤方言存在完成体标记“开”,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但是现代广州话用“开”表示始续体。结合语法化理论方法,通过与现代广州话、北流话、早期粤、客方言以及信宜周边客家方言的比较,“开”语素具有动词、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完成体标记、持续体标记、惯常体标记等多功能,是方言接触形成的一项区域性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刘新中 《学术研究》2003,(11):137-140
本文对词缀“老-、阿-、-儿、-子”在汉语主要方言中的分布作了考察,发现它们的分布有较强的地域特点:“阿-”在南方方言中较为活跃;“老-、儿-”在北方话中较为发达;“-子”在整个汉语方言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而在南北交叉的中部方言较为发达。这种现象与语音中的某些现象,如塞音韵尾的保留情况有共生关系,与历史上作为词缀产生的先后也有关系:唐代以前的多保留在东南部方言,唐代以后多保留在官话区,中部的方言则兼有南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李小华 《殷都学刊》2013,34(1):106-110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处置的标记词多用介词“把”、“将”,也可用“拿”;在客家方言中,表处置的标记在各地方言中表现不同.通过考察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的处置标记——“将、将把、拿、得、帮、同、和、捉”及其处置句,可以揭示其内部的一致性,并探讨其差异、特征与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汉语“在”字句是用介词标记“在”构成的有标记句式,在使用时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介词标记“在”在构句时与英语相对应的介词相比,差异较大,表义复杂,“在”字句成了以英语为母语留学生学习汉语句式的难点和重点。在对比基础上,考察留学生学习“在”字句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并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歧义句式指一种句式有几种不同理解。造成歧义的原因复杂多样,多数是由于多义词的不同、语法结构关系不同、或话境、语用不同造成的。这里我们姑且不论造成歧义的原因,因为这不是我们主要论述的内容,本文只针对几组典型歧义句式加以分析,或许能使读者遇到此类句子时不至于造成误解。一、(V+的)~2+是+N句式V即动词符号,N是名词符号,(V+的)~2指这种“的”字结构表示的语义是双向的,既是施事又是受事。由于语义施受关系不同,造成一部分能套入这样句式的句子有歧义。如:①看的是姐姐。②扮演的是一个有名的演员。③援助的是…  相似文献   

17.
明清木鱼书以《花笺记》《二荷花史》最具代表性,属土音弹词,杂入一定数量的粤方言特征词及语法标记。杂入特征词词类以动词和代词为主,句法体貌特征嵌入则基本由"貌"特征开始,"V敲"(哓)是这个时期粤方言的主要完成体标记。粤方言常用句式标记,如被动标记"畀"、差比句标记"过"、选择句标记"定"此时定型。由于弹词韵律及语篇的限制,粤方言最为丰富的语气助词没有出现。粤方言句法标记的嵌入,使粤方言的书面化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方言"入文"现象。  相似文献   

18.
谈述宾短语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汉语里,“动+名_1+名_2”这种结构形式,虽说早就存在,但它的大量出现还是近几年的事,尤其是报纸的标题用语。目前,对这种结构的分析,一般都把“动+名1”看作述宾式动词,把“动+名_1+名_2”看作述宾短语。我们认为可以开放一点,把“动+名1”看作述宾短语,把“动+名_1+名_2”看作述宾短语带宾语,整个结构式可列为[(动+名1)+名2]。  相似文献   

19.
西班牙语的动词框架特征影响学习者汉语位移路径的表达。从位移事件的类型入手,可以发现中高级汉语水平的西班牙语母语者位移路径编码的中介语特征表现为:单独使用路径动词为运动动词结构类型优选模式;方式动词数量少且多为叙事性方式动词;编码矢量的“到”、编码构向的方位词、编码路向的路径动词缺失最为严重。西班牙语类型特征对学习者的汉语表达影响较大,具体体现在位移事件表层结构“V位移+a/hasta (介词、到)+参照物”的误推和概念结构“位移方式的默认图式”“空间几何关系的认知图式”及“垂直方向位移的默认图式”的误推上。为避免母语负迁移,培养目的语的概念流利能力,汉语二语教学不仅要加强语言表层形式的反复操练,更要帮助学习者构建底层的二语概念系统。  相似文献   

20.
“偏正结构”是汉语复合词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这一结构公认的界定是“前偏后正”,即修饰、限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但以这种结构界定标准,在分析汉语南方方言中大量存在的诸如“鸡公”、“狗母”的构词现象,以及今天北方话类似的语言现象时,存在困难.因此,有必要从南北方言事实出发,结合古汉语及亲属语材料,对这类结构的内涵进行重新检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