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军国主义的亡灵却在日本列岛徘徊。战后以来,日本的一部分政治势力始终没有对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认错。近年来,日本朝野为军国主义翻案的活动还愈演愈烈。对于这种倒行逆施,中国人民要坚决地说“不!”  相似文献   

2.
本文并非要重复一些老生常谈,而是要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军国主义势力重新抬头的新形势下,就此问题谈一些近十几年来在日本哲学史的教学、科研中形成的新的意见。一、研究日本哲学史的意义1、认识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特点日本哲学思想史,作为全人类哲学思想史的一个组...  相似文献   

3.
论日本佛教系统的新兴宗教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高洪所谓新兴宗教,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宗教。近代以来,日本经历了结束封建统治,建设资本主义近代国家,军国主义势力的猖獗与败亡,美军占领与战后日本的重建等一系列历史巨变,致使百余年来的社会局面错综复...  相似文献   

4.
高洪 《日本学刊》2005,(4):96-107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近代天皇制政府为了增强其统治的“正统性”和“有效性”,拾起复兴中的神道教义,鼓吹“天照大神”庇护下的“皇国神运”。伴随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对外侵略扩张,神道与明治政府结合得愈加紧密,逐步成为君临天下的“国家神道”,进而国家神道终于超越了所有宗教信仰,成为国教。“德意日法西斯军事同盟”形成后,天皇制政府为了将日本国民牢牢地捆绑在军国主义战车上,在实行严酷的政治专制的同时,以国家神道统摄民众的精神世界,使近代日本国家发展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5.
桐声 《日本学刊》2005,(6):83-98
右翼在日本近现代史上始终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战前它与法西斯军部相勾结,积极参与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谋划和充当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急先锋;战后,尤其近年来它与各种隐性右翼分子沆瀣一气,形成一股强大的右翼势力,对内试图扭转国家的和平发展道路,对外信奉实力政策和强硬外交,正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日本对内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相似文献   

6.
简论日本战后派文学曲阜师范大学刘炳范日本战后派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学流派之一,是日本进步力量对军国主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艺术记录。他们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的批判、解剖和反思,无疑能帮助更多的人从本质...  相似文献   

7.
崔世广 《日本学刊》2005,7(4):71-82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日本近代家族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家族制度为军国主义体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军国主义在膨胀和扩张的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家族制度的特性与功能。本文从日本近代家族制度的变迁入手,通过家族与军国主义国家理论的关联、家族主义在军队的实践、战时家庭动员和统制等若干方面的探讨,揭示日本近代家族制度的性格与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性格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书讯     
《日本军国主义论》蒋立峰、汤重南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军国主义史研究课题组的最终研究成果“日本军国主义问题研究丛书”的第一部。全书由导论、源流要素篇、体制政策篇、侵略扩张篇等部分组成,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发展与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论述,并介绍了中日朝韩等国近年研究日本军国主义问题的概况,堪称我国学者运用日本最新资料分析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一部力作。《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女团体(1931—1945)》胡澎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研究日本近代史、研究…  相似文献   

9.
日本政府的对越外交政策晓光,蒋兢1994年8月底,日本首相村山富市访问了东南亚4国,其中对越南的访问,被外交界、新闻界称为“本次东南亚之行的最关键一站”。①这次访问表明日本对越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战后初期至50年代,越南国内的政治演变和外国势力的插手...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们来座谈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倾向的问题,这是很有意义的。作为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课题来说,日术军国主义问题很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探讨和研究。不过,据我所知,迄今为止国内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尚属薄弱,没有出现有相当学术分量、科学性较强的研究成果。 我对日本军国主义问题一向抱有浓厚的学术兴趣。当然,研究得很不够。今天,我想着重就军国主义的定义、战前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特点、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倾向和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宏观把握这四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如有错误,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军国主义的内外政策彻底破产。日本军国主义给邻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向邻国人民表示反省的诚意,为警示日本今后的发展道路,日本理应对军国主义进行严肃、认真、深刻的研究和批判。日本战败投降已阅一甲子,但令人遗憾的是,在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国内除少数进步学者提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外,从总体上看对军国主义的研究与批判十分缺乏。近年在日本虽出版了极少量关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研究著作,但多是欧美学者的译作。对日本学者而言,甚至已发展到连“军国主义”、“法西斯”、“侵略”一类词语的使用都成为禁区的地…  相似文献   

12.
论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文化源流南开大学张世良现代日本之所以走上法西斯军国主义道路绝非偶然,而是有深厚的思想文化作为其基础,包括日本的岛国文化、政治文化、青年文化和对外来文化的选择定位。本文试图从文化视角对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思想源流作初略的探讨。一、岛国...  相似文献   

13.
法西斯主义作为“二十世纪的怪物”,在统治形式上也有其特征。日本军事法西斯主义的所谓“国民动员”,就是以军部势力为核心的日本法西斯主义统治国民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的思想动员,即以军国主义思想使国民思想统一化;二是国民的组织动员,即将国民划一集中在军部指导下的法西斯组织之中。本文  相似文献   

14.
“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是中国国内对日认识的一种重要观点,其发展过程 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国内学术界和媒体中关于“日 本军国主义复活论”的研究和宣传明显增多,这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日两国国内发展 状况有密切关系。中国国内针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的观点,还存在着大量不同的 看法,主要集中在军国主义国家的具体条件、对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制约因素的强调、 对日本国内多元化与右倾化关系的看法等方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反映了中国国 民中存在的一种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对日本未来发展的警觉和忧虑,这已经对中日关系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关于上述观点争论的由来、争论焦点及其对中日关系的 影响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日本军国主义的支柱--财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键 《日本学刊》2005,1(4):33-44
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就实施了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国策,对外频频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军事扩张和经济掠夺,对内则采取政府与财阀结为一体的高度垄断和经济统制.军国主义政府积极推动财阀的膨胀,成为财阀的保护伞,财阀更不遗余力地充当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急先锋,成为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二者共同构成日本军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6.
金哲男 《日本学刊》2008,(1):111-115
在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因其侵略性和好战性而恶名昭彰. 日本军国主义特有的好战性,扎根于在日本被称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明治维新,自诞生之日起就已成为其内在属性.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11):83-85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作者着重从地理环境、大和民族特征、武士道精神和从侵略战争得到的利益四方面探寻日本军国主义产生的原因与可能。  相似文献   

18.
浅谈近代日本的国体-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日本垄断资本不仅与军国主义,而且与封建残余密切结合。  1878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成立及其相对独立的特权地位,标志着日本开始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大体是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它不是在资本主义形成之后,而是在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幕府时代的日本,是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封建武士领主掌握社稷权柄,形成了军事封建专制的统治体制。领导明治维新的中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握着国家的权力中枢,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残存着封建武士道和“军事立国”…  相似文献   

19.
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及对国民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以美国等西方国家教育制度为样板的西方民主教育体制。随着天皇制国家体制的确立、军国主义路线的逐步形成及《教育敕语》公布,日本最终选择了在利用西方教育体制的同时推行军国主义教育的教育体制。在军国主义教育的灌输下,日本国民意识中的“效忠天皇的意识”极为浓厚,迷信天皇、尊崇天皇成为日本国民居主导地位的精神思想。  相似文献   

20.
孙叔林 《日本学刊》2005,3(4):120-132
20世纪上半期日本与俄国(苏联)之间的五次战争或武装冲突(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18—1922年的日本武装干涉苏俄、1938年张鼓峰事件、1939年诺门坎事件、1945年苏联红军参加对日作战),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在对外侵略扩张中由兴而衰进而被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埋葬的必然性,揭示了军国主义是一条绝路,任何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