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平 《经理人》2007,(12):84-84,86
“深圳制造”一度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环境的变化,深圳的许多制造型企业正面临空前挑战。新形势下,“深圳制造”如何定位?深圳企业家应该以什么样的战略思维,解读当前深圳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圳制造”的出路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佟景国 《经理人》2010,(6):108-108,110
众多出口型制造企业,都在招聘研发人员开发新产品,建立国内市场营销网络,试图凭借全球市场所形成的成本、质量和制造体系优势,回归中国这一全球最强大的市场。但是,进入自主创新之路后他们却发现,中国人最引以为荣的中国制造优势——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制造”是具有生产新订单的能力,而不具备生产新产品的能力——反倒成为企业图谋创新的第一道“鸿沟”。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制造”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要破解这个困局,不仅要在“制造”上花力气,还要在“服务”上动脑筋。许多中外经典案例都说明,“制造业服务化”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同迈进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4.
郑旭 《经理人》2007,(12):24-24
10月19日,“中国制造”又背上了黑锅。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纳思达侵犯爱普生墨盒专利案”做出终审判决,判定涉案的爱普生专利有效。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纳思达是外商独资企业,但是其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在美国的“337调查”案中两次失利,受损最大的还是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声誉。  相似文献   

5.
激烈的竞争和生产制造企业现实存在的生存困难,促使部分供应商向监管层反映零售企业“不好进”、“渠道推高了物价”等说辞,这至少对五部委的联合行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鸥 《经理人》2008,(12):100-101
2008年,“转型”成为企业界炙手可热的话题,特别是陷入成本危机之中的制造企业,转型成为重要的突围之举。最为明显的是IT技术型企业,纷纷提出由技术制造转型成为服务提供商。东软成立18年,经历过2次重大转型,第一次是为市场所逼,第二次则属于主动调整。但是两次转型收到良好的效果,董事长刘积仁如何将悬在半空中的转型落地?  相似文献   

7.
刘炜 《经理人》2010,(2):10-10
“中国制造”表面上是在做产品推陈出新,但实质上是同类“中国制造”在互相重复,从而产生竞争的“虚荣”,因为“中国制造”相信——你的产品不能大量销售,就不能被人广泛认知,就不能形成品牌。这就是中国至今缺乏国际品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经理人》2008,(10):40-45
这是中国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 各种原材料价格高启,人民币大幅升值,劳动力成本攀升,宏观调控连出重拳,货币政策从紧……不少没有实力的企业在“冬天”刚至,就被早早“冻”死,在广东,在浙江,在中国制造型企业的各个聚集地,都可以看到已经关门歇业的企业清冷的厂房。有些实力不强却侥幸生存下来的企业,正在寒冬中苦苦煎熬,等待着救命的稻草。  相似文献   

9.
<正> 所谓“危机感”管理术,就是企业管理者有意制造“危机”,使下属感到有压力,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推动企业这个大舟破浪前进。这种“危机感”管理术在日本企业中早已被采用。  相似文献   

10.
徐健 《经理人》2007,(9):26-26
中国最大的袜业企业浪莎揭竿而起,向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说“不”的消息,在各路媒体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在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压力下,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中国制造企业寻求突围,涨价自然是最普通也最直接的手段,如果双方合作的价格或者方式谈不拢,除了决裂,似乎没有第二条路。  相似文献   

11.
沈伟民 《经理人》2009,(5):42-43
对于企业来说,金融危机下出现的种种措施近乎一场“拯救运动”。而那些亏损或者倒下的企业难道就不自我“拯救”吗?有,但是事实上,大量的企业却会越“救”越“死”,那么,这些“误救”有什么样的招数?  相似文献   

12.
就在“中国制造”高呼“突围”时,中国国内的服务业仍杳然无声。面临国内同行和国外强势服务品牌的激烈竞争,中国的服务业面临的形势比“制造”业更困难,毕竟“中国制造”还有“突围”兴起的品牌和榜样,但“服务”“突围”无声的尴尬,更显国内服务品牌的苍白无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服务业的突围是必然提早来临,被动突围不如主动提前作好突围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制造正重新包装,中国制造正图谋创新蝶变,要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小客车制造企业代表的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小批量、多品种、定制化”的行业特点,以业务骨干组成的“专项组”为核心,通过流程梳理、拉动看板设计、信息化系统构建,打造一整套适应于中小客车制造企业应用的精益物流体系,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4P升级到4M     
《经理人》2010,(11):139-139
过去,企业的创新围绕着“4P”,使创新自资源和投入局限于业务,制造着“创新蔓圾”。30年来,是制度红利而不是竞争力造就了今天很多所谓的著名企业。  相似文献   

16.
现在,几乎每一个企业都在煞有介事地搞“企业文化”,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所谓的“企业文化”,归根结底就俩字“奴化”。再说直白一点,就是“听话”  相似文献   

17.
张振生 《经理人》2008,(5):100-100
“十一五”规划提出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之路,中国企业要做产品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制造者。作为精益思想的延伸,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其应用横跨了整个企业,从设计、制造、配置、维护、服务到最终回收的所有方面,把人、信息和流程有效地集成在一起,统管企业的智力资产。  相似文献   

18.
曾伟 《经理人》2010,(11):118-121
“制造业逃离”给中国企业的教训是:在缺失工业精神下,单纯地片面注重商业功利,根本无法让企业生存!“中国制造”必须构建出自己的工业精神,必须对科学规律尊崇,必须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坚守。在实证精神与理性精神的双向路径上,美的成功秘诀在于,能够常年逼迫自己抛弃急功近利思维,去精心设计和雕琢企业的产品、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因此最终在专注领域中成功地走向·次次的扩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国门”,中国源源不断地引进外部的资源、人才和技术,又源源不断地把“中国制造”输往世界各个角落。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5616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2000多倍  相似文献   

20.
周建华 《经理人》2007,(3):68-71
按照德国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的说法,所谓“隐形冠军”就是虽名不见经传、行不见媒体,但却在各自领域里占有极高市场份额的企业。它们并不倾慕大企业的荣耀,却自得于自己的“小而强”;它们并不把“小而强”当作日后“大”的权宜准备,而把它作为使自己更“强”的必要前提,当做自己的生存价值观。归根结底,“隐形冠军”是各自领域的真正强者。本期案例中,专注于自己领域的研祥智能和岩浆数码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而试图以超常规手法变明星的家世界却落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