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冰雪崇拜是地球北部诸民族共同的文化现象.满族萨满教雪祭以物化的形式、隆重的礼仪展示了满族及其先世对冰雪的崇拜观念,具有浓郁的北方文化特色.满族雪祭既是对冰雪这一大自然景观的礼赞,也是对人类世代积累的识雪、用雪、娱雪的经验、智慧的颂扬.它反映了满族先世开拓、繁衍于北疆的艰难历程,记录了人类适应、利用、驾驭自然的伟大功绩.从中不仅可以管窥往昔满族萨满教原始祝祭大典的历史面貌,对于认识原始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理解北方先民的心理意识和思维方式,揭示原始萨满教的功能与作用也不无裨益.雪祭是满族萨满教古老的祭祀大典之一,在世代珍藏的满族先世黑水女真部古老的萨满  相似文献   

2.
周惠泉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141-145
满族及其先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个数度走向辉煌、两度入主中原的伟大民族。满族说部这一艺术形式,乃是满族以及包括女真人在内的满族先民彪炳史册的可贵创造,是这个伟大民族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升华的结晶。满族说部通过口头传承而涵养孕育、勃发崛起,代表着满族及其先民口头文学的最高成就。满族说部在21世纪之初彰显于世,乃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给多元一体、气象万千的中化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新的世纪的确立,已经把口传文化推向历史的前台,使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9(5):110-116
满族传统说部是在我国满族及其女真先民中传袭的古老的民间口承艺术,满语俗称"乌勒本"(u labun),"说部"一词在上个世纪30年代后使用,是由满语转译而来。满族世代根深蒂固的氏族祖先崇拜观念以及维系和凝聚氏族力量的精神支柱——穆昆制,是满族传统说部永葆无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满族说部得以传流至今的奥秘所在。凡讲唱本家族族源历史或家族英雄传奇类的说部,被原传袭家族视为祖传遗产,至今多由有直系血亲关系的后裔承继和保护,有清晰的传承谱系;大宗满族说部则包罗万象,涉及满族及其先世文化历史的各个方面,是满族说部艺术流传的主流,有的具有几个朝代的传承史,成为北方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满族说部早期在民间靠满语传承与保护,晚清乃至民国以来,满语渐废,渐渐转变为以汉语汉文传播传承,两种语言文字的传承形式,都需要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4.
萨满教是满族自先世以来信奉的原始宗教,是满族先民生活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萨满教的信仰观念和满族传统人生仪礼的叙述分析,揭示满族的育子、婚姻、丧葬等人生仪礼活动几乎都和萨满教有着深刻的联系,进而说明萨满教对满族人生仪礼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黑水靺鞨是靺鞨的一部。它与中原民族交往久远,公元八世纪初就正式隶属唐朝,它还是在我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金与后金(后改称清)政权建立者一女真族的先世。研究黑水靺鞨的历史,对于探讨渤海史、金史和满族发展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满族是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才形成的。但是它的先世,曾以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的不同名称先后见于我国史籍。它们从很早的古代起就生息在美丽富饶的“白山黑水”这块祖国的疆土上,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到了明朝初年,大体按照生活方式和经济情况以及地区分布,把女真分为三大部,即建州、海西和“野人”。其中建州女真为了躲避“野人”女真和蒙古骑兵的侵扰,加强同  相似文献   

7.
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赫哲族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文明成果,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江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类型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环境、经济、政治等原因,赫哲族文化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深入研究赫哲族文化内涵与特色、传承与变异,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有益于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益于引导赫哲族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有利益三江地区经济开发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特征,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丰富了文化育人的思想内涵,因此传承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意义重大;同时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丰富教学内容,对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地方特色的红色音乐文化具有积极的、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肃慎、挹娄、勿吉、女真、满洲一脉相承,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其在不同时期的葬俗之探讨,乃是中国民俗文化发展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满族及其先世从先秦至清朝的葬俗流变做一概述,不妥之处,敬请识者斧正。一、满族先世之葬俗肃慎,又称息慎、稷慎,乃满族先人在先秦时的称号,其当时社会形态较为落后,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肃慎人的思维活动也在迅速发展,逐步产生了灵魂和灵魂不死之观念;进而又认为亡者之灵魂具有超人之力量,它能够危害或保护活人之现实生活。正如恩格斯所…  相似文献   

10.
早在春秋之前,汉族先世华夏族人口就陆续来到东北地区,主要有古商族、古燕族和山东半岛的齐人等.他们与这里少数民族之先世,还有华夏土著孤竹人并肩开发这一地区.共同谱写东北地区光辉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图像文化史作为新兴的研究方法进入中国,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像文化生产与传播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同时,西方图像学研究为各类文学、美术、电影等作品的解读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支持,研究者把图像学理论与文本分析有机结合,展开了艺术学与文化研究的批评实践。"十七年"时期的图像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与美学价值,目前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有进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的必要。通过对现有的"十七年"时期图像文化研究成果的整合分析,可以展现中国图像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西方图像学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经历五千年而不衰,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大量的思想精华,这些精华不仅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生生不息起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它们能适应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与挑战,反思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因而具有新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唐代文学文化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方法论的视角审视,20年来唐代文学文化史研究表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史料学研究带有文化学的色彩,二是历史文化学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三是理论著作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由此启迪21世纪唐代文学研究的大致趋向:唐代文学文化史视角的多元化拓展,文史结合传统的进一步发扬,学术视野的国际化,新材料的发现与新问题的探求。  相似文献   

14.
一部新中国发展史就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不断被满足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表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三次论断中均突出了"人的需要":"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影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较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的需要在内容和层次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是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以及"物质文化需要"在需要主体上的丰富和需要层次上的提升,是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历史变迁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唯物史观理解为经济决定论,源于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仅从生产方式看待社会历史的变迁不够全面,需要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社会历史。实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并体现为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化同实践一样构成了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化不仅是结果更体现为人的自由本性的创造。当把化等同于实践时,唯物史观就得到了一种新的阐释,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就是化的变迁,新时期的化哲学也就是一种化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经济民俗特性与广州经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民俗学从乡村民俗到都市民俗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出发 ,探讨作为物质民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经济民俗的基本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 ,从历史的客观规律和现状的演变形态分析了广州经济民俗的特点。本文认为 ,广州特有的经济活动与民俗的互为作用 ,形成了广州的民俗文化 ,其中 ,经济民俗是最具有广州地域特色的 ,是广州民俗文化的主体。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是广州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 ,经济活动频繁 ,形成了重商轻仕的传统 ;二是广州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民俗传承悠久 ,富有强固的生命力 ,足以保存原有的传统意识。民俗文化与经济活动互动 ,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一体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留下了特定时期的一种民族印记。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是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十年中,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分为政府推动和学界推动两个方面,学术会议作为重要载体,名家云集,观点荟萃,研究成果丰硕。重庆正在大力推进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对于深化中国抗战史研究、推动"二战"历史研究的深入,对于促进"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乃“心之文化”, 这是中国文化的底蕴。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 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学宝藏。从文化的视角透视人的心理, 倡导多种心理文化的差别共存, 为心理学的发展及最终的多样性统一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积极探索中国心之文化及其心理健康功能, 有助于提升中国心之文化中关于心理健康的实践、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郭军 《云梦学刊》2013,34(1):83-91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消费时代,诗歌的生存空间正日益逼仄。回溯中国诗歌数千年来的变迁与发展,反思新诗探索的成功与代价,追问诗歌在消费时代被边缘化的因由,由此探究中国诗歌的命运走向———如何在沉寂之后重新回到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央?无论夸大新诗,还是独赞古诗,都未免过于片面武断;复兴汉诗,必须从中国诗歌的传统中汲取资源和力量。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自幼酷读中国文史典籍 ,热爱中国文化 ,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 ,他又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和民族化。毛泽东不仅关心中国文化问题 ,而且把文化问题看成是整个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在他的一系列论著作中对中国文化的性质 ,建立新民主主义新文化的纲领、对待中西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与方针等问题都进行了经典性的论述。毛泽东晚年在文化问题上也产生过一些错误 ,我们应采取历史的具体的分析问题的态度正确地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