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白鹿原》了深入的分析,认为《白鹿原》是中国新文学以来对中国历史、文化最完整、最坚实的“重构”。文章从“家族文化”、“伦理本位”、象征描写等多方面论证这种“重构”,指出《白鹿原》既再现了儒学原本学说精神,又有“新儒家”式的“返本开新”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随想安徽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研究员苏中或许是因《废都》炒得过火引起了过分的负面效应,或许是“陕军东征”的说iL~原不放有点儿言过其实,或许是《废都》的城门失火.殃及了《白鹿原》的池鱼,人们几乎是以不解的心大,来看待《白鹿原》所受到的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3.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文化小说,它通过审视从民国初年到本世纪初中叶这段“民族的秘史”,以独特的审美方式构建并阐释了儒家为中心的民族传统文化,成功地表现了特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达到了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完整。“《白鹿原》的思想底蕴要用最简洁的话来说,就是观照中华文化精神和这种文化培养的人格,进而探究民族的文化命运和历史命运”中有人说《白鹿原》写的是人格。《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对于浸透文化精神人格为什么极为关注,极为钟情呢?其目的有三方面。首先通过人格惑力的诗意追寻,紧紧抓住富于文化意蕴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在这里是本色的——《白鹿原》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描述了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社会结构和礼俗形态,挖掘了传统文化的“仁义”精神、“济世”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示了本世纪前半叶传统文化在白鹿原这块文化沃土上从振兴到受挫再到退缩的历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在白鹿原五十年间的发展过程是其两千年发展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东、西文化冲突中的《白鹿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鹿原》以小说形式重新构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小说在开头部分不断地向上追溯,为中国历史社会提供了一幅广阔的画卷。这是儒学治下的“农耕文明”。它以伦理为表位。阶级本位文化涌入白鹿原,与固有的伦理本位文化形成剧烈的冲突。这种中、西文化冲突是《白鹿原》的根本冲突。小说表现了个人在这巨大冲突中的无条处境,个体选择经常被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所驱动,集团斗争必然陷于兄弟相煎,从而审视了中国从民初到本世纪中叶这段“民族的秘史”。《白鹿原》在深层意义上重构了民族精神。它继《四世同堂》给民族主义以最高褒扬。《白鹿原》的问世使民族文学在更高意义上崛起。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叙述结构,叙述圈套、叙述句式三个方面对《白鹿原》的叙述方式进行论述,指出《白鹿原》之所以能够全面削示民族的心灵秘史,关键在于陈忠实对小说的叙述方式的创新运用,他使小说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艺术地绘描了白鹿原人生活的历史轨迹,婚丧嫁娶、天灾人祸是其叙写的重要内容;《白鹿原》把重大历史事件溶解在生活的河流里,按照生活的逻辑去反映;对于白鹿世界,《白鹿原》未作经济学的裁定和政治学的处理,而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展示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白鹿原》不象瓶装品那样精纯,也不靠标签抬高身价,它象散装的葡萄酒那样,以其原计原味.赢得读者。  相似文献   

8.
梁胜明 《中华魂》2010,(5):57-60
2008年4月29日《文艺报》第一版刊登新闻,报道北京文艺出版社和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召开座谈会,纪念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创作20周年暨荣获第4届茅盾文学奖10周年。“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在会上发言说:《白鹿原》“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生命力的好作品。”在我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9.
作为两个不同时代的标志性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与《白鹿原》,在相关的革命叙事中,都带有特定时代语境的意识形态色彩,显示出不同时代对“革命”这一中心话语的意识流变。与《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革命道路相比。《白鹿原》中白灵的革命道路似乎更具有普遍性:作为知识型的革命者,无论其参加革命的动因,还是遭受左倾路线迫害从而与之决裂的事实,更能代表这一类型的革命者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10.
文学经典是近年来文学批评中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白鹿原》的经典化历程为对象,认为《白鹿原》经过初期的“文学史经典”、“批评家的经典”和“流行性经典”的三重定位,再到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再经过“评奖风波”和“版本之争”,最终确立了它的经典性地位。同时,本文还揭示了存在于当代文学中的经典问题“是谁维护着何种经典”的特殊涵义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审视历史本体的危机,反省历史的真伪,探索历史的诗意的存在,这就是《白鹿原》的历史感。作者陈忠实以历史的规律性存在与否作为考察的立足点,在作品中复制了两种区域文化范型,一种以白鹿原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一种以滋水县为核心的现代城市文化。每一种文化的独特性都折射出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两种文化的嬗变与碰撞,都是作者捕捉的灵光。超越现象的骨架,还世人以清晰、明亮的“历史”概念,成为小说创作的宗旨。象征秩序的确立选择白鹿原作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如陈忠实在《桥民间文学集成·序》中所说,是因为“这块土地既接受文…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是20世纪中国的史诗。《白鹿原》中的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和托尔斯泰史诗小说中的1812年战争、1861年改革一样,其本身就是小说所探索的主题。《白鹿原》和托尔斯泰的史诗小说一样具有一种有别于封闭性结构的开放性结构。封闭性结构往往使作品由生命运动状态转入静止、窒息甚或死亡状态;开放性结构则使作品始终保持生命的运动、变化、发展状态,这是人生、事物的本来状态。以开放性结构,表现民族生命的运动,是《白鹿原》史诗品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从《白鹿原》说开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沈培新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举办《白鹿原》作品讨论会,我是赞成的。我在我省评论界的一些会上,提出安徽评论界应该走向全国,应该在全国有自《白鹿原》我是出差在北京,听北京朋友介绍,在北京购买以后匆匆看完的。北京文界的朋友...  相似文献   

14.
通过《白鹿原》中女性的整体形象分析陈忠实等男作家的男权思想。我们认为,《白鹿原》中多角度地再现了一夫多妻制,表现出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潜意识推崇;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女人的物性和工具性,并且用美貌、贤良等男权审美标准评判女性,女人的凶死命运也表现了宗法制度仇视女性的价值倾向。《白鹿原》还采用了典型的男性化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15.
论《白鹿原》的立意之本与思想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从文化的角度,通过家族史的变迁,在历史的痼疾与现实的谬误中,反思百年历史,反思中华文化,思考民族命运,即再启蒙,是《白鹿原》立意之本;而写出一个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人的生活、人的历史,写出了礼教吃人、政体腐败、民众不民的悲剧境遇,再举反封建的大旗,进而透示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征程漫漫,是《白鹿原》的核心思想,也是《白鹿原》撼人心魂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被誉为“当代史诗性”的作品 ,然而文本中习焉不察的男权意识却得到肆意的流露 ,从性别角度来考察《白鹿原》 ,以作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性爱描写为切入点 ,可以揭示作品为女性所设定的屈从角色 ,从而为女性重新命名和定义 ,并建构属于自己的人文世界  相似文献   

17.
电影《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学里程碑”的同名长篇小说。自公映至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作为一部投资过亿的商业片,《白鹿原》首先以其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夺人眼球。影片最为人称道的是几处恰到好处的老腔表演,配合剧中的情节发展,将关中的民俗文化向观众做了生动的展示。当然,电影也并不是那么尽善尽美。它的改编就存在某种缺陷,将小说中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朱先生删去,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的深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长篇小说《白鹿原》所包含的魔幻现实主义因素。在研究时,注意到了对《白鹿原》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历时性亲缘省察以及它与其他创作方法的共时性比较。  相似文献   

19.
适逢《延河》杂志创刊50周年之际,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和《延河》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陕西文学创作研讨会”于3月28日在宝鸡文理学院召开。来自《延河》编辑部、宝鸡市文联,以及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的作家、评论家、学者共3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延河》杂志与陕西文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文化这一侧面来研究《白鹿原》的“史诗”性。《白鹿原》对中国文化的反映是全面而丰富的 ,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剖析深刻而细致 ,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它还反映了 2 0世纪中国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与斗争 ,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