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五胡乱华开始,十六国和南四朝的大分裂时期拉开帷幕,自作孽的晋朝小朝廷逃到长江以南,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尽情过了一把逐鹿中原的瘾,长期以来被汉朝廷压抑的郁闷一扫而空,少数民族的先人们仿效汉人礼制,纷纷确立自己的五德正朔,建起一个个前无古人的少数民族朝廷。这时,氐族的一个盖世明君出现了——他就是符坚。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八岁便开始读书,在氐族中可谓另类。读着汉族典籍长大的符坚,也完成了对自己人格的再塑造,学到治天下的大才的同时,也培养出单纯而又广阔的心胸。这样的性格,是前秦霸业的基础,却也是它灭…  相似文献   

2.
仇池国,略阳氐人杨氏所建的一个政权.曹魏时杨腾子杨驹率部迁居仇池,至杨千万时被封为百顷氏王;杨唯敌、杨毅号左贤王、下辨公.至杨初时自立为仇池公,先后臣于刘曜、李雄、石勒、苻坚.前秦灭仇池,淝水之战失败之后,杨定复据仇池称仇池公.太元十九年(公元三九四年)杨定击乞伏乾归兵败被杀,杨盛即位,自号使持节、征西将军、秦州刺史、平羌校尉、仇池公.“分诸四山氏、羌为二十部护军,各为镇戍,不置郡县”.在统区全面推行镇戍制度,这在当时政区制度上是一件突出的变化.中国的政区制度自秦汉以  相似文献   

3.
汉魏时期氐族的分布、迁徒及其社会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它来源于商周时期西北的寺洼文化居民,形成于战国。汉魏之际,氐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魏略·西戎传》对氐族有一段专门的记载,就是一个标志。此期间,氐族十分活跃,迁徒频繁。十六国时,氐族先后建立过前秦、后凉、仇池等政权,对当时的历史有重大的影响。南北朝以后,他逐渐与汉、羌等民族融合,已不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4.
在阴山、河套与山西北部一带活动的拓拔鲜卑部落联盟酋长猗庐,于315年接受西晋的代王册封后,到公元376年拓跋联盟受到前秦苻坚的攻击被解散为止,称为拓拔鲜卑的代国时期.拓跋代国是北魏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拓跋代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苻坚略论     
苻坚,字永固,略阳郡临渭人(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北)。氏族,本蒲姓,其祖父蒲洪改姓苻。对于苻坚,旧史书中有毁有誉,论其贤者曰:“苻坚自是贤主,然贼君取位”。(《洛阳伽蓝记)卷二》)在封建社会,以臣弑君是“十恶”之首,苻坚被“贼君取位”之恶名,而论者犹不掩其“贤主”的事实,足见其“贤”。“坚有并包之度,怀绥之略”。(《宋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氐族和川甘地区的白马人——白马人族属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分布在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活动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建立过封建割据政权,与当时的中央政权相抗衡,因此,在历史上的这一阶段,有关氐族活动的记载是比较多的。隋唐以后,吐蕃兴起,白马人居住的地区是唐蕃争夺的中间地带,从这以后,史书关于氐族的记载渐少,这是因为氐族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一部分被吐蕃征服,成为吐蕃的属民,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一部分氐人同化于藏族。  相似文献   

7.
越南的岱族     
岱族是属岱—泰语族的一个少数民族。它在越南各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现约有80万人。岱族是一个十分淳朴的民族。岱是所有岱族人聚居地区普遍使用的自称,仅少数地方有其他的名称,如偏族(居住于平辽、广宁等省的岱族的自称)、岸族(居住于高平省岱族的自称)、土佬族、都依族(居住于  相似文献   

8.
"汉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对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一方面由于"汉化"的所指具有模糊性。另一方面,当前少数民族社会更多地呈现出现代化、全球化、大众化的特征,所以"汉化"一词应当慎用。  相似文献   

9.
徐晨 《民族学刊》2022,13(3):130-136, 152
氐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民族,有特定的居住地及风俗习惯。文章在利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碑刻资料对北朝时期关中氐族的分布与融合进行了梳理。厘清了氐族在关中的迁徙与分布状况,指出了这一时期关中的氐族已遍布关中雍、岐、华三州。尤以雍州地区氐族分布广泛,且活动频繁。除传统聚居地京兆郡的长安、蓝田外,还扩散到了今咸阳的三原、礼泉、彬县、永寿、泾阳、淳化、兴平;铜川的耀州、宜君;渭南的富平等地;岐州氐族分布在传统的美阳、雍、汧、隃麋一带;华州氐族则分布在氐、羌聚居地李润堡附近及今华县地区。并揭示出了氐族在与其他民族杂居、通婚和自由迁徙过程中,原有的风俗习惯有了改变,进而融入到了由多民族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这段史实。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众所周知,居住在今天华南各地的少数民族,历史上不断受到来自汉族的影响(仅有程度上的差别)。从整体上说,所谓“汉化”,是指居住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集团,随着对汉族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诸体系的容纳吸收.在民族同一性方面所产生的自然变化过程。广西的壮(在1949年前的史料中,多被记载为“獞”、“撞”)族,特别是“非土司型’的集团,在华南少数民族诸集团中,可看作是“汉化”程度非常高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陈亮 《回族研究》2012,(2):26-31
有明一代,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回回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等等,他们对明朝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西域回回"陈友以出使起家,后因军功封为世爵,成为明朝回回人当中的标志性人物。对陈友个人及其家族成员的事迹考述,对研究明代回回人的历史活动以及历史作用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于逢春 《民族学刊》2012,3(5):1-17,91
到1820年中国疆域最终底定时,当年汉武帝所开拓的"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的边缘地带——曾相对稳定的朝鲜四郡、南越三郡已先后自立,但素来交通闭塞、瘴疠肆虐、经济文化独特、割据势力强劲,风雨飘摇一千余年的西南夷之地依然掌握在清廷之手。这是因为该区域是元世祖忽必烈龙兴之地,他在此创设行省、创制土司制以加强统治;明朝则希冀利用该地的自然与人力资源建立后方基地,以此严防北元重新占领西南,掊击其后背;清朝则为了防止蒙藏势力与西南土司势力合流、保障滇铜供应,通过改土归流等措施以强化对西南的经营。上述三朝的有力举措,辅之以明后期以降携带着耐高寒、耐瘠土且高产的美洲农作物种子的中原农民移植此地,使得素称难治的西南地区最终成为"泛中原板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童莹 《回族研究》2011,(3):59-63
唐宋时期因经商等原因留居中国的穆斯林“番客”被认为是中国回族的先民。宋代穆斯林番客在华贸易较前代更为兴盛,回族先民也获得更大发展。本文依据文献资料,从体制之变、民生之异及风俗之移等方面,阐述两宋时期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对回族先民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娟 《回族研究》2002,(4):51-55
本文根据《元史》和元人笔记《解醒语》的有关记载,从其所处历史环境、仕途沉浮及其与回回人、汉人的关系方面对元代回回丞相倒剌沙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试图反映元代色目人内部之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中,姚锡光是一位对边疆民族问题有颇多独特见解的封建官员。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他对中国边疆民族问题始终予以关注,特别是对中央政府治理、发展西藏等问题上持有较为独到的认识与见解,在其《筹藏刍议》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筹藏观,为清中央政府及之后北洋政府治藏方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完颜亮是生长于东北,叱咤风云于中原的女真族君王作家,其豪放、粗犷、雄健的文学艺术风格是女真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的反映,是其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内心世界的艺术写照。也体现了女真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不仅影响了金代和南宋的文学创作,而且对中国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唐代在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开拓与经略过程中,因袭历史上传统的"因俗而治"的方法并加以发扬光大,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度,并把之成功地推行于边疆地区.大唐帝国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繁盛和周边民族对中央王朝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增强,与羁縻府州制度在周边民族地区的推行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元代高丽贡女制度是伴随蒙元帝国与高丽王国之间宗属关系逐渐确立而形成的高丽王国向蒙元帝国献纳本国女子的一种特殊政治行为 ,是中韩文化交流史上在特定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政治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本文论述的是见于记载的入元高丽贡女同蒙古民族以外的汉、回回、畏兀儿、钦察、吐蕃等民族的通婚状况  相似文献   

19.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14,5(1):43-49,106-107
宣统《盐井乡土志》本有"盐井全图"一幅,目前相关辞典及提要未提及此图。近十多年出版的《盐井乡土志》中无图,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油印本有关。"盐井全图"绘制者为《盐井乡土志》著者段鹏瑞,绘制时间、付印时间当在宣统三年(1911年)夏四月赵藩作序前后。无论对于《盐井乡土志》,还是对于盐井地区在清代西藏方志史上,此图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明达 《回族研究》2005,(2):131-145
高克恭是元朝前期著名的少数民族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深远,但研究尚嫌不足,许多事迹不甚清楚。高克恭的政治生涯和艺术事业,与以杭州士人群体为中心的江南人文环境,特别是与周密、赵孟頫等人影响有很深的关系。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诗书画创作趋向,都生动地反映了元朝多民族文化和南北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他和赵孟頫的友谊,是这一交流活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