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所具有的动态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中国的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前景取决于市场基础制度的建设和增长战略的路径选择,而在传统的增长战略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并根据长期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结合实际,提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但当前增速出现明显放缓趋势,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成因在于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力消耗殆尽,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形成接续。未来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思路是从关注数量增加的“高速”增长转向质量型“中速”发展。路径选择是调整经济结构,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鼓励创新驱动;缓解短期内经济周期波动,避免中等国家“收入陷阱”困境。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上世纪 80年代、90年代初的高速增长 ,至 90年代中后期增长速度逐步放缓。据报道 ,到 1999年底增长率已跌至 7.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于2 0 0 1年 4月发表的分析报告指出 ,我国经济增长减弱的趋势近期仍有继续的迹象。因此深入分析研究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 ,探讨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 ,从而提出某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显然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有较大的现实意义。1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1.1各种影响的确定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国民经济总需求 (AD)由居民与政府需求 (C)…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重复合的Logistic增长模型 ,结合实际数据 ,建立动态模型 ,根据计算机仿真结果 ,对中国未来 1 0 0年内的人口增长趋势和城市化水平进行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必须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文章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作出了具体界定,采用相对人均GDP对标法,建立模型对2050年之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情况进行预测,并从经济结构角度深化这一讨论。研究结果表明:2035年之前中国人均GDP将保持6.7%以上的增长速度,2050年之前中国人均GDP将保持3.4%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能够圆满完成“两步走”战略设定的目标,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要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始终坚持共享增长原则,着力加强各维度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美国2012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3%,比2011年的1.7%稍有提高,说明2012年美国经济处于一个低速增长的状态.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商贸也将放缓.加拿大、德国、英国和中国的出口依赖于美国,当美国经济复苏减弱,这些国家的出口增加将会式微,而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将会从2011年的3.8%下降到2012年的3.3%.  相似文献   

7.
社会发展、城市化和食物消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住户调查数据进行经济计量分析,论证了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是影响食物消费的重要因素。文章指出,由城市化导致的生活方式和饮食偏好的变化以及市场发育和职业变动等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因素对中国食物需求结构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将继续影响未来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在预测未来食物消费趋势时,如果只考虑收入和价格变动对食物消费的影响而忽视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因素,往往会高估收入对食物需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提升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能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长江三角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并发挥着龙头和“主引擎”的作用。因此提升这一地区的经济能级对进一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文章还就此地区的经济能级状况与中国其它都市圈和美洲三大经济区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如何提升长江三角洲经济能级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新增长源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新增长源是揭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的变革和产权制度的创新而形成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因,它可说明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所在。通过对中国经济新增长及其形成环境、中国经济新增长源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差异的实证分析,来预测中国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应采取的对策,为中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方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新疆人力资源供需现状。通过年龄外推法预测了未来人力资源的供给水平,通过就业率和就业弹性两种方法,预测了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并对两种方法的方案进行了比较。对新疆人力资源的供需前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王贝 《学术探索》2011,(2):64-67
应用2000年-2009年度的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建设用地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内出现偏离时,建设用地将以83.5%的比率在1年之内得到调整;(2)经济增长是建设用地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反向因果关系被拒绝;(3)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冲击,建设用地反应强烈,而经济增长对于建设用地的正向冲击则反应较弱。  相似文献   

12.
王磊  乐园 《河北学刊》2006,26(2):154-159
政策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手段,但中国却在其特殊的发展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政策形态——“政策治国”。本文以在中国发展里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五年计划”战略为分析对象,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个五年计划的系统梳理,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决策能力和决策机制两个维度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道路的经验特征——“政策治国”,指出在中国转型期短期的、灵活的柔性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也符合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当然,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柔性政策针对的是具体挑战和具体问题,其缺乏长期可预见性的缺点也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因素贡献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要素包括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包括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本研究构建了生产函数模型,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生产要素投入依赖较重,全要素生产率依赖较轻,走的是一条相对粗放型的增长道路。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引领中部崛起新跨越:把中部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主导;提高市场化程度,为中部地区经济内生增长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十大效应的基础上,以收入分配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为标准,重点通过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在短缺经济和过剩经济条件下非均等化收入分配与均等化收入分配的不同的增长效应,提出了在短缺经济条件下适度非均等化收入分配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在过剩经济条件下适度均等化收入分配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命题,并揭示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关系调整的政策依据和含义。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期间,推进中国经济的平稳持续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第一,"十五"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仍具有良好的条件一是中国有巨大的和不断扩展的市场;二是中国有持续的高储蓄率;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已大为改观;四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并具有一定素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是资源瓶颈制约的问题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形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与此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中国1979-2010年的人均GDP增长模型并辅之以序列平稳性、协整关系和序列相关等检验的分析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获取了显著的人口红利,而城市化与对外开放等制度条件因素则进一步放大和提升了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效应。文章认为,促使乡城迁移人口由"半城市化"状态向彻底城市化状态的转变以及增加对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企业对外竞争力等措施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继续获取人口红利而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变迁为视角,分析了建国以来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了在区域经济战略及其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活动在国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作者认为,随着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国土开发开始呈现集中均衡式空间开发战略,中国经济活动在国土空间上的大分散、小聚集将成为一种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追溯(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人力资本概念与理论的形成及其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地位的演变过程,最后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人们对于增长理念的认识逐步深入,针对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容性增长理念应运而生。实现权利机会的平等、收入分配的公平,不仅为包容性增长铺平了道路,也为劳动力价值的理性回归奠定了基础。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前提下,以公平合理的制度为保障,通过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的多管齐下,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将逐渐惠及全体民众,劳动者获取的劳动力价值不仅同其自身劳动相符,也同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经20余年努力,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跨入由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实证分析显示:计划经济时期属于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后进入要素-技术驱动并向技术驱动持续转变,"十一五"时期已取得阶段性突破。其动力机制分解说明,对外开放、科技投入、基础设施改善、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但转型的基础仍不牢固,应采取措施,保持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巩固经济转型的成果,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