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艺术美是美的最高级形态 ,蕴含在艺术本体的美学特质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产生联系、共鸣时 ,就会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在现代生活日趋审美化的今天 ,引导人们认识艺术美功能的生成和实现 ,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 ,正确对待雅文化与俗文化的鉴赏差异 ,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的编辑方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在编辑实践中不断创新是毛泽东的编辑原則。毛泽东的编辑美学思想至少包含五个方面:①“政治与艺术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整体现;②重视典型报道——揭示出实践美、艺术美的创造规律;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创造和发展编辑美学的根本途径;④“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编辑美学原則;⑤现实生活与斗争是编辑美学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伦理美学和文艺理论诸方面来考察崇高美是毛泽东实践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毛泽东的哲学精神表现出“真”与“美”的统一,毛泽东的伦理学思想表现出“善”与“美”的统一,而他的文艺理论则表明了把“崇高美”作为其实践美学的核心范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是美学史上的千古之谜,也是文艺创作和鉴赏实践中绕不开的难题。艺术美与生活美就其主要性质形态、生成构成、功能目的等方面是不同的,二者不能随意比较;而就其皆为“美”而言,又是可以比较的,这就是毛泽东所作出的“三个最”、“一个唯一”和“六个更”的著名结论和命题;其次,毛泽东在“讲话”中还精辟地分析了艺术美与生活美关系的辩证法,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需要以及相互创造转化,充分体现了生活美对艺术美的基础支配地位和艺术美对生活美的超越和改造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5.
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是美学史上的千古之谜,也是文艺创作和鉴赏实践中绕不开的难题。艺术美与生活美就其主要性质形态、生成构成、功能目的等方面是不同的,二者不能随意比较;而就其皆为"美"而言,又是可以比较的,这就是毛泽东所作出的"三个最"、"一个唯一"和"六个更"的著名结论和命题;其次,毛泽东在"讲话"中还精辟地分析了艺术美与生活美关系的辩证法,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需要以及相互创造转化,充分体现了生活美对艺术美的基础支配地位和艺术美对生活美的超越和改造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6.
叔本华的美学体系直接建立在他的唯意志论的唯心主义的哲学之上,认为一切美的现象都是理念的客体本质的表象形态.在这一非科学前提下有体系地分析了美学与艺术的一些基本范畴.他的理论虽然不能完全正确说明美与艺术的规律,但却能以艺术现象为论据.并在艺术审美特点上加以具体分析,提出例如审美中主体自失、先验预期以及不同的美的形态和艺术类型与主体实际距离等,都显示了特有的新见解,能给人以别样角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新文艺的一份宝贵遗产。过去,不少人曾对它作过分析、评注,但多囿于一般的思想艺术方面的评说,甚至有人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把它当作图解政治运动的工具,其荒谬性自不待言。而认真地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它的文章,尚不多见。我觉得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创作出来的独具光采的作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研究毛泽东诗词的美学特征,不仅对正确认识其思想美和艺术美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诗歌创作乃至整个文学创作,都可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又是卓越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实践中,一直关心着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不仅为党领导文艺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方针、政策,而且对美与艺术作出了系统的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阐述,尤其是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事实证明,毛泽东美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上是最重要的财  相似文献   

9.
中庸思想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方法论和全部思想的基石,是贯穿于他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一条重要的红线,也是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核心."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这一思想渗透在他的悲剧净化理论、生命美学以及艺术美论之中,中庸是打开亚氏思想宝库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0.
就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关系而言,随着18世纪美学的主体性转向,自古希腊以来对"美"的客观本质的探讨让位于对主体"审美"的探讨,包括"如画"在内的"自然美"逐渐演变为"自然审美";到了20世纪,分析美学从对"自然美"的概念分析中,最后折中地使用了"审美品质"这一概念;而当代中国"人化的自然美"则从整个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历史的高度探究了美(包括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本质。就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关系而言,大体有三种基本形态:早期是自然审美统一于艺术审美,进而当代自然美学对二者做出区分,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出现了将艺术审美统一于自然审美的尝试。就自然审美与生态审美的关系而言,后者呈现了生态学等知识在自然审美中的具体运用,以及从认知到审美的独特路径,因而摆脱了艺术审美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然审美的真正自主。就自然审美与自然保护论的关系而言,二者是互动共生的。早期的自然保护论强调"自然全美"思想以及人类破坏自然美的事实,当代自然保护论深入思考了审美价值作为自然保护基础的可行性与优势,并对自然审美提出去人类中心、欣赏自然"环境"、欣赏要严肃深入、审美要具有客观性、要有道德的参与等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关于艺术美论的基本构建,在接受美学出现以前是两项结构论:作家──作品;在接受美学出现以后是三项结构论:作家──作品──读者。而毛泽东按照他自己的审美追求,创立了一个多项结构论:人民(主导者)──作家──作品──人民(接受者)。这个结构的轴心是人民。首先作家必须与人民结合在一起,接受人民的教育,从人民生活中汲取营养;作家必须为人民服务;作品必须集中表现人民的艺术形象;作品必须为人民所接受,在作品被人民接受的前提下,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形式,也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一个真正杰出的艺术家总会在他的艺术实践和作品中闪射出进步的美学思想光辉。徐悲鸿先生的一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杰出的艺术作品,而且在他的艺术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美学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下面对徐悲鸿先生的美学思想作一些初步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含蓄美,在整个艺术美的范畴中是属于更高一级的美学层次。作为艺术美的低层次,是可以凭借人的官能感觉到的,属于审美直觉范畴;作为艺术美的高层次,却不是完全能够凭人的感官所能发现,它有待于审美者对头脑中主观映象的重新改造,它属于审美想象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的含蓄美是在艺术的美学蕴含基础上的审美再创造。一艺术的含蓄美是审美主体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所能感受到和领悟到的艺术品包孕的深层意蕴。它是审美主客体双方“双向交流”的产物。艺术的含蓄美没有时空的界定,因而它是一个非确定性的概念。但它要求艺术自身首先要有一种审美制约性,即提供深层的艺术蕴藏,这是获得艺术含蓄美的物态基础,它规定了审美想象的方向、范畴和性质;但它又将随着人们不同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早于西方接受美学 2 0年 ,创立了他的文艺接受论。毛泽东的文艺接受论与西方接受美学有三点不同 :一、基本构架不同 ,西方接受美学的构架是作家———作品———读者 ,毛泽东文艺接受论的构架是人民———作家———作品———人民 ;二、文艺的接受过程不同 ,两者虽然都经历三个过程 ,但内涵基本不同 ;三、两种接受论的创立者的状态不同 ,西方接受美学仅停留在理论上 ,而毛泽东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既创立了自己的文艺接受论 ,又亲自实践 ,成为最佳的文艺接受者  相似文献   

15.
从审美体验论的角度分析了宋代美学家朱熹美学的体验论思想,认识到:他的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转折点,它既是中国先秦以来“道体论”美学的终结,也是宋代以后“体道论”美学的开始。通过对朱熹审美阅读理论的探索,论述了朱熹主张审美体验论的思想,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在强度上要反复玩味、沉潜涵泳,在深度上得到“通身在水”“透内皆湿”的程度,方可感知和体验美的存在。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艺术鉴赏和审美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批评方法,通过对毛泽东诗词中"红旗"意象的细致的文本解读,来剖析其成因和美学蕴涵,然后得出结论:因为"红旗"意象映照出毛泽东的政治意识、革命信念和战斗生涯,是他对革命生活和斗争的诗化的认识和反映,具备了象征内涵和审美价值,形成了象征美、色彩美、动态美和力量美的统一,所以,毛泽东堪称"红旗"诗人.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专门的美学论著,但是,他的许多光辉著作却广泛地涉及了不少重要的美学问题。尤其是在他的文艺观中,阐发了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很值得认真探讨。一美是文艺的本质属性之一,或者说文艺作为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具有审美特性,这是毛泽东文艺观中一贯而明确的审美思想。文艺的本质或特性,是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文艺理论界普通强调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又是不够的。毛泽东同志并不把文艺看作一般的意识形态,而是十分强调文艺的审美特性,强调文艺的“美”。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朱光潜、李泽厚提出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思想 ,本文提出了新的美学思想 ,即感应美学。感应美学认为 ,美只存在于审美关系之中。离开了审美关系 ,美就不存在。审美关系是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双方构成的 ,美既包含着客观因素 ,也包含着主观因素 ,是二者的统一。这就是说 ,离开了审美关系中的任何一方 ,美就不可能产生。所以 ,美既非客观的 ,也非主观的 ,而是主观和客观感应沟通、合而为一的产物。感应美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外感应与内感应。外感应与内感应是根据审美客体在主体的头脑之外或之内来区分的。外感应与内感应构成了审美感应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谭峭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末五代道士谭峭的美学思想,前承盛唐道教审美趣味,后启两宋道教审美风气。其至"乐"即"道"的辩证审美人生观,"感激之道"为核心的宗教艺术作用论,从"凤不知美"出发的审美标准差异说,强调"真信动人"的审美主体论,以及"忘弦匏知乐"的艺术技巧论,都对同时和后世道教美学有所总结、有所拓展,也对中国美学思想在两宋的转变和发展有推促之力。  相似文献   

20.
朱熹是南宋最有成就的美学思想家,其美学思想具有丰富内容和深邃内涵,涉及审美本体论、自然山水审美论、人格美学论、审美方法论等方面,既有理学—美学的色彩,又有纯美学的因子;既以理学视域观照对象,又以主体心境同化对象;既有美学思想的阐发,又有审美形态的创造。他在宋代以至于整个中国美学史上富于代表性和典型性,具有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