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晋杰 《中华魂》2010,(5):11-15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次年1月,英、美、法、意、日等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中国在大战中参加了战胜国一方,也属战胜国之一,派了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2.
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都是战胜国,但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了日本;二战后,被日本侵占的旅大又转入苏联手中。中国外交上的两次失败,从本质上说是大国强国对弱国的欺凌与掠夺,是当时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战争,是西方文明的一次血与火的残酷考验。在这场决定西方文明生死的大战之紧要关头,中国政府以民间的名义派出了14万华工远赴欧洲战场支援协约国对德作战,从而在战后使中国得以进入战胜国之列,在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史上争得了些许荣誉和光彩。那么,究其缘由,是何种动因驱使中国政府派遣华工远赴欧洲...  相似文献   

4.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共同设计了战后解决诸问题的方案——《凡尔赛和约》。《和约》根据战胜国列强的意志,强行重新划定欧洲、西亚、非洲的政治地图,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法国免受德国的威胁。在一战后的年代里,法国人从一开始就深信,德国继续对法国的安全构成威胁。在其后的20多年中,法国尽可能维持《和约》,保持现状,以免受德军铁蹄的践踏,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自身安全的战略措施。虽几经努力,终归失败,走向绥靖,导致二战爆发。(一)二十年代的安全战略普法战争和一战,给法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他们惧怕战争,渴望和平。布罗根指出:“法国是战胜国,但是在许多方面具有战败国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各种政治力量产生了新的组合。列宁在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作的《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把当时共有17亿5千万人口的世界各国明确地划分为三类:占世界人口70%的受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战败国以及新产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少数获得利益的战胜国;保持原来地位的国家。列宁指出:“我提醒你们注意全世界的这种情况,是因为所有  相似文献   

6.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战胜国在军备建设上有许多成功经验和教训。总结那段历史对于总结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战胜利60周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企业文化之所以在世界上引起广泛重视,是由于它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企业竞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企业文化热从8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不仅是战胜国,而且在战争中发了横财。战后,美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曾一度以世界工业品供应国自居。而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日本,战后满目疮痍,国民经济将近全面崩溃,人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莊严地写道:“中国人民經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資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結束了长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早已雄辯无比地証明:只有在战胜国內外反动派即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們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走上消灭剝削和貧困的道路,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9.
一战后,受自身地位限制,且担心战胜国尤其是日本的阻扰,德国在寻求与中国重建外交关系过程中态度谨慎。但是,与中国恢复关系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德国最终在平等、友好、互惠的基础上,与中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为20世纪20-30年代中德关系的广泛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国际关系战略格局的视角,进行了中日战后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探讨了战败国日本何以在战后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而战胜国中国何以经过了近30年经济建设却仍然贫穷落后。结论是:国际环境是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国际关系的战略格局是最主要的国际环境;战后国际关系的战略格局,使日本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大国但却付出了政治上矮子的代价,使中国进一步巩固了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但却付出了经济上仍然贫穷落后的代价;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战略格局的变化,经济大国的日本正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而政治大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正在向举世瞩目的经济大国迈进。  相似文献   

11.
郑涛 《百姓生活》2011,(2):55-56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胜利而告终。中国北洋政府作为协约国的一员,也成了战胜国之一。代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是以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 ,日本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以朝鲜为跳板侵占中国的东北部 ,进而吞并全中国的“大陆政策”。为此 ,日本与沙俄展开了激烈争夺。日本作为日俄战争的战胜国 ,继承了沙俄在中国东北攫取的权益。设立满铁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作为伪装 ,执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中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3.
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之一,这一胜利不但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造就了它足以与美国相颉颃的国际地位。然而,不容讳言,二战也给苏联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恶果。如果说近2000万人生命的丧失、1700多座城市和7万多个村庄被夷为平地、31850个企业、98000多个集体农庄遭到掠夺和洗劫、相当于苏联当时全部财产的1/4的6790亿卢布财产化为乌有……所有这些损失还只是有形的、作用于一时的、可以用数字表述的;那么,二战所诱发或强化了的苏联在发展战略上的偏差和失误,…  相似文献   

14.
按照国际惯例,在每一份战后签署的和约中都包括战争赔偿的内容。这种由战败国向战胜国缴纳的赔偿,款额往往大得惊人。如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战胜的日本就通过《马关条约》以战争赔偿的名义从战败的中国清政府手中掠走白银两亿两。 然而,在二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却没有向作为主要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缴付赔款!而那些受战争破坏远较中国为轻的东南亚国家却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赔偿。其中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所得赔款分别为2亿美元、5.5亿美元和2.23亿美元,甚至连当时尚未统一的越南南方吴庭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经济体制方面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日益科学化地把握商品经济的历史客观性和不可逾越性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肯定社会主义中存在商品经济、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特征,肯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肯定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内在特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深刻认识到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深厚融合基础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经济体制方面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在帝国主义国家关系中,战败国割地、赔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战后围绕德国战争赔款问题的斗争相当激烈。赔款问题表面上看来是德国履行“凡尔赛和约”对战胜国进行赔偿问题,但围绕这一问题的背后亦可看到几个大国在欧洲的争夺与勾结。英、法、美等大国出于对欧战略的不同,对  相似文献   

17.
德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爬上了欧洲第一号强国的宝座。第一次世界大战把它从顶峰上掀落下来,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紧紧地束缚住了德国的手脚。当时,一些为协约国胜利所迷惑的外交史家,认为从此天下太平,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历史的发展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德国战败后仅用十年就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恢复了它的欧洲强国地位。德国军国主义为什么如此迅速地复活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想从德国二十年代的外交目标和策略的角度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在欧洲政治舞台上,运用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同战胜国明争暗斗,策略巧妙、灵活、多变,分阶段地实现了它预定的外交目标。按照《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的所有殖民地全部让给战胜国;德国原有领土减少八分  相似文献   

18.
把握社会主义特征发挥市场配置作用龚国安,梅倩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做到既能把握住社会主义特征,又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探...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长期探索中,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总结出“初级阶段论”和市场经济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前提;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同时规划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战略,即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并且确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在此基础上,阐明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和新领域,从而确立了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战胜国和盟国的双重身份取代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当然主宰、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相勾结,对旧中国经济侵略遍及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石油部门更为突出,因为“石油问题是生命攸关的问题,因为谁拥有更多的石油,在未来战争中占指挥地位。谁拥有更多的石油,谁就能够指挥世界的工业和商业”(《斯大林全集》第七卷第贰百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