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美芳教授的新著《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是一部运用西方语言学理论解决英汉、汉英翻译问题的优秀著作。作者在该书中强调,描述性研究应在翻译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翻译的文本研究应突破传统的词法、句法的研究向语篇分析发展;译文功能是影响作者选择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该书所提供的研究方法给中国学者如何借鉴西方理论来解决英汉、汉英翻泽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回顾了过去20年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在中西方的进展。指出中外学者在从意识形态视角进行翻译研究时存在不同的研究取向,西方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力求理论突破,而中国学者则主要是利用已有的理论假设来解释翻译个案。然后作者对哲学意识形态的概念和哲学意识形态研究的基本范式进行追本溯源式的梳理,进而指出译界学者从哲学意识形态视角进行译学研究的局限性及其哲学根源,即(1)意识形态、文化的关系有待厘定;(2)强调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围困,忽视翻译主体超越意识形态的主观能动性;(3)强调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忽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杂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3.
翟绍棠教授     
翟绍棠教授,1935年5月生,山东淄博人,1956年于沈阳师范学院俄语系本科毕业。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外语教研室教授。1956年师范学院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翻译工作。1956年至1977年在沈阳师范学院外语系俄语专业任教,1977年至今在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研究室和外语教研室从事苏联经济研究和翻译工作以及俄语教学工作。除了承担经济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俄语教学之外,还曾指导过原苏联国家外经委外经研究所派往辽大的进修生的学习。该同志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翻译了大量苏联经济专著和资料以及文学作品,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意识逐渐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在其影响下,北美、欧洲和英国的翻译学者相继展开了"挖掘失落的女性作者和女性译者"的研究活动,其成果大大丰富了西方翻译史的研究,并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流派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初,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流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并引发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本文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作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5.
张经浩先生认为目前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存在厚外薄中、主次颠倒的现象,并认为外国的翻译理论并不比中国的翻译理论优越,因此中国学者应该以研究中国的翻译理论为主。张先生关于“主次颠倒”的论断缺乏充分的根据。研究外国的翻译理论是有意义的。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以研究当代中、西方翻译理论和当今翻译实践的规律为主要任务;以研究早期的中外翻译理论和实践为次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是我国女诗人中的第一人,易安词的影响力持续至今。时至上个世纪,易安词被西方学者广泛地翻译研究。在许多西方学者眼中,李清照是中国最优秀的女诗人,她的词作不仅展现了大量优美意象和诗意境界,更呈现了“双性同体”的创作特色,即她的作品既有女性的幽怨温婉,也有男性的豪情气概。李清照对中国酒文化的展现增强了易安词在西方文化中的吸引力,而西方学者笔下的易安词所含有的丰富性意象使李清照的作品极富现代气息,西方学者对李清照的另类诠释也让我们读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接纳的态度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杂合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学科领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在翻译领域,学者普遍认为杂合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在对中国观众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剧字幕翻译领域,杂合也显示出其优势,为影视字幕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发,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杂合的美剧字幕翻译文本既丰富了汉语语言文化,同时又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从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8.
杂合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学科领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在翻译领域,学者普遍认为杂合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在对中国观众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剧字幕翻译领域,杂合也显示出其优势,为影视字幕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发,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杂合的美剧字幕翻译文本既丰富了汉语语言文化,同时又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从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给传统的西方翻译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国内语境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本文试从中西方价值取向、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时这种边缘化的原因加以论证,以保证我们对西方翻译理论的辨证借鉴、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女权主义翻译与研究的背景以及女权主义翻译者的主张,指出加强对女权主义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对译介学和翻译研究发展的重要性。从西方女权主义翻译及创造性叛逆的实践入手,分析了女权主义翻译在文学领域的发展趋向和女权主义对于中国文学翻译的影响。女权主义有意识的叛逆翻译观是人类社会进步、尤其是西方女性对女权意识挑战的产物,表现出的女权意识的觉醒,必然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西方哲学翻译坚持“信”(直译)为翻译中无可动摇的原则,与此不同,西方汉学家强调翻译的创造性及其意义。从德国汉学家施益坚有关牟宗三的研究可以看出,经由中国学者翻译的西方哲学不能仅仅被视为西方思想,而应从中国思想的脉络进行考量;翻译不但涉及向中国介绍西方,更涉及通过翻译重建中国哲学和思想,翻译是以汉语接纳乃至消化西方哲学的基点,这就是翻译中的“语义倍增”。由此,有必要对中国学者以“信”为中心的异化翻译立场进行反思,这种翻译妨碍我们对不可译性进行反思,造成原作与译作的同一性幻觉。绝对的异化或归化都是不可取的,在翻译实践中也难以做到,这两者之间应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西方学者从历史、政治、哲学、社会学等角度拓展了翻译思想,使翻译学摆脱了应用导向,提高了其理论性和学术性,相继出现了阐释学、多元系统、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各具特色的翻译理论,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这几种翻译新论进行全面介绍和比较分析,可以促进我国同行对西方译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有效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的进程中,19世纪德国学者洪堡所提倡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理念并没有完全地实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这一理想面临新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大众化阶段的举措是有限的结合与适当的分离共存,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却是过度注重科研而轻视教学.现实的选择是实现二者有限的结合,这需要创造有效条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解构主义思潮对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日益扩大,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大陆学术界开始有学者对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进行介绍和研究。从对中国大陆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的词频统计分析来看,近20年来中国大陆解构主义翻译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翻译标准、文本的意义、译者主体性、文化因素和建构等五个方面,大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在接受和质疑的争论之中不断深化,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者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模糊理论被尝试用于翻译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模糊翻译理论。文章通过对理论进行简单梳理,探讨模糊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语音教学、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与穆雷教授就“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一说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虽概念不同,但在我国的翻译教学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既要重视“翻译教学”,也不能忽视“教学翻译”。如果将二者截然分开,不利于我国翻译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大批翻译人才的培养。因此,对国外翻译理论我们要深入研究,经验证对我们有用者可合理接受,对不符合我国国情者不可盲目搬用,对西方翻译理论术语的盲目搬用不利于我国翻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统计学,是从西方移植来的。在晚清西学东渐浪潮的推动下,翻译来的统计学著作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从印欧语系直接翻译而来的各国统计年鉴;二是从日本转译而来的日本学者译著的统计学著作,日本学者将英语statistic音译为tokei,或译作政表、表记、制表或作综计,该词而后由日本辗转传入中国。日本统计学译本的翻译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统计学的发轫。在译介西方统计学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开始探索编著各种统计学讲义,以适用于新式学堂的教学之用。早期的知识精英们对西方现代统计知识的认知与接受,并非是简单的他者渗入与移植,而是一场由西方文化传播者与本土接受者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在地化知识生产的过程。随着新式学堂的普遍建立、七科之学的逐渐形成,统计学在新学制中占有一席之地,亦随之在中国逐渐成长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  相似文献   

18.
从亚里士多德《诗学》谈起,追溯国内外学者有关翻译诗学研究的相关论述具有极大意义。文章对西方翻译史上三位大师梅肖尼克、巴恩斯通、勒菲弗尔关于“翻译诗学”这一概念相关论述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以期唤起翻译学界对“翻译诗学”研究的兴趣,并将这一具有光辉前景的跨学科研究进而推进下去。  相似文献   

19.
卢曼是德国当代最富创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社会系统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概念工具和独特的理论视角,受到众多西方翻译学者的关注。根据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翻译可视为一个社会系统,翻译系统的自体创生性、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和偶然性、翻译的二阶观察及其反身性的探讨,有助于从社会学的视角给翻译和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重点是讨论西方中国学的传承和新潮,侧重分析西方学者如何研究和解释中国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学者的中国史研究著作,不断在中国翻译出版,引起了许多注意。一般而言,中国学者对于西方同行层出不穷的新颖观点,颇感兴趣。作者认为,西方研究中国史的学者之所以擅长推陈出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虽然研究中国史,但其历史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则常常受到中国史以外领域的启发。二是他们在材料的开发上面,其实还常常受惠于中国学者和出版界,比如中国档案的开放和编辑出版的原始史料等等。换言之,全球化的高歌猛进,使得学术交流比以往更为便利,因而造成了国际中国史学界新潮迭出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