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连词,“和”只连接词(或词组),“或者”除了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或词组)。它们连接成的词组,统叫联合词组,可作为句子各种成分。有这种词组的单句,却往往能表达复句内容。连接的与表达的不一致。根据语言的词(或词组)、句子与逻辑的概念、判断的某种对应关系,人们不得不想:“和”、“或者”作为逻辑联结词,是联结概念还是联结判断?表达何种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上看,条件命题等非纯真值复合命题与蕴涵命题等纯真值复合命题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但从逻辑语义上看,它们所指谓的客观事件的逻辑结构却根本不同.蕴涵命题等纯真值复合命题的整个命题的真值依赖于基础命题的真值,它是数理逻辑的理论基础;条件命题等非纯真值复合命题的整个命题的真值无需依据基础命题的真值即可确定,它是真正的逻辑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如果无视二者的本质区别,将其混淆使用,会导致数不清的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3.
逻辑的“虚概念”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逻辑教科书在概念分类表上,都没有列入真值联结词、模态词、系词、量词这一类逻辑常项。克服这个缺陷的一条思路是重新解释“虚概念”,把“虚概念”界定为仅用于表达命题的逻辑形式而没有为其所指的对象物的概念,以确定联结词一类的逻辑常项在概念分类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易子的《逻辑问题三题》一文中关于矛盾律与排中律公式的“修正”提出了修正。作者认为,易子的公式之所以不能成立,关键在于真值联结词的空缺。要完整地表示出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公式,必须增补两个用来表示命题间反对关系与下反对关系的真值联结词  相似文献   

5.
逻辑学研究     
[主持人语]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中,第一篇试图构造一个限制排中律适用范围的命题演算系统PC5。在该系统中,引入了通常逻辑学者并不关注的一元真值联结词"┌",也即作者所谓的"肯定词符号";同时将带有表示一元真值联结词"┌"和"┐"的表达式"┌X"和"┐X"(其中  相似文献   

6.
在引入可能世界理论的基础上,文章设想通过构造关于模态判断的真值表,刻划出必然P、必然非P、可能P、可能非P和偶然p的真值,来分析、揭示这几类模态判断的逻辑性质,以利找出对当模态推理、根据“实然”与“必然”、“可能”的关系而进行的推理和根据“偶然“与“必然”、“可能”的关系而进行的推理中的有效形式;在进一步将真值表改造后,用以刻划各类复合模态判断的真值和判定各类复合模态推理的正确与否。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目标是建立2n值命题演算(2n-Valued Propositional Calculus,2nP)的语义,为大数据科学奠定逻辑基础.描述了2n值逻辑的真值形式、采用位结构刻画了联结词的功能,并建立了赋值映射;根据多值逻辑的特点,以数据冗余、key-value模型为例,直觉地讨论了2n值逻辑应用于大数据研究的有效性;初步分析了2nP语义与经典命题逻辑语义之间的关系,并展望了2nP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规范命题的方阵理论最多是未被证明的假说 ;将“允许”作为权利性规范词 ,把“不可以P”等同于“不允许P”是规范方阵理论的两个误源 ;规范命题复合形式展开的正确与否 ,决定于是否准确把握规范词的含义和命题联结词的逻辑性质  相似文献   

9.
基于开放世界预设的3-值逻辑的列表证明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鞠实儿等(2003)在开放世界预设和真值条件理论基础上,构造了3-值语句演算系统SLO及其形式语义理论.该文采用Priest(2001)列表证明的表述形式,结合Fitting(1995)多值逻辑列表证明实质,克服两者的一些缺陷,给出了一种改良的3-值逻辑列表证明方法.针对SLO的形式语义,该文给出各个联结词的列表证明规则,构造出列表证明系统SLO*,并且证明了这一系统相对SLO语义是可靠的和完全的.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语言表达中,联结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多义性。但人们很少从这个特点出发来对其进行逻辑整理和逻辑分析,以致在实际思维活动中,在分析由多义联结词所组成的判断时,常常误解判断的真实涵义。下面结合人们的日常的思维活动来谈谈联结词的多义性及其逻辑特点。联结词首先作为一种自然语言现象,由于它本身内涵的丰富性以及人们使用上的灵活多变性,往往具有多种意义。例如:“如果……那么(就)……”,就目前总结的情况来看,它至少表达三种意义:1.表蕴含关系;2.表互蕴关系;3.表意义上递进、排列、比较的合联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经典逻辑的真值函项原则及联结词的普适性,指出万文所给A、A是不合逻辑规则的,又依据经典逻辑的已有联结词及矛盾律与排中律的要求,指出万文给出的矛盾律公式(A∧A)∧(A∧A)与排中律公式(A∨A)∧(A∨A)是赘余的,不能作为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公式,然后从逻辑抽象角度与经典逻辑的二值本性角度论证了传统的矛盾律公式(A∧A)与排中律公式A∨A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形式繁多,体系复杂的俄语主从复合句,如果从主句与从句之间的联结手段入手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五种基本类型:疑问联结、代词联结、代符词联结、连词联结和成语性联结。 A、疑问联结 疑问联结指的是从句通过带有疑问或感叹意义的词或词组同主句联结的主从联结手段。从句一般补充或展开主句中相关词的具体内容。从句意义相对完整,结构相对独立,可以同主句分解开来。起联结作用的疑问中心在从句中,并充当其中的一定成分。  相似文献   

13.
多模态逻辑系统是在经典模态逻辑基础上增加多个模态词而得到的系统,Walter Carnielli 和Claudio Pizzi在专著Modalities and Multimodalities中提出了更为一般化的多模态逻辑系统,证明了这些系统的完全性.混合逻辑系统是在模态逻辑基础上增加名词性词(nominal)作为一类特殊的命题,并增加满足算子等联结词而得到的系统,它有着更丰富的表达力.人们对经典模态逻辑和时态逻辑的混合系统已经作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把混合逻辑的方法推广运用到更一般的正规多模态逻辑中,同时证明它的完全性.  相似文献   

14.
指称概念不仅是语言哲学的基本概念,更是意义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在早期真值条件意义理论中,指称成为意义理论研究的阿基米德点。早期的真值条件论者弗雷格和罗素认为,语言表达式所具有的意义是因为它们直接指称外部实在中的事物。在戴维森提出的系统的真值条件意义理论中,他对指称概念的解释并未直接向名称或谓词与对象的关系指派经验内容。指称在戴维森真值条件意义理论中的基础性作用被消解。指称从意义理论研究的阿基米德点蜕变为纯粹语义学的设定。指称概念的消解与蜕变是从早期逻辑原子主义的微观语义分析到戴维森整体语义理论构建必然的逻辑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实质蕴涵不是“如果,则”的逻辑抽象一般认为,实质蕴涵是日常语言里的“如果,则”的逻辑抽象,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日常语言里的“如果,则”往往要求前后件有更多的意义方面联系,而实质蕴涵却不要求这一点,它只是从真假情况这个角度刻划了日常语言中的“如果,则”。从真值方面来考虑。实质蕴涵充分地,完全地保留了日常语言中那些相应联结词的意义。这等于说,在真假关系上,二者不可能矛盾,  相似文献   

16.
词项周延性问题是传统逻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周延概念在传统的直言推理理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以直言命题为前提进行的推理是否有效,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是否遵循了周延推理规则: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现代逻辑不使用周延概念,取而代之的是量词概念。而置词作为判断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形式逻辑的重要概念,它与XX延问题有重要联系。我国逻辑学界对直言判断中联结词与词项的周延关系作了不少研究,比如对肯定判断中谓项是否周延的问题展开过讨论,但对量词与词项周延的关系问题尚欠深入研究。本文拟对直言…  相似文献   

17.
哲思逻辑的判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思逻辑系统内,有同时遵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经典否定联结词,有遵守矛盾律而不遵守排中律的构造性否定联结词,有不遵守矛盾律而遵守排中律的弗协调否定联结词,还有既不遵守矛盾律又不遵守排中律的辩证否定联结词.哲思逻辑是可判定的,其判定方法包括分支真值表、分支归谬赋值法和分支树图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不……不……”,“没有……没有……”,一些逻辑论著历来简单地把它们视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对此,江显芸和倪正茂曾提出过异议,即认为具有这些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全都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见1982年《逻辑与语言研究(2)》)他们虽然没有明确地肯定“不……不……”和“没有……没有……”就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但是,实际上已默认了“不……不……”与“没有……没有……”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标志”。笔者看来,这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相同之处是把“不  相似文献   

19.
论命题形式断定的确定性与真值容量及断定范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论述命题形式的本质──命题形式断定的一般关系,校正了逻辑界对断定的误解,然后通过实例与理论分析,阐明了命题形式断定的研究性与真值容量及断定范围的关系,从而使命题形式的外延(真值)有了相对应的内容──内涵,由此进一步阐明了推理有效性的必然根据及其它一些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20.
是否承认“偶然同一性”,是当代西方逻辑哲学与语言哲学领域长期论争的焦点话题,争论集中于仅仅使用专名进行表达的“同一性陈述”之上。偶然同一观对必然同一观的反驳成功与否,关系到“严格指示词”等一系列专名理论能否成立。梳理双方论争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澄清论争的关键之处和各自背后的合理性依据。明确实体-实体关联与实体-属性关联之根本差异,既能为必然同一观提供新的辩护,也能为化解纷争提供新的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