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其小说《爱玛》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女性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她精准的刻画下各有特点,各自在小说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作品通过对一系列人物和事件的细致描写,揭示出小说的主旨和意义。通过对次要人物哈丽埃特的性格及其在小说中意义的分析,可以从侧面更加清楚地认识女主人公爱玛的性格特征并深刻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2.
简·奥斯丁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六部作品:《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一书的作者安勒特·T·鲁宾斯泰茵(AnnetteT.Rubinstein)称颂奥斯丁采用了菲尔丁(Henry Fielding)的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被我们今天视为最早的现代小说。美国著名小说评论家霍艾尔斯(Howelles)在论述小说的创作与鉴赏时,也高度赞扬了奥斯丁,把她列为重要的“写实主义小说家”。这些评论不无道理。的确,作家巧妙地把她的世界和读者的世界融进了她创造出来的那个世界,使我们从  相似文献   

3.
《爱玛》中女主人公成长的经历带有某些教育小说的特点,而对人物内心的关注使得简·奥斯丁的作品带有某些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开拓了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爱玛》这部作品在简.奥斯汀的写作生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居于首要地位。这部小说在今天看来仍具有一种先锋性,开启了现代小说技巧的先河。文章从文本内部与外部两个视角来分析《爱玛》这部作品,力求进一步理解这部作品的现代性,并深究其在今天仍具艺术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股竞相介绍英国作家戴·赫·劳伦斯作品的热潮。不仅他的几部重要作品都已翻成中文出版,有的作品还有几种不同的译本出现。似乎有必要对这些译本进行些比较研究,以期提高译文质量,更准确、流畅地译介劳伦斯的作品。 笔者最近有机会浏览了劳伦斯的主要代表作Women in Love的两种译本。一本是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的由李建等三人译的《恋爱中的女人》(以下简称长江),一本是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的由郑达华等四人译的《恋女》(以下简称浙江)。笔者总  相似文献   

6.
奥斯丁和她笔下的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 .奥斯丁是十八世纪英国最后一位小说家 ,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佳作《傲慢与偏见》、《罗斯菲尔德公园》、《爱玛》、《桑觉修道院》等 ,及她创造的伊丽莎白、吉英、爱玛、凯瑟琳、芬丽等女性形象将与奥斯丁一样流传百世、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7.
林琴南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文学翻译家。他一生共译有183种小说,其中以英国小说为最。在107种英国小说中,哈葛德小说竟占25种(其中已刊23种,未刊2种)。哈葛德小说,曾被一些论著视为三四流作家的作品。为什么一位欧洲三四流作家的小说会如此受这位大译家及其合译者的青睐;并在中国读者群中风行一时呢? 早在30年代末,作家毕树堂在提到这一文化现象时就指出:“一个外国人的作品有二十几部的中文译本,在过去的译书界里也算稀见,似乎不应该  相似文献   

8.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透明物》是一部元小说风格的作品,内容隐晦,结构复杂。其叙事者具备双重身份,小说表面来看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四次瑞士之旅展开的有关主人公的命运故事,而深层故事却是有关一个作家如何建构一部艺术作品的步骤勾勒。这部作品目前国内有两个译本,但是由于两位译者都没有看出原著貌似混乱的表象下面隐藏的深层秩序,两个译本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原作中一些关键性的信息当做噪音屏蔽掉了,结果彻底消解了原作中的深层故事,破坏了原作的元小说风格,让中文译本读者感受到的只是一些混乱琐碎的细节。强调秩序隐藏于混沌之中的混沌理论被认为是解读元小说的一种有效方法,借用该理论的"神奇吸力"、"重复"和"自我组织"三个概念,认为《透明物》的各种叙事技巧使其文本结构具备"自我组织能力",召唤读者对文本反复重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巨著《红楼梦》和英国著名小说《爱玛》,都是在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名著.她们身份黯淡,是小说中的喜剧亮点.两部作品中,刘姥姥和贝茨小姐具有相似性.人物性格上的外愚内智、知足感恩,以及两个小人物在各自社会环境中所处地位上的劣势,却凸显出道德的优势.她们虽然是小说中穿针引线的小人物,但对烘托主要人物和推进情节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寓真于朴 蕴美于情——《简·爱》的双重艺术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出版(1847年)就“震惊了英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是,西方评论界对这部作品及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研究至今久盛不衰。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取得超越时代的成就,是由作者艺术创作的挑战意识决定的。当有人建议夏洛蒂向英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大师奥斯丁学习时,她很不以为然,说奥斯丁的作品“是现实的却不是真实的”,虽然典雅精致,但象是照片,没有表现旺盛的生命力,“没有让读者感受到那激情和深刻的东西,那些热血激荡,那些在现实中看  相似文献   

11.
《爱玛》是简·奥斯丁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作者对世态人情进行了不少描写,当时的英国社会是一个等级差异明显却又经历着巨大变迁的社会。这是一个以财产来界定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社会,作者在描写小说人物时突出了婚姻制度和生活环境对女主人公们的婚姻观念及命运的影响,揭示了当时英国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小说(novel)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出现于十八世纪上半期。自那时起,它一直是读者喜闻乐见和评论家津津乐道的文学形式。不过,在福楼拜的作品问世之前,很少有人认真探讨小说艺术。在英语小说家中,也只有亨利·詹姆斯在追随福楼拜小说的艺术。过去,有人认为,早期英国小说  相似文献   

13.
《金色笔记》是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它以主人公所写的五本笔记和一部小说中的故事《自由女性》为主体,其复杂的叙述结构、跳跃的时空转换、变化重合的人物角色及重叠交错的部分内容等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小说读者的阅读期待,改变了读者被动舒适的阅读习惯,使读者不得不积极地参与作品的阅读过程,重新建构作品本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通过小说《爱玛》所描述的各种人物的婚恋关系为主线,论述了作者简·奥斯汀对当时英国社会深层矛盾的揭示。  相似文献   

15.
<正> 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的杨德豫译《拜伦抒情诗七十首》,包含有这位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名篇《哀希腊》。《哀希腊》本是拜伦长篇叙事诗《唐璜》中的一支歌曲,拜伦在这支歌曲中,借一希腊诗人之口哀叹具有光荣历史的希腊古国如今受异族欺凌宰割,激励希腊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而斗争。由于情感沉痛真挚,内容结构上又可独立成篇,历来引起人们翻译的兴趣。据笔者所知,早在清末就有马君武、苏曼殊的旧体诗译本;其后又有胡适的古诗歌体译本;一九八○年,暨南大学《世界文艺》杂志第二期又刊载了周流溪、李继声二同志的七言旧体诗译本。另外,梁启超在其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用曲牌《沉醉东风》和《如梦亿桃源》分别译了本诗的第一节和第三节。白话译本,据笔者所见,有解放后卞之琳、朱维基和查良铮的三个译本。卞译本为专译,朱、查译本则见于所译《唐璜》中。在文言译本中,马、苏译本文字之  相似文献   

16.
论《谢利》     
《谢利》是夏洛蒂·勃朗特的重要作品之一。继《简爱》之后,它以深刻的社会主题和磊落不俗、独立不移的崭新女性形象震动了当时的英国文坛,给作者带来了很高的声誉,进一步巩固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但是《谢利》一直没有为我国读者和评论界所重视。198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了这本小说,但至今还没有看到一篇系统的评价《谢利》的文章。作为《简爱》的孪生姐妹,《谢利》大有介绍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黑暗来临前的夏天》的叙事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丽丝·莱辛(DorisLessing,1919-)是战后英国最有独创精神的一名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常以罕见的深度和广度反映了妇女的精神世界和生存境况。《黑暗来临前的夏天》(TheSummerbeforetheDark)是莱辛所写的最为畅销的一部小说,作品描写了中年妇女凯特在一个夏天抛弃了女性的传统模式进行艰难的自我定义和自我寻求的历程。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叙事人物、叙事手法等方面对该作品的叙事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尔王》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不同时代的多名译者曾以不同的语体风格将其呈现给中文读者。本文选取梁实秋、朱生豪和彭镜禧三位译者的译本,以基于语料库的量化方法为主进行比较研究,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考察其中的欧化现象,旨在探寻更加适合当代中文读者的《李尔王》译本,进而促进莎剧这一经典作品在当代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苏曼华是位颇富才华和实力的女作家。她是从科普和儿童文学开始创作生涯的。科普作品《小明学化学》和《猪屁股带来的烦恼》、《我和妹妹卖冰棍儿》等儿童小说,曾受到读者的交口称赞,一时使她大红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沃尔夫是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她一生写过很多作品,初看其中的一部分会给人一种清新自然,别开生面之感。但综合其多部作品来看,却又千篇一律,单调乏味。文中人物性格怪异,充满矛盾。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其性格又有很大关系,本文仅从《蛾之死》和《丘园》两部作品分析其脆弱、忧郁而又倔强的矛盾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