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阐释了集合概念所反映事物的集合作既包括无序、松散的整体,又包括有序、聚合的整体.论述了集合概念与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154年,因汉景帝实行削藩,导致七国反叛。梁作为藩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乃汉之东部屏障。加之梁孝王刘武忠于中央政府,足智多谋,广济贤才能将,力抵叛军,终使吴楚叛军不能越梁而西进,保证了汉军在战略全局上的主动,从而最终赢得七国之乱的平定。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中国,都城作为文明的容器,也是政治理想和哲学观念的物态呈现。西汉的政治与哲学均自有特色,这种特色烙印于长安。首先,长安随着政治理念和政治路线的变化,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都城意象的转变。前期以宣示权威为主,追求“壮丽以重威”的美学风格;后期则通过一系列的礼制化改造,将一个世俗而物欲的都城转型为一个更体现礼制原则的都城。第二,西汉哲学虽短于思辨,但长于想象,融入阴阳五行的儒学和神仙方术、谶纬学说等一起提供了“鬼神术数”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下,长安成为天命的暗示和能通阴阳消息的神圣都城。总之,长安作为西汉政治与哲学的物态呈现,从根本上讲都是在为其政权提供不同向度的合法性证明。  相似文献   

4.
作为东方大都市,西汉长安的规划与建设出现了新的迹象,在某种意义上继承并实现了秦始皇的都市建设设想。阙、台、楼等显著提升高度的宫廷建筑受到重视,反映了对“壮丽”、“重威”的追求,也体现出了新的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理念。因“复道”形成的立体交通形式,实现了都市交通的进步。帝陵营建选高敞之地,“诸陵长安”和“长安诸陵”都市圈的形成,又构成另一种立体关系。“上下诸陵”故事反映了对这种高差的历史记忆。“云阳都”与长安的关系又形成另一层次的高下对应结构。长安的北山和南山,被看作利用自然地貌以“表”的形式构成了事实上的北阙和南阙。西汉长安规划者以“崇高”显示皇权地位,以“上下”交错营造都市建筑格局特殊美感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应是历史真面目──与冯增烈先生商榷李希哲拜读冯先生大作《翠峰如簇映古今──漫议《回族史论稿》兼其他》(见92年4期《回族研究》,以下简称冯文),因与历史事实有悻,不敢苟同,拟作商榷,尚希赐教。冯文说:“据陕西民间资料反映,光绪年间西安曾有‘四十八家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一、骈文的定义不应是“美文”;“骈文”与“四六文”既是种属关系,而在某些场合又是对等关系。二、骈文与赋虽各为一体,但可相互包容交叉。三、唐代骈文的变革主要应归功于古文运动而非陆贽及“燕许大手笔”之力;而唐初骈风之盛主要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因为“十八学士”的倡导。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救》文的理论观点有一定现实针对性,但它从一元对立的的思维模式出发,实际上完全否认了文化批评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导致了其理论上的一些偏颇和自相矛盾之处。应提倡多元的文学批评,以利文学批评的繁荣和深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不相容选言判断形式是对实际存在着的大量的不相容关系的概括,其特点是断定若干选言支中只能一支真;对不相容选言判断做真正反映其特点的变形后,结合律仍适用之;因而其是一种独立的判断形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否定凭句中第一动词的“使令意义”判断兼语句的做法,并重新定义使令关系和兼语句的范围;指出一定要把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表层语法关系和深层语义关系区分开。  相似文献   

10.
龚启荣先生在《贵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发表文章,认为重言蕴涵式不是判定命题推理的有效方法,并认为不能用数理逻辑来“改造”或“取代”传统形式逻辑。这涉及传统逻辑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推理的形式定义与判定问题、命题推理的有效性如何判定问题、蕴涵怪论的本质问题、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传统逻辑的地位、发展与教学。也有学者不同意龚先生的观点。本刊编发的倪荫林先生的文章即是一例,以期引起更多同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热忱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针对陈振濂先生关于“代表作”的见解,提出商榷和争鸣。  相似文献   

12.
屈原法家思想质疑──兼与任国瑞先生商榷李金善屈原的思想一向被认为属于儒家体系,自刘安、王逸、朱熹到戴震都无异辞。近世学者游国恩先生也坚持这个观点。但到郭沫若先生便有些明显地变比,他在1942年撰写的《屈原研究》中说:“屈原的思想很明显地带有儒家的风貌...  相似文献   

13.
儒学即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思想体系。此学说自孔子建立,特别是汉武帝定为一尊以来,就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三教九流,都是以儒家为尊为首。可见儒学地位之高、影响之大。儒学本是一种世俗的学问,但古人却把它与佛、道并列为三教。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儒学的本质是什么?一般的人都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是任继愈先生,在《论儒教的形成》一文中认为,儒学是宗教,“是不具宗教之名而有宗教之实”的宗教。近几年,任先生又在其文章和书中,反复重申他的观点。对此,我们不敢苟同。要说明儒学到底是不是宗教,应先弄清什么是宗教这个问题.“宗教二字本来源于佛教,  相似文献   

14.
15.
“禽”字与生死攸关──与陈汉平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读了陈汉平先生《“禽”字与生死无干》一文(以下简称陈文),颇受教益。陈文认为“列《禽庞涓》于《齐孙子》(即《孙膑兵法》──笔者注)之首,是不够严谨”,“《齐孙子》的整理者还以为‘禽庞涓’是指生禽活捉,与自刭或被杀不同”为非,甚是。但我们不敢苟同陈文的“殊不知禽字意义推指捕捉俘获,与所含获者之生死无干”的论点和“其实,《史记》与《齐孙子》所载并无矛盾”的结论。我们且不论证陈文的“殊不知禽字意义惟指捕捉俘获,与所禽获者之生死无干”的自相矛盾,我们只论证整个论点及其论据之误。自《孙膑兵法》整理小组…  相似文献   

16.
杨春时先生认为:美学的逻辑起点是“人的生存”。本文认为:人的生存性既不是人的特有本质.也不是人的类本质,不能由此推衍出整个美学的范畴体系。而人的艺术需要本质作为人的高级本质,使人一方面与其动物性相分离,另一方面与其集团性相分离,所以美学的逻辑起点应定位于人的艺术需要本质。  相似文献   

17.
读叶舒宪先生的《中国神话哲学》,对其中的某些解释,颇生疑问,似应再加斟酌;今提出该书上编“易有太极──神话哲学的元语言”中对“太一”、“太极”的解释进行商榷。商榷的前提是:每个民族的祖先创造的神话,都具有绝对权威性。因为打从它被创造出来后,在一定时期的传播过程中发育、成长,整个民族不断把自己的观念和情思投射于其中,使它可为民族文化的原型;于是我们后人只有去发现零散的神话故事间的联系,去建构和完善其体系,去发掘和解释其本来的文化意蕴的义务,而没有篡改其联系与意义的权利。因为,神话的深刻而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吴其南先生认为,张之路《第三军团》在思想上、艺术上有明显的缺陷,并无创意,本文不同意以上观点,认为《第三军团》是一部优秀的少年小说,既符合少年心理特征又未游离法律范围。同时,其通俗文学视角也不应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19.
隋文帝杨坚是个励精图治的封建皇帝,他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是隋唐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但在史学研究上却一直处于薄弱的环节,齐陈骏先生在《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四期撰文对开皇之治进行了论述,实塞漏补缺,开讨论之先声,甚有意义。不过有些观点看来需要商榷。本文谈一些不同的浅见,向齐先生及史学界请教。  相似文献   

20.
论普遍价值——与陈先达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在其许多经典著作中从"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立场出发,肯定了人的实践的"共同性"和社会意识的"共同形式",肯定现实感性的"共同的利益"的存在。为普遍价值存在的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普遍价值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普世价值"有根本区别。普遍价值具有客观现实性和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