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环境友好的核心,环境友好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热爱生命、尊重自然为内核的环境道德价值观是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笔者重点阐述环境道德的内涵、特征和功能,论述环境道德与环境友好的内在联系,探索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2.
环境社会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社会学研究中所体现出的以下一些思想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第一,环境社会学强调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第二,环境社会学强调社会原因的综合性;第三,环境社会学致力于推动缓解环境问题的社会变革与建设。相应地,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丰富实践,也必将从很多方面促进我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环境犯罪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未来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中国政府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中国的环境状况却继续呈恶化的趋势,特别是环境犯罪数量日益增多,危害不断扩大。作为破坏环境资源的极端形式,环境犯罪不仅是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现实威胁,而且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了巨大的障碍。预防和遏制该类犯罪是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法制保障的重要一环。因此,有必要全面审视和清理中国现行的环境刑事立法,对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环境犯罪的执法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数据,运用oprobit和biprobit模型探讨了公众的环境关心和环境友好行为是否一致,并分析公众的个体特征与其环境关心和行为一致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公众对环境关心并不必然会促进其生活中的环境友好行为。控制其他条件不变,老年人、女性、收入及受教育程度会提高公众环境关心与实施环境友好行为的概率;②在考虑公众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后,公众的收入、非农就业和受教育程度在提高公众的环境关心与环境友好行为的一致性上具有积极作用;[JP2]③总体上,公众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对其环境关心和环境友好行为一致性的作用最稳健,这意味着增加居民的收入、提高公众的教育水平对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针对整个社会系统提出的要求,其目标蕴含的是一种整体性思想。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各种利益冲突和纠纷都能得以合理解决的社会。为此,必须建立符合整体性思维的利益调整机制,将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统一纳入社会平稳运行的范围以内,通过和谐的手段衡平利益,定纷止争。法律作为社会利益的调整器,对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但传统法律并没有建立在环境友好的观念之上,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制度体系不足以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整体意志、行为规范和裁判标准,故而,如欲使法律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发挥功效,必须首先进行法律的变革,明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内涵,发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需求,探求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纠纷解决途径,进而完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6.
根据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理论依据,分析了福建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的紧迫性以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促进福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的4点对策建议:(1)深入开展宣传,唤起全民共识:(2)加大科技投入,构建技术支撑;(3)规划两型农业,构建生产体系;(4)规范管理程序,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8.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中国面对环境危机挑战的积极应对,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实现方式和彰显.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自然--人--社会三者关系及其规律的深刻把握.进一步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分摊,是制定节能减排政策的一大关键难题。为合理确定各区域碳减排责任,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对中国区域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进而按照共同环境责任原则确定各区域碳减排责任比重。在此基础上,将中国2020年减排目标逐年进行区域分摊。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存在由资源富裕区域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由沿海向中部区域转移的基本特征;2006—2020年中国累计应减少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而增加;中部地区分摊的减排任务最重,京津区域减排任务最轻。为实现总体减排目标,国家应对中部、西北等区域进行财政补贴,鼓励其调整产业和贸易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应激励东部沿海区域对能源富裕区域进行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迁和气候灾害逐渐凸显,各国都面临着碳减排的压力。部分欧盟国家开征碳税来控制碳排放,而美国却不推崇碳税。碳税政策是利用税收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迫使人们改用清洁能源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化石燃料消费比未课税的情况下减少。对中国燃料价格和碳排放的因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变化是燃料价格变化的格兰杰原因,〖JP2〗而燃料价格变化不是碳排放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说明了中国化石燃料需求的〖JP〗刚性,预计在中国开征碳税所能实现的碳减排效果不会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政府碳配额和碳减排技术投资补贴政策为背景,针对供应链企业的碳减排技术投入行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问题,运用博弈和最优化方法构建无协调机制、合作博弈、集中决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下的决策模型,并采用逆向归纳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对各种状态下的减排努力水平、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进行分析和对比,并探讨减排投入成本等参数对其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仿真证明模型的有效性,以期为供应链企业选择最优合作策略选择和政府补贴政策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如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等因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活动导致的国际环境破坏事件日益频发,国际社会急需建立统一和高效的国际环境责任承担机制。因此,对跨国公司国际环境责任有效承担机制问题的研究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文章首先总结了目前跨国公司国际环境责任承担机制存在的现实困境和适用障碍,进而分析指出了当前跨国公司国际环境责任承担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制度性问题,最后提出了重新构建以多元责任主体、利益平衡兼顾和制度设计完善为特征的跨国公司新型国际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对陕西省碳减排政策设计提供决策依据,选择能源消费、生产链、消费需求视角,基于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采用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和EIO LCA模型分别测算陕西省2007和2012年30个细分部门的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构建碳减排效应模型分析各细分部门的2007和2012年的碳减排变化。结果表明,直接碳排放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基础性能源部门的碳排放量较高;间接碳排放中,建筑业、其他服务业隐含碳排放量较高,而“流出”间接碳排放对最终需求引起的碳排放贡献最大;在碳减排政策设计中,上述部门应该成为碳减排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全球制造商必须依靠供应链管理,避免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盲目竞争导致的产品过剩问题.供应链管理(SCM)实现资源减量化的潜力在于:供应链一体化实现了集成与协同;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按订单安排生产;信息替代实现了对资源配置的创新.探讨了通过供应链管理减少生产环节之前、生产过程中乃至投入使用对资源的消耗的途径,即:共享信息减少供需失衡造成的资源浪费;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无过剩营销;产品服务化提高资源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的外部性需要各国、各区域的紧密合作,实现跨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发展才能达到人类最终的减碳目标。运用ISM(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分析,从复杂的影响因素及因素链中,找到影响跨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表层因素、浅层因素、中层因素和深层因素,为跨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实现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研究表明:国际趋势及社会舆论、民众环保意识、消费观念、低碳文化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根本与关键,政府应主要围绕这些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保障跨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的蓬勃发展,碳交易市场规模迅速膨胀,各国纷纷建立碳交易市场。我国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签字国,为市场参与者建立交易的机制和平台,即建立一个有效的碳市场交易机制势在必行。应用PEST分析模型对宏观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针对碳市场交易机制的影响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提取出4个主成分用以反映全部指标信息,以期为企业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将技术创新、碳税税率等因素纳入包括居民、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研究了环保政策、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影响问题。模拟分析表明:技术进步、研发投入、专有技术设备投资、环境治理投资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目标。碳税税率冲击对总产出的负向影响特别明显,环境治理投资冲击的后期正向效应比较明显,政府治污支出冲击的当期效果比较明显。同时发现,专有技术设备投资将会挤出研发投资,政府治污支出将会挤出居民消费。总体来看,专有技术设备投资冲击对碳排放、碳排放强度波动贡献最小,环境治理投资冲击对碳排放、碳排放强度波动影响比较大。根据结论提出了完善企业碳排放内部治理及外部监督机制、成立协调管理机构、逐步建立碳税试点机制、进一步落实国家各项政策完善创新政策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能源新形势下,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以江苏省1998—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定量分析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和绿化覆盖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主成分回归对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和拟合。研究发现:人口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等因素均能促进碳排放量的增加,人口规模的影响最显著;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专利授权数均能抑制碳排放量的增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之间不存在EKC曲线。基于分析结果,对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节能减排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了全社会的节能意识,降低了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作为国家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部分,农村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但目前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进一步发展。对现阶段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进行详细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