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存李白长短句,据林大椿先生《唐五代词》辑有十五首。其中《清平调》三首,乃李白所作,其余如《桂殿秋》二首,《清平乐》五首,《连理枝》一首,《菩萨蛮》中之二首,共十首,乃后人渗入之膺作。而《菩萨蛮》(平林漠漠)《忆秦娥》(箫声咽)等两首则存疑未决,而且自古争议不休。然李阳冰为李白诗文作序时也说“当时著作,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可知李白诗文自唐代就已散失不少。再加上年代既久,转相传抄,真膺相混,或又于有意无意中,托名流传,  相似文献   

2.
李白《关山月》诗之源流所自,《李白乐府探源》一文曾作过探讨,谓此诗乃“拟齐梁体”,且举齐梁诗人所作《关山月》诗句数例为证。本文则进一步认为,《李白乐府探源》所举之例,可视为李白《关山月》诗之远源;而其近源,当为初唐诗人崔融之《关山月》。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现将两诗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秋秋 《理论界》2023,(6):101-108
本文围绕《古风五十九首》这一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重要作品,探讨从魏晋时期的拟代传统到盛唐时期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形成的必然性。从《古风五十九首》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阐述李白《古风》之“复古”追求与“创革”精神的重要联系,说明了《古风》在倾“世道大乱”之诉求和求“深沉含蓄、浅酌低吟之美”之间的艺术关系,指出了《古风五十九首》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白长流夜郎,究竟是在巫山遇赦还是在贬所夜郎获释,这是文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之悬案。正史对于李白流放事记载甚略。《新唐书·李白传》只有“有诏长流夜郎,会赦”一语。《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也只以寥寥数言记载此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这些记载均未交待李白遇赦获释之地点。唐人撰写的李白之《墓志》、《碣记》、《墓碑》、《集序》等,对于此事,更是未置一语。首先明确地提出李白获释地点的是北宋曾巩。他在《李太白文集后序》中说:“乾元元年,(白)终以汙璘事长流夜郎,遂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至于“至巫山,以赦得释”之根据是什么,曾巩未作具体交待,他只是对于记叙李白生平事迹之依据,笼统地总提一下:“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而白之诗书能为此提供线索的,只有《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研究》八二年第二期载刘友竹先生《李白的生地是“条支”》一文,确认李白的生地是条支,即“今阿富汗中都一带,其治所就是昔之鹤悉那,今之加兹尼。”我认为刘先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在李白生地问题的研究上是一个新的突破,不失为一家之言。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作者在论证这个观点时,不但从有关记载的原资料入手,引证、分析、推理、断定,而且还就李白有关诗章进行旁证,极有说服力地告诉读者:“李白的某些作品有助于使这个论点得以成立。”最近,我正翻阅李白全集,觉得除文中引《江西送友人之罗浮》、《千里思》、《赠崔郎申宗之》三首诗外,有一首也可以旁证李白的生地是条支。现录之于下:“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支书。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诗歌论及者多如牛栋,前辈大方之家也是济济满堂,成绩之卓然,令后来者眩目,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也是我国山水诗成熟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名家辈出,佳篇美什,灿若繁星”而李白以他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峨眉山月歌》、《朝发白帝城》、《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清溪行》等诗篇为代表的山水诗,把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然而,对这位“天之谪仙”的山水诗论者似乎甚为寥寥,今试抛陋砖而引方家美玉,并略窥文化的续承与发展之微诣。 一、简说李白的山水诗  相似文献   

7.
李白《苦雨》诗,全称为《玉真公主别馆苦而赠卫尉张卿二首》。此诗在李集中原以为一般酬赠之什,未曾受到特殊关注。自80年代李白0两人长安”之说①兴,此诗涉及李白开元十八年(730)初入长安一事之有无,遂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主张确有其事者,以之为力证;主张并无其事者,亦以之为力证。譬如函谷,一方欲以一丸泥塞之,使长安固若金汤;一方则欲去其一丸循以破之,使长安不攻自下。“一丸泥”者何?题中之人事也。双方均在此下功夫,侧重于题中有关人事之考证,而对该诗本身之探索则止于浅表,不知该诗中自有深沟高垒,奇阵伏兵,据…  相似文献   

8.
李白天宝初年应征入京之说,始见于《旧唐书·李白传》:"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筠征赴阙,荐之于朝,与筠俱待诏翰林."后人往往因其说,如清人王琦所著《李太白年谱》.今人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云:"又按太白之召见,《旧唐书》以为吴筠荐之,《新唐书》以为贺知章言之,《新书》盖本之乐史别集序.考太白有《别内赴征》三首,则其西入京师,乃应诏而至,非浪游也."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则据《为宋中丞自荐表》,也定李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同志在其所著《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的家世作了不少考证性的研究。其中虽含有较大的推论成分,但有些推论还是有理有据而具有说服力的。比如,关于李白先世窜谪之地问题,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是条支,范传正《李公新墓碑》说是碎叶。两说之不同,历来研究者均不得其解。郭老则断为“条支是一个区域更广的大专名,碎叶是一个城镇的小专名,碎叶是属于条支的。”我认为,这个论断应符合实际,因为“李阳冰的说法必然出自李白的口授”,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说:“战国之世,言道术既有庄周之蔑诗礼,贵虚无,尤以文辞,陵轹诸子。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庄子和屈原的创作方法,有同有异,在晋代陶渊明身上,两者出现了融合的迹象。而到了唐代李白手中则实现了它们的“两结合”。此后一些主要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作家,有的受屈原影响较大,有  相似文献   

11.
西汉中叶《周易》学者焦延寿所著《易林》中载有中国第一首歌赞朝鲜之诗。从丽玉的《公无渡河》到李白的《公无渡河》,古代朝鲜、中国两位诗人共同为“公竟渡河”谱写一曲狂者之歌。来自新罗国的五鬣松生根子华山,李贺以它为题林创作了《五粒小松歌》,是中韩友谊的又一诗证。新罗才子、晚唐诗人崔致远在中国留学和做官期间,与女道士兰若柳有过一段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2.
自稗山先生在《李白两入长安辨》(《中华文史论丛》旧第二辑)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李白两入长安之说后,郭沫若同志又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进一步肯定了这个说法。这对于李白生平和作品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展。它使李白作品中的一些疑点得  相似文献   

13.
李白诗集中有五言绝句九十三首(包括个别存疑之作),虽不能说是字字精绝,首首玑珠,但绝大部分都是绝妙的短章。它有自己突出的特色,表现了诗人的独诣的韵味。历代诗论家对李白的五言绝句虽则赞不绝口,其实是有许多保留和偏见的。譬如《诗薮》的作者胡应麟,虽然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又说;“五言绝二途:摩诘之幽玄,太白之超逸”。这些评价都是很高的,但纵观他对李白五言绝句的全部评价,就可以发现他,恐怕是慑于李白的盛名,有些地方,不免有违心之谈。他在同一部著作中就说:“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他作视七言绝句,觉神韵小试,缘句短,逸气未舒耳”。这段话与前面的话,分明是有抵牾的。它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李白五言绝句。犹是齐梁体格,没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李白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即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而广为流传。可是,李白诗文散落民间,亡佚是很严重的。李阳冰《草堂集序》称:“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之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这是太白弥留之际托族人李阳冰为其集子作序时的情况。魏万说:“经乱离,(李)白章荡尽。”(《李翰林集序》)也印证了此点。由于时代推移和其它诸种原因,李白的作品在宋初已散失得很厉害了。乐史、晏知止、宋敏求等人在搜求、整理、编次太白作品上,是有贡献的,可是宋求敏在广裒李白亡佚诗文时又不免失之粗疏,致使伪作羼入,诚如清人王琦所言:“功虽勤也,过亦在焉。”(《李太白全集》)全集里真赝杂陈是一弊端,各种选本就显得特别重要,应运而生,出现一些颇有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有说李白故事,多有记李白救郭子仪,及李白获罪,郭子仪报恩愿解官为赎罪,而引为美谈。此说最初见自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裴敬所撰李白墓碑,内称李白,“又尝有知鉴,客并州,识郭汾阳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宋初乐史撰《李翰林列传》,亦同。此事不见于《旧唐书》李白本传,但欧阳修《新唐书·李白传》(卷137)或以此为据,为李白郭子仪相援救定位,“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赎,有诏长流夜郎。”清王琦撰《李太…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一生曾经两次入长安。除了人所共知的天宝元年奉诏入朝那一次外,早在开元年间还有一次。这是当代李白研究工作中的最新成果之一。稗山《李白两入长安辨》一文首倡其说;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也有所发现;近年郁贤皓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证,益臻明确;我与薛天伟在编写《李白年谱》过程中亦略有所得。兹采众说,酌以己见,试述李白两入长安始末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白诗歌与庄子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与庄子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不仅李白的思想曾受到《庄子》一书的巨大影响,就是李白的文艺美学思想及诗歌艺术风格,均与庄子有密切的师承关系。李白的诗歌与庄子的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明人胡应麟说:“千古词场称逸者,吾于文得一人,曰庄周;于诗得一人,曰李白。知二子之为逸,则逸与神,信难优劣论矣。”(《诗薮.外编卷四·唐下》)明人杨升庵也说:“庄周、李白,神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文非至工,则不可谓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杨升庵外集》转引《李白集校注·丛说》)胡、杨二人均指出庄子文与李白诗的特点是“神”与“逸”,虽说得有些飘渺玄妙,我们还是可以体会的。“神”,是指其文章诗歌高超绝妙,无与伦比;又指其诗文神韵隽永,含蓄不尽,耐人寻味。“逸”,是指他们才华横溢,诗思奇纵,感情逸荡,文笔横肆,往往逸出法度之外。这些特点,都与他们的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唐书》载李白与郭子仪之交谊谓:“安禄山反,(李白)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幕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求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浔阳,坐事下狱。”同样的记载,还见于宋朝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序》中。言之凿凿,似无可疑。然而徧稽《李太白全集》,并无片言只字道及二人交谊者。唯有一首《赠郭将军》诗云:“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孟浩然》两首作品看似深情热烈,实际上都是蹈袭自己旧作或前人作品而成,带有矫饰色彩。而孟浩然在人际交往中机警敏感,非常在意情感的本质真诚。两人的社交个性适为对立,这可能才是孟浩然不回应李白的根本原因。本文据此进一步对唐代士人的出处成败与其社交能力的关系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更正     
《江淮论坛》2012,(4):79
正本刊2012年第2期封二学者简介中"独著《唐诗风貌》、合著《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论文《李白与长江》均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应改为"独著《唐诗风貌》、论文《李白与长江》均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合著《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最近由中华书局出版",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