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必须首先搞清楚"智慧"是什么。我们应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不仅如此,还要看到,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的智慧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它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与"知识型哲学"不同,"智慧的哲学"是对"哲学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种"问题的哲学"。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的要求,人们本质上应该回归"哲学的智慧",走向"智慧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生态哲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准确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生态价值的全面把握、对生态文明的根本追求,其核心内容包括:万物相联,包容共生;平衡相安,和解共融;平等相宜,价值共享;永续相生,和谐文明.生态世界观强调有机创造性、内在联系性、整体性.生态认识模式包括生态模型、生态理性、生态法则等.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社会的价值取向,包括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3.
哲学还是爱智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从“爱智慧”理解哲学 人们从事哲学,却不一定能说清楚哲学的事业何在,或者哲学到底是什么。甚至对于哲学的定义,人们也无法给出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试图定义“哲学”一词,最终可能把人引向历史、文化和语言学等许多途径上去。因此,令人奇怪的事情是,对于从事哲学的人来说,最难以回答的问题恰恰是“什么是哲学”。 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总有可能将人们引向哲学的历史性起源。然而,对于尝试以一种系统性的理论思维响应这个问题的当代思想者来说,“哲学”往往被一些“政治的”或者“学术的”以及“文化的”专门术语包裹成可…  相似文献   

4.
葛荣晋 《社会科学战线》2012,(3):217-222,0,6
针对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而人的快乐指数却在大幅度下落这一现实问题,从哲学价值观高度看,快乐是一种人生价值的选择。只有选择儒家的"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价值观,即人的一生所追求的主要是构建精神生活家园而不是贪恋物欲和感官刺激的物质生活家园,才能获得真正的人间快乐。在构建物质生活家园上,儒家的"减担法",实际上是一种"减私欲"的"减法哲学"。在构建精神生活家园上,不论是"人乐"还是"天乐",都是一种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加法哲学"。人的精神生活越丰富,心灵越虚静冷淡,快乐指数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5.
关于“哲学的终结”或“哲学的死亡”的谈论其实从上个世纪下半叶就已开始,本世纪象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这样的哲学大师都一再重申这个断言.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更是一个毋庸怀疑的事实.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谈论“哲学死亡”和“哲学终结”的大都是哲学家.而这种谈论恰恰是他们哲学的一种方式.看来,诸多一再重复的死刑判决至少还未能立即执行.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缓期执行至少说明,哲学还有希望,人类还需要哲学.  相似文献   

6.
道家哲学智慧的异彩陈庆坤著名诗人和学者张松如(公木)教授与学术新秀邵汉明研究员所著《道家哲学智慧》(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是近年来道家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张松如教授又有《老子校读》、《老子说解》、《老庄论集》(合著)问世;邵汉明研究员也有《儒道...  相似文献   

7.
8.
老庄哲学追求的"生无所待",主张混沌和无为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讲究人的在世方式,区别于儒家的处世方法,老子与孔子都在其思想中体现了对整个世界的人文关怀。在更高层面上,老子思想既是一种大仁不仁的至仁关怀,又是与命运相抗争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出路,无非两条:或者“出世”,或者“入世”。“出世”即脱离现实,超凡入圣,达到令人望而生畏的象牙塔之颠,建构自我欣赏的精神图谱,“入世”,即溶化于生活,在各门具体的学科、生活的方方面面闪现智慧之光。本文试就后一条路,提出一点想法。 一、“入世”和“应用” 哲学“入世”的基本起点,是“哲学应用”或“应用化哲学”的终点。换言之,“入  相似文献   

10.
何建津 《理论界》2011,(12):53-56
哲学作为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是指向人自身的反思思维。而作为反思思维,哲学首先给人以自知之明的智慧。自知之明不仅使人有敬畏之心,而且使人自觉到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佛教用"空"的观念揭示了人的自欺欺人这一特性之后,使人的命运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按佛的教导,禁欲离世、坠入空门;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欺欺人。这种更高层次的自欺欺人就是哲学形而上的真、善、美追求。这种追求既使人免于跌入佛门的虚无,又使人免于在世俗中堕落;既使人能够立足现实的人生,开掘出生命的潜能和创造性,又使人能反省到人性之恶、反省到人性的弱点和人的有限性;既使人深邃、清醒,又让人能找到精神支柱、心灵的家园和情感的归宿。  相似文献   

11.
中性智慧是中国哲学智慧的主要形式之一.儒道两家有关中性思维方式和中性智慧皆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的中性智慧主要包括"中庸"的实践智慧、"时中"的大局观和"明礼"的实践标准等内容.道家的中性智慧则体现为"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无不为"的行为范式和"与时俱化"的生存智慧等内容.积极发掘和借鉴中国哲学的中性智慧对于克服和纠正对立思维和极端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邓小平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邓小平可以说是一位特殊的思想家。他没有阐发或创立一套体系性的哲学理论,也不曾写出专门的哲学著作,但他却给予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以巨大的活力和杰出的贡献──他提出并实践了一套独创性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总揽全局,思考问题,解决矛盾,重构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空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走向21世纪的历史进程。当我们把他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时,首先肯定的也就是他的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没有邓小平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4.
方东美认为,华严宗以其“理事圆融”的本体论和“内具圣德”的人性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大乘佛家的哲学智慧。这种智慧,是来自印度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产物。他肯定了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对中国大乘佛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但他更多地作出论述的,是中国大乘佛学在其形成阶段所受道家哲学的影响。他认为当佛教传人中国之后,正值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导致的儒家思想衰退、道家思想复兴时期,因此外来的佛学主要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之下而形成高度哲学智慧的。这种对于儒家与道家在魏晋思想界不同地位的看法,再次表明了方东美在学术文化上反对卫儒家之“道统”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5.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儒家虽反对苛政,而肯定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作为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自然哲学有着深刻的洞见,他反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自然界的分离与分裂,主张它们之间在对立基础上拥有不可或缺的同一性,并将自然界的存在视为是对这种同一性的现实证明。黑格尔坚持用内在目的论的方式考察自然,从自然本身探讨自然的必然发展过程,不再将自然视为纯粹的死一般的物,而是将其视为精神,视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整体。最后黑格尔为人们确立了一种对待自然界的合理态度,即实践态度与理论态度的统一,这种态度的最终指向是精神自由也让自然自由,或者说人自由也让物自由。  相似文献   

17.
谭扬芳 《学术界》2007,(6):294-296
创新,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素质,是一个国家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那么,怎么才能有更多、更重大的创新呢?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易杰雄教授的专著《哲学、文化与社会》对该问题的诠释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维的智慧与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松美 《东岳论丛》2005,26(1):131-135
在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加速化、全面化的环境灾难,在环境危机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危机以后。返观历史,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是西方主客二元、天人二分哲学思维框架的产物;与此相反,东方“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则可以弥补它的不足,拯救因它而来的环境灾难。然而,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植根于中国小农经济和家族宗法政治之上的“天人合一”哲学思维,必须冲出神秘主义的纠缠和迷信盲从的羁绊,实现与理性、科学的结合,才有望成为医治现代社会疾病的有效因子,这是我们必须冷静看到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哲学,教学智慧与教师成长是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教学哲学的建构能够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教学智慧的增长又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中教学哲学的建构是基础,它的建构又依赖于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思维产生智慧,促进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哲学当然是"爱智慧",这一古义尽人皆知,但其要旨和教益似乎久已被忽视。在哲学的出发地,爱智慧是爱神的智慧,现在哲学几乎遍及文明世界,但爱智慧却主要是爱人的智慧。从爱神的智慧到爱人的智慧,哲学之名依旧,但它所依赖的存在论空间却扁平化了,因为神及神性智慧在现代日益走向消亡。在没有神和神性智慧的世界里,爱智慧一方面不得不设法成为有用的和现世的,另一方面爱智慧往往僭越为智慧本身。哲学在现代有时成为拨弄大众命运的意识形态的帮凶,有时又执意成为它成为不了的现代科学,哲学和哲学家常在困顿之中。爱智慧在有神处诞生,在无神处凋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