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运力”与“运气”是中国画用笔中的重要方面 ,正确理解、认识这两个概念及其内涵 ,对于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合理、正确地“运力”与“运气”是高质量笔墨形态、语言产生的必要前提与保证 ,也是好作品诞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理"与"气"是中国传统儒学的一对哲学范畴。"理""气"关系亦成为历代思想家包括理学诸子治学的重点。本文试从传统儒学的"气"与"理"述论北宋"气以载性"思想,以阐示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敦颐、张载、二程是北宋理学发展中颇有建树的重要人物.他们对理学的贡献,无一例外地表现在如何建构以"气"为基础的宇宙发生论与"各正性命"的本体思辨结构,即"气以载性"思想上.本文分别阐述了他们的"气以载性"思想,以综合阐释"气以载性"思想在理学中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吴昌硕的绘画艺术思想,对吴昌硕所崇尚的古意、古趣的内容、实质,以及他所倡导的画气说和诗、书画印统一说等命题作了阐述,指出了吴昌硕的绘画思想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回首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反省中国画的得与失,我们认为,今天的中国画越来越走向美术化,缺失了作为中国画灵魂的笔墨精神,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对中国画在笔墨上的特点缺少认识。中国画与书法内在的密切联系实在是不能分割,这种书画相通内在联系集中体现在笔墨的关系上。本文对明代之前有关"书画相通"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内涵、清代碑学发展后书画相通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书画相通"的核心——用笔的内涵及其方法做了系统讨论,并提出"书画相通"理论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连晓红 《理论界》2012,(12):93-95
笔墨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语言,它承载着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和审美内涵,是中国画的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在中国画的不同时期里,它以骨法用笔,化墨彩风韵,呈千姿百态,构成了历代传承的经典之作。现今我们不单从表面与形式上去理解,而是更要从理性上去认识,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彰显笔墨本性,跟随时代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绘画作品,使中国画笔墨走向多元化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林惠英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11-119,159
石涛晚年作为"文人职业画家",在绘画理论与现实抉择上都体证了绘画的自主性。处身于明末清初"异业同道"所呈现的多元认同中,绘画不再只是文人抒情遣怀的余兴节目,而是与道德、事业并列,因其不同文化型态,展现"道"的全体。石涛自觉"书画非小道"、"笔墨资真性",视绘画"创作"为"超凡成圣"的修行,乃是即画业以成学,进而即画业以成圣。呼应于王龙溪"即业以成学"的思想,石涛的"修行绘画"是鲜明而深刻的实践个案。  相似文献   

8.
李奎报的“诗以意为主,意亦以气为主”的主气论,包容诸多内涵:或指创作主体之气即作家或诗人的气质、个性、才性;或指创作文本论即气在作品中指称的精神、力度、风格、美感等要素;或指创作过程论,即创作主体在创作思维中的“灵气”、“气机”、“灵感”,也就是“文之气脉”。从这些方面来关注它,无疑,李奎报主气论既是对中国诗歌理论的审美接受,又是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9.
艺术空白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命题。如画论“无画处皆成妙境”“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书论“墨到为实,飞白为虚”“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不仅绘画、书法讲究空白之美,其它艺术如文学、戏剧、音乐等也都如此。艺术空白,显示了中国艺术,特别是古典艺术的独特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意"与"气"往往以相提并论的方式表述,而且在哲学理论的内涵上,二者具有属性上不谋而合的一致性,并最终导致以刘宗周、王夫之为代表的"意""气"一体思想的推出。对于"气"的研究,一方面,开辟了一条以一种近取诸身的方式以"意"释"气"之路,从而使长期以来"气"的扑朔迷离、难以诘致的性质得以真正破解;另一方面,正如梅洛-庞蒂通过人与世界的中介的"意"彻底消解了当今愈演愈烈的人类哲学根深蒂固的心物、主客对立那样,一种与"意"同旨的"气"的发现必将使中国古代"气"的概念重获青春,进而被置身于人类哲学的时代前沿。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坛,执牛耳的是以董其昌为首的“画中九友”以及以画中九友之一的王时敏为首的“四王”,他们大多以临摹代替创作,对于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生搬硬套,当作教条,单纯追求笔墨趣味,作品题材狭窄,内容缺乏生活气息,笔墨缺少生气。“四王”的摹古画风,为皇家所喜好,因此,这种正统派的画风,几乎主宰着清初的整个画坛,  相似文献   

12.
李冬红 《江淮论坛》2002,(2):104-109
稼轩词与白石词历来是大家所公认的"气"韵"结合的佳作.然而,由于二人的胸怀襟抱、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造成了词中所表现的"气"的性质和力量的差异;又由于二人创作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不同,又造成了词中所形成的"韵"的范围和深度的差异.因此,虽然他们都讲究"气"韵"结合,然着重点不同,稼轩词主"气",故雄伟刚健,豪放横肆,正所谓"寄劲于婉";白石词主"韵",故清空骚雅,古雅峭拔,正所谓"以健笔写柔情".  相似文献   

13.
吴静 《齐鲁学刊》2008,(1):21-24
张载苦心探析在气化流行过程中的"太虚"、"性"与"气"的关系,提出了"气以载性"、"气质之性"等理学命题,建构了以"性"为本、"气"为载体、"性"气"互为表里共同化生万物的宇宙本体思想,为后来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气范畴的意义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丹 《天府新论》2009,(6):139-143
气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范畴,它在古代绘画理论中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古代绘画理论中,它主要有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三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在绘画表现对象层面,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元素。在画家层面,气是画家的个人风格。它有先天具有和后天养成两个组成部分,前者主要是气质和禀赋,后者主要是学识和才能。而在绘画作品层面,气则是一种偏重于刚性美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具体体现在画作的笔墨技巧和结构安排上。气使得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最终呈现出的是中国绘画与众不同的天人合一的空间观念和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一、文人与画中国绘画走完了对器、纹、形、神、法则的追求后终结在了笔墨的意味体认和自觉上,在心与笔墨运动间寻找到了一条更为直接的感觉通道,所谓“默而识之”,寻找到了道的主体,使个体感觉本身具有了“道”的性质,而这个道的性质又基于社会理性、伦常纲纪与生命运动之“气”相同一的广泛而深刻的含意,因此道即道心,佛即佛心,我心吾佛,见性见佛等,上帝成为了我心,人在这个阶梯上在魏晋达到了更为高级的自觉,这是中国文化人性本质和精神的再次体现。因而绘画一切对外形外象的规定和表述皆为对心形心象的体认和表述;一切对笔墨之形之象的表述和对笔墨之理的体认皆是默而识之的心理,性情的表述和体认。  相似文献   

16.
“气”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从先秦诸子的论述,经由汉代董仲舒、王充等人的发展,直至北宋张载,逐渐建立了气的“本体化”向度。程、朱通过理气关系的讨论,构建了气的“理本化”向度。方以智援西学入气,而后严复又对中国古典气论进行了重构,“气”逐渐嬗变为一细微、有质量、有广延性的物质粒子,发展了气的“科学化”向度。古今以来,对气的不同理解,是其内在演进的动力之源,“气”之“整体关联”是其自在性的根源,“体用不二”是气内在的固有属性,“对立和谐”是气生生不息之过程。气之发展不仅体现在对“气”的认知与实践“气”的“性”“理”上,也体现在“气”范式的“生生”转型发生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汉画的象征性造型特征、写意性的笔墨之法及书画合璧的特征等艺术表现与审美思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分析汉画写意精神对中国画的影响为切入点,阐明汉画在中国美术史中的奠基作用及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将汉画研究落实到具体的艺术特征上垫石铺路。  相似文献   

18.
李志军 《江汉论坛》2003,1(10):56-60
气本论、象数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机械论是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核心观念,在中国接受西方近代机械论科学思想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气本论、象数论发挥了中介和桥梁的作用。这一转化过程以中国传统的气本论为接受基础,以象数论为解释西学的手段,以掌握西方机械论思想为目标,形成了一套气本论──象数论──机械论为特色的科学思想理论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向近代科学思想转变的思想历程。这一历程既是科学形态的变革,也是科学思维的变革。深入分析这一变革过程,不仅能够阐明中西科学哲学思想结合的内在机制,而且能够揭示中西文化交流规律。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05-111
北宋江西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是宋代题画诗、跋之大家,留存至今的约有两百多首,这些题画诗、跋中蕴含着丰富的绘画思想。归纳其蕴含的绘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禅论画、画当观韵、浑然天成三个方面:黄庭坚认为绘画在表现笔墨情韵之外还应表现画家的心灵感悟,通过超越技法、富含意味的物象来传递只可意会、无须言传的意趣与韵味,从而达到明心见性、表现理趣、直指"本真"的境界;绘画作品的优劣主要表现在是否有"韵"上,"韵"是一种超越物象与笔墨技巧之外的画外之意,象外之神,笔外之趣,是以心驭笔,心迹自然外泄的结果,绘画有"韵"则不欲,应当绝俗、避俗;绘画是"心象"的自然流露,强调"心"与"悟"的作用,突破一切法度与规矩的束缚,达到"技进乎道"、"不装巧饰"、"与天成功"的自由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氢”字不仅仅是对中国之“氨”的简化,它也包含着对中国之“气”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混乱现象的整理与超越意识。日本之“气”有“け(ke)”和“き(ki)”两种发音,代表了对中国之“气”理解与接受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け(ke)”表现的是古代日本人对中国之气的抽象性内涵的接受惶惑;“き(ki)”则将中国之“气”这→宇宙天地人生的本体概念,具象化为人生化、情绪化的具有描述与形容功能的词,并衍生出数量上远远超过汉语的“气”字词组。从语义的角度看,中国之“气”经历了四个发展演进的阶段:有形的云气之气(天气)→抽象的元气(宇宙本原之气)→人之气→文之气;日本之“气”则有“云气之气→可感知的神灵之气→人之气”三个阶段,它解构了中国之“气”的抽象化、本体论的性质,但未能实现从“天气”、“人气”向“文气”的延伸与转换。因而,与中国古典文论“以气论文”的“文气”论的深厚传统有所不同,“气”在日本文论中使用较少,且概念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