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 湘西苗族称“椎牛”为“弄业”(即吃牛),贵州称之为“吃牯脏”,其他苗区亦有别的称谓。顾名思义,它是以椎牛为手段,来祭祀苗族祖先的一种仪式。它产生于父系社会初期,此后千古流传,史不绝书。这种崇祖盛典,在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祭神祭仪多达七十二堂,起码要祭三十六堂苗神苗鬼。它具有丰富的巫文化内涵,是荆楚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手持梭镖的杀手迅速地朝牛肩夹划有太极图的白石灰圈内刺去,直至祭牛倒地,人们瓜分牛肉,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诸民族中,有不少动物曾作为图腾受到人们的崇拜。牛也不例外,曾被许多少数民族视为与自己族源有关系的神物加以信仰,从而留下了各种神话。古羌人中的一支被称为“牦牛羌”;珞巴族中流传着“三神牛”的故事;北方的契丹和蒙古人,也把牛当做氏族图腾崇拜;南方的彝族、壮族、布依族、傣族、黎族、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说明这些民族都曾把牛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可见有关牛崇拜的文化现象,不仅有很深的历史渊源,而且涉及的地缘范围也很广。  相似文献   

3.
<正> “鼓社祭”俗称“吃牯脏”,是黔东南苗族社会的一种祭祖大典,内容是:杀公水牛击鼓祭祖。这种杀牛祭祖的习俗在苗族社会中普遍盛行,湘西苗族称为“椎牛祭”,贵阳高坡苗族则称为“敲巴朗”。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苗族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苗族“鼓社”文化源远流长苗族“鼓社祭”产生的时间早,流传时间长。关于它的起源以源于兄妹结婚的始祖传说较有代表性。传说:古时候,老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出十二个兄妹,洪水淹没后,只剩下哥哥“姑昂”和妹妹“卖”。  相似文献   

4.
<正>“盲牛餐厅”是瑞士的一家“黑店”,来到这里,客人必须在黑暗中用餐。“盲牛”的德文是Blindekuh,字面意思是“捉迷藏”。餐厅的游戏规则是,客人扮瞎子,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体验全新的用餐经验;而真正的盲人则担任服务生,为客人领位及上菜。  相似文献   

5.
牛作为一种牲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以牛作为牵引力的农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之一.而对于一些民族社会来说,牛不仅具有生产生活上的实用价值,也是宗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祭祀品,并作为交换媒介、娱乐工具、财富象征和民族精神气质等符号存在.从牛的视角,展现了人类社会与环境、群体及自我的互动关系.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牛在日常生活中正渐渐退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视野,以牛为纽带建构起来的文化越来越式微,这是人类文化的退化,抑或是人类自我的忘却?本文通过对“牛”在西南民族社会中意义的探讨,试图说明人与物的动态关系,以及人对自我在自然界位置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互惠交换是人类学研究传统中诠释文化规则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侗族传统民居上梁庆典中的互惠交换提供了理解侗族文化特质的新路径,其表征方式就是劳务互惠和礼物互惠.劳务互惠表现出与一般交换不完全相同的三个特征——即时性、延时性和多义性;礼物互惠是一套糅合了“父系法则”与“个人亲疏”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在强化侗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建构出新的人际网络.两种象征性互惠交换在上梁庆典中的有机结合,完成了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整合,实现了侗族传统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 ,在民族社会的研究中 ,交往或交换连接着人们的生产与消费 ;沟通着人们的经济往来 ;作为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准备 ,组织起社会再生产的具体过程 ;显示出它作为联结各个个体劳动 ,并实现其社会劳动本质的媒介意义。以民族为基点 ,揭示交往或交换借助于不同的形式而表达的事实 ,为我们摆脱现代有关“交换”的局限性规定 ,去探索交换因素在人们的经济生活甚至社会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基础性地位 ,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握着梭镖的男子迅猛地向那水牯刺杀。牛牯倒地,叔伯同舅辈亲便瓜分牛肉,数百乡民跳鼓对歌通宵达旦。这就是苗族的椎牛祭,苗语谓之“弄业”(即吃牛)或“吃牯脏”。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迄今,全堂法事仍有二十余堂,“镖牛”只是其中的一堂。其目的是迎接祖神,请他们回到苗寨与子孙团聚,禳灾赐福。其仪式程序大体如下:1、开酒布(出公告);2、开天门(敬雷神);3、老斗牛(杀黄牛祭饲养黄牛的祖先);4、吃猪(祭蚩尤);5、戏相(祭主家祖先);6、九刀业(给祭牛烧纸并祭祀);7、…  相似文献   

9.
“影子语言”是壮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时所创造的一种语言现象 ,具有从学理上加以研究的价值。其基本特征是 ,以双音词、三音词和四音词为变形单位 ,通过交换两个音节的韵母对“母语”加以变形。被变形的“母语”在交换两个音节韵母的同时 ,往往还在声、韵、调和声韵组合规则等方面发生重大改变。壮族创造“影子语言”的方法可以推广运用到其它语种。本文以壮语和汉语普通话为例 ,对“影子语言”进行了初步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子伟 《民族论坛》2003,(11):48-48
五千多年前,苗族祖先蚩尤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战神。传说他的母亲一次吞下了七颗能生育的药丸后生下他七个孪生兄弟。他为老大,称为索戎(即仡戎)、大戎,苗民敬称为“剖尤”(即尤公)。蚩尤殁后被封为水神龙王。兄弟之中有一位叫索贵(即仡贵),亦有“急行追风,快行捕雨”的本领,殁后被封为雷公。这俩兄弟在《椎牛祭》中均处于被崇奉的尊位。蚩尤首创面具是出于巫术和征战的需要。他是九黎苗蛮集团的首领,曾与发祥于苗河上游、姬水之滨的黄帝(苗族巫辞中称之为来王姬)反复较量在逐鹿之阿。苗族“椎牛祭”保留了对这场被载入史册的战役的具体描述与…  相似文献   

11.
努尔哈赤时期牛录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努尔哈赤时期组建牛录制度中的众多疑难问题。认为牛录组织来源于本民族渔猎文化生活 ,所谓“五行”说、“纠军”说推论多于事实 ,难以令人信服 ;组建牛录时间既不在刚起兵时 ,也不在辛丑年 ,而是在“定国政”之时 ;牛录制改革与厘定牛录制度是一场社会政治制度革命 ;抽甲参战与牛录丁、口不应混淆 ;建旗之前五牛录体制是最高军事单位 ,建旗之后仍然延续 ,直到天聪年间 ;甲喇制度运作主要在天聪朝 ,而不是在天命时代。  相似文献   

12.
苗族“吃猪”(苗语叫“农吧”)属于包括椎牛、接龙在内的楚王室三大祭祀仪式之一。古代苗民认为家人患病或出现恶梦恶兆,是猪神派其下属捉弄自家,须供猪还愿。湘西现存两种还猪神愿仪式:一是将一头公猪系在坪中立起的木柱边,让人一棒一棒打死,称“吃棒棒猪”或“椎猪”;一是将一头生了三胎以上猪崽的老母猪捆住侧躺,用四根木桩钉在户主堂屋内,亦用木棒打死,叫“吃老母猪”,因其禁忌最多,故又称“吃忌猪”。后者具备了戏剧的基本要素,有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和一定模式的时空架构,为研究中国戏曲的起源提供了鲜活的佐证。本文从戏剧发生学的角…  相似文献   

13.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真正意义上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则来自于西汉时期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对于广大的劳动者而言,小康就是能够过上一种温饱的生活,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曾是无数普通老百姓的最高理想。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首次用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小康社会”来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出了“小康社会的设想”,并把它当成中国人民二十世纪末的奋斗目标。但是,与古代相比,今天的小康社会已经有了全新的诠释,并被注入了…  相似文献   

14.
楚祭与苗祭——射牛与椎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笔者在《剜羊(封羊)与还傩愿》、《击豕与击猪》(即《击猪祭祝融及其苗文化形态》)中,论述了楚王室的“封羊”(又曰剜羊)和“击豕”同苗族的剜羊还傩愿与击猪祭祖二者形式的同一,其内容是祭祀楚、苗的始祖伏羲女娲和先祖祝融。本文要阐述的,是楚王室的“射牛”祭祖与苗族的“椎牛”祭祖二者是否同一及其相关的人文涵义。  相似文献   

15.
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制度理论及布迪厄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亲属制度理论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的核心内容;这一问题的理论基石是以女人为中介的交换,列维-斯特劳斯区分了交换的两种基本形式:即限定性交换和一般性交换;基于这一理论的局限性,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布迪厄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6.
白食白食和红食,是蒙古族人民两种独特的食品。白食,指的是奶食品;红食就是肉食品。白食,蒙语为“查干伊德”,意思就是纯洁、崇高的食品。在招待尊贵的客人时,蒙古族人民通常先敬献白食德吉(注),逢年过节,在喜庆宴席上,主人必先端出一盘洁白的奶豆腐或奶皮子,让客人品尝;家中亲人出门远行,经常用白食祝福一路平安;儿孙晚辈生日周年,结婚典礼,长辈老人则飨以鲜奶,表示良好的祝愿。自食分为食品、饮料两种。奶制饮料有:鲜奶、酸奶、酸马(牛)奶、马(牛)  相似文献   

17.
很多经典人类学著作都将研究对象分为“初级形式”(elementarystructure)以及“复杂形式”(complexstructure)两种,如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与列维·施特劳斯仿涂尔干的书名而著成的《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类似的,马塞尔·莫斯的经典著作《礼物》也可以被理解为一本有关“交换制度的初级形式”的书。正如宗教生活和亲属制度一样,交换制度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中。但人们往往忽略这一点,而误以为交换制度和市场是与商业、货币、商品捆绑出现的。在《礼物》中,莫斯开宗明义指出,市场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自然经济”(Ec…  相似文献   

18.
度量衡旧闻     
<正> 解放前,湘西、湘西南以及湘南民族地区计量单位极不统一,除亩和新老升、斗、秤、尺之外,还有一些民间计量方法。碗:以四小碗为一升。手:两手平伸,以左右指尖之间的距离算作四尺。由于人们的高矮不同,长度也不尽相同。拳:牛、马计价采用这种方法。用竹蔑箍牛前腿,以拳计量。水牛以十六拳为大,黄牛以十二拳为大。马,用木棍从地面量至马鞍处,以十三拳为大。运:以肩背谷,不超过六斗,叫做一运。石:或称担,六石为一亩;攒:即禾把,六十穳为一亩。这是以稻谷产量计算面积。“两”:木材计算方法。在原木根部五尺处用“摊尺”围量,1尺等于码子0.0 3两。不足1尺名  相似文献   

19.
原始交换与市场起源问题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红 《世界民族》2003,21(3):36-43
关于人类早期交换与市场起源这一命题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它涉及到社会分工、原始交换方式、市场的产生与变迁规律或者发展趋势 ,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同时 ,这一问题的研究 ,还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商品生产与交换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鉴于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以及在目前国内商品和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状况下的现实意义 ,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回顾 ,笔者认为是十分有必要的。一、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交换与市场起源”研究关于交换与市场的起源问题 ,向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命…  相似文献   

20.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183;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真正意义上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则来自于西汉时期的儒家经典《礼记&#183;礼运》。对于广大的劳动者而言,小康就是能够过上一种温饱的生活,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曾是无数普通老百姓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