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西游记》是我国四部著名的古典小说之一,神猴孙悟空已是妇孺皆知的典型形象。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和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人们的斗志。在印度,古代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圣书,人们把书中的人物当作圣人,礼赞不止,对多谋善变的神猴哈奴曼更是崇拜之极。虽然两个神猴相隔将近两千年,出生地也不同,但看过这两部作品的人不难发现,印度神猴哈奴曼与中国神猴孙悟空,他们在好些地方是那么相似,以致人们不能不提出这样的疑问,孙悟空是否与哈奴曼有关,两个神猴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2.
有关孙悟空原型的讨论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定论:鲁迅先生认为孙悟空这一形象取自唐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淮河水怪无支祁;胡适认为出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还有人认为孙悟空是个“混血猴”。我们认为:《西游记》故事的发展历史是漫长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故事和人物受多方面作用和影响,包含的思想、文化因素也是十分复杂的,同时,艺术形象的创造大多为“杂取种种”而形成“这  相似文献   

3.
关于孙悟空原型的符号美学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游记》的原型,即《西游记》人物形象渊源的问题,学术界进行过比较细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孙悟空的原型,讨论得尤为深入。概括地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为“国货说”,指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是唐人传奇小说中的妖猴无支祁,这种观点以鲁迅为代表。鲁迅在介绍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李汤》B寸说:“我以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的影响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引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广泛支持,游国恩、冯沅君、吴晓铃、金克木、刘毓忱等著名学者都持类似观点。  相似文献   

4.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6,(2):96-102
队戏《唐僧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演变过程中失落已久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表明了《西游记》的取经故事在宋元时期曾经依赖于三晋地区的戏剧形式而迅速生长增殖。它的重新发现,启示我们还有更早的原生取经故事,也使我们注意到杂剧《西游记》对佛教的孙悟空取经猴与道教的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猴的文化整合,使得我们可以重新厘定《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孙悟空"石生"现象是中国古代石头生殖崇拜文化观念的继承和延续,孙悟空形象是灵石崇拜中石头具有保护神功能的艺术化再现,也是对"石头精神"的诗意化诠释。因此,中国古代的石头崇拜观念是孙悟空形象得以产生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也谈《西游记》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主人公孙悟空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尤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然则,《西游记》一书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作者通过孙悟空这个形象到底要表现什么思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却是尚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建国以来,曾有不少研究者分析,不少文学史论述;但与原著合而观之,总感到不  相似文献   

7.
<正> 傅继俊同志之所以认为《西游记》“是反动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主要是因为他把孙悟空大闹天宫看成是农民起义的反映,把孙悟空当成“是被统治阶级中造反者的化身”,把孙悟空的皈依佛教,帮助唐僧取经,看成是叛变投降,从而断言作者是用孙悟空的形象说明:“被统治者只有死心塌地为统治者卖命,才有可能得到好处,找到出路。”还有些同志虽然对《西游记》和孙悟空的形象给予肯定的评价,然而对大闹天宫的性质和孙悟空阶级属性的看法,却跟傅继俊同志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8.
纵观建国四十多年《西游记》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横向来看,与其它几部古典小说研究相比,《西游记》研究是较为沉闷的。面对现实,我们认为《西游记》研究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四十多年来,《西游记》研究仍有几大难题让人纠缠不清,诸如《西游记》作者与成书问题、《西游记》主题和思想倾向、《西游记》中神魔与神佛的关系、孙悟空形象的源流和典型性问题等  相似文献   

9.
杜贵晨 《东岳论丛》2006,27(2):128-136
《西游记》“四大部洲”之“东胜神洲”拟山东古齐地,与“西牛贺洲”相照应,以“东胜(圣)”“西……贺”,寓道、释一家,道为佛阶之意;写“傲来国”、“花果山”拟自泰山主峰西南之傲来山,泰山有“水帘洞”;孙悟空“齐天大圣”名义为与泰山“东岳天齐”相反相成,而远祖古齐之“天主神”;泰山有“玉皇顶”、“一天门”、“南天门”、“三天门”、“王母池”、地狱等等,为《西游记》虚拟“三界”之地域背景。《西游记》写孙悟空“籍贯”、“故里”及其所大闹的“三界”,有现实地理环境的参照即背景,这一背景是“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西游故事最后形成的“齐天大圣”是一只“泰山猴”。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鲁迅全集》第十二卷,第六一二页。) 鲁迅这段话中的“齐天太圣”一语,一九八一年版《鲁迅全集》对此语的注释是: “齐天太圣”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孙悟空翻如来掌心的故事,见《西游记》第七回。这条注释说“齐天太圣”原作“齐天大圣”,认为是鲁迅写信时在“大”字上多写了一点,形成了笔误。其实不然。查鲁迅书信手稿,原信上写的确是“齐天太圣”,此四字并加有引号,清晰可辨,可见是鲁迅有意如此写的。  相似文献   

11.
从宋代以来,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的写作动机被说成是时人诽谤欧阳询之作。时至今日仍从此说。实则不然,从小说情节的构建来看,《补江总白猿传》应该是写作者在中国古而有之的"猳玃盗妇"传说基础上嫁接汉译佛经中的罗摩故事创作而成。宋元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的具体内容虽然与佛经中"罗摩故事"原型已相去甚远,但从主要情节的构建以及功能上(劝教)的一致性仍能折射出对印度佛经文学的摄取与承袭。通过小说文本与佛经的比较,体现出"猿猴盗妇"故事类型与佛经故事的关系,也可见小说的主要情节结构是受了佛经叙事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均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入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身上,通过人格冲突的拟人化,强化了英雄性格成长的艰难和复杂。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应该跳出具体取经故事的框架和佛教外衣,看到它以神话原型和东方哲思表现英雄成长和救赎的主题,具有普世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如意金箍棒”的原型及演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是在"西天取经"故事长期流传基础上,由吴承恩最后加工创造而成的不朽的艺术具象.从中文、日文和梵文相关资料考证,其原型是<西游记平话>中的铁棒和<西游记杂剧>中的生金棍.在故事的骨架上,<西游记>龙宫取宝故事对佛经中大海寻如意宝珠的故事有所袭取,成了<西游记平话>中的铁棒演变为<西游记>中如意金箍棒的关键情节.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作者和主旨再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古传《西游记》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创者丘处机所撰。“五四”后 ,鲁迅、胡适等新进学者据清代非主流见解 ,依明代天启府志 ,推定吴承恩是唯一作者 ,完全否定《西游记》与龙门派的关联 ,几乎成为定论。本文在引述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 ,侧重从元初关中陇山道教文化区有关史实分析出发 ,首次提出小说《西游记》的直接祖本《西游记 (平话 )》系丘祖高徒史志经弟子作。本文建议今后应将其与吴并列为《西游记》之作者 ,并可在陕开辟“《西游记》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15.
印度神话对《西游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这一神话小说,主要是在中国社会的现实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有如上节所说,可是我们也不能否定印度的神话和叙事诗给于西游记以一定影响。尤其是印度两大叙事诗之一——摩罗耶那给它的影响。印度的佛教是给于过去中国思想界以极大的和直接的影响的。而印度的文学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文学艺术以更多的艺术形式,更多的幻想色彩和更多的艺术想象力。六朝的鬼神志怪书中,有些片断记事都是取之于印度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已指出这点。但西游记和印度神话及叙事诗的关系,似乎还没有人提起过。我想也在这里谈一谈。  相似文献   

16.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古代长篇小说开山之作,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小说传统,为古代文学的变革转折首开风气。《水浒传》为施耐庵与罗贯中共同创作,其得力于罗贯中者尤多。依据实地文物考察证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来历,是山西娄烦花果山下一貌似猴面的牧马人。山西为古代小说的开创与繁荣,做出了不朽的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重要奠基者的胡适与鲁迅,出于以往学者对<西游记>主题的长期误读而提出该著是一部"游戏"之作.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有184处写到"哭"或"落泪",依原因可分为12种类型.如此的描写既拉近了神魔与人的距离,又增加了形象的生动性与多样性.<西游记>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自然少不了民间艺人的加工与创造,部分"哭"或"落泪"就带有"游戏"成分.但由于文人世界观与情感的贯注,这部名著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浓郁而深刻的悲情色彩.因而,胡适、鲁迅等人视<西游记>为"游戏"之作,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胡适本是《新青年》时代的“同人”。1921年初胡适提出改变《新青年》的政治方向,否则他便要分裂的主张;鲁迅坚定地站在李大钊一边,听任他分裂,保卫《新青年》的特别色彩。此后一段时间内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交往。到1922年才又开始通信,内容大抵是关于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的。鲁迅其时正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处讲授中国小说史,而胡适也颇致力于古典小说的考证。1921年底,胡适为新版《西游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西游记》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西游记》的研究更加活跃。1986年11月3日至7日,全国第二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在浙江普陀山召开,标志着《西游记》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将近几年来已发表的论文和这次讨论会提交的论文,加以简要综述。一、关于《西游记》主题的新说在对《西游记》主题的认识上,近几年来的新说主要有以下五种: 1.哲理说。金紫千认为:“《西游记》是通过神话故事形象地喻明一个‘求放心’的道理”, “孙悟空的历史,是一条完整的人生道路,是一部很典型的精神发展史”,进而,他把这部作品的主题概括为:“《西游记》故事显然是在告诉人们这样一条哲理:人的思想只有归于正道,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见《文史哲》1984年第  相似文献   

20.
孙悟空与夏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描写神猴孙悟空的出世,从石头里进出了生命,似属奇闻。究其实,不过是上古的灵石崇拜的“蛮性的遗留”。在远古,我们的祖先是相信人的生命自石中进出并与石始终密切关联的。“禹生于石”(《淮南子·脩务训》)或“禹产于(石昆)石”(《艺文类聚》引《随巢子》),均是其证。直到春秋时代,还有“石言于晋”(《左传》昭公八年)的异事。在上古发生漫天盖地的洪水于猖狂吞噬人们和禽兽草木的生命时,“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开筮》),这就使整个人类的生命得到拯救。息石是一种“生长不息的石头”(袁珂《古神话选释》第293页),这种灵石本身就具备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