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主要提出并探讨了三个具有内在关联的问题:一是基础研究的类型问题。基
础研究是一个随着科学研究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范畴,通过对现代科学从“学院科学”向“后
学院科学”转变的历史考析,得出基础研究的范畴已从只是“纯基础研究”的一种类型拓展为
包括“纯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两种类型的结论,结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从事
基础研究的实际案例,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基础研究范畴做出了新的阐释。二是诺贝尔自然
科学奖获得者从事基础研究的比重究竟有多大。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从事基础
研究(分为“纯基础研究”与“定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获奖工作的人数与比例的统计分
析,发现高达90%左右的科学家是由于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而被授予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彰显了权威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基础研究的“偏爱”,从而显示出基
础研究的重要意义。三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如何从事基础研究的。依据真实、丰富
而鲜活的思想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分析和揭示了他们作为科学精英在基础科学领域
取得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奥秘”。
  相似文献   

2.
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 拥有较多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和获奖成果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以“获奖者做出获奖研究工作的所在国家”为标准,通过统计世界各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人数,发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高度集中于美、英、德、法等主要创新型国家;分析这些创新型国家所具有的以原始性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取向、独特而富有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拥有培养和造就科学精英的世界一流大学、强大的科研经费投入以及开放、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等基本内涵,揭示了作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科学精英进行获奖研究工作的创新机制、社会支持系统;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向创造型国家迈进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分析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存在的巨大差距;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中国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一问题作了独到的解析,深入揭示了造成中国与国际上创新型国家之差距的主要原因。正视现实,不急于求成,踏实、切实地解决好每一个问题,中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将不会是一个梦,中国也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上创新型国家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基于Rhoten的跨学科研究系统“变化的三角形”理论,以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系统实施”的探讨为起点,结合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成功案例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个高产出、高效率的跨学科研究系统首先是一个获得大学中央管理系统支持和推动,与院系学术组织系统建立起良好矩阵式管理架构,并形成以学科范式整合和团队合作的知识生产方式、网络服务式管理为特征的内部运行机制的组织系统;同时,跨学科研究系统的实施还需不断催生发展动力,营造和培育由学科生态环境、制度环境与文化环境构成的内部环境以及不断提供资助和专业指导的外部环境。上述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大学实施跨学科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交叉研究与21世纪老年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学科交叉研究是老年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也是老年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所规定的。老年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老年学要认识人类个体和群体老龄化规律的目的 ,决定了老年学是一门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交叉学科。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日益突出的许多重大问题 ,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健康老龄化等 ,只能通过跨学科交叉研究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5.
研究范式的成型是教育社会学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而学科研究范式的形成又主要依赖于研究模型的建构。梳理了教育社会学的三类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与“人文研究范式”;“教育事实研究范式”、“教育定义研究范式”与“教育行为研究范式”;“功能研究范式”、“冲突研究范式”与“互动研究范式”。论证了研究模型对研究范式的作用,讨论了教育社会学模型建构的两类方式:模型建构的类比法与模型建构的假设法。  相似文献   

6.
哲学与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学科文化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古希腊为代表,哲学和学科关系较为平衡。第二阶段主要是现代时期,近代科学革命铸就了以专业化、学科化为特质的知识规范和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哲学从原创性、普遍性科学变成了辅助性的科学反思工具。近代学科文化价值并非是永恒有效的,因为它加重了学科冲突危机,而且不能有效解决全球性和复杂性的大问题。近代学科文化向跨学科文化演变有其历史必然性,跨学科运动是当代学科文化的主流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不同于交叉学科研究,后者是在既定学科框架下的综合研究,前者则是以整体性和复杂性为前提的研究。为赶超世界科学水平,中国有必要将跨学科研究哲学及其方法列为国家科学和教育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英国汉学家、传教士理雅各率先系统地翻译了中国古代经典的主体部分,其人其书长期以来是海内外历史学者、宗教哲学学者与语言学者关注的焦点所在.本文通过综述学者对理雅各译本的研究状况,提出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尽管各见所长,也分别受到学科自身的限制.不少历史学者以及宗教哲学学者因受外语的限制而未能深入分析译出语或译入语内在的机制,也未能并构架出分析译文语言风格的完整理论体系;语言学者则因背景知识和原始资料的缺乏以及运用纯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而未能深入分析历史背景或哲学理念对翻译的具体影响.因此,文章呼吁翻译研究应借鉴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代语言学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明细,但宇宙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知识的科学性是统一的,各个学科研究得越深就越看不出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界限。语言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对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起着推动作用,促进科学的进步。现代科学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两者兼存,跨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很多情况下都是科学新的生长点、开发点或前沿部分,在这里最容易取得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跨学科研究,即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用于解决在科学发展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世界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跨学科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移植、渗透和综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交融,有利于综合性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跨学科研究是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是知识行动者基于特定的学科制度框架所从事的跨学科性的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活动。学科制度精神的惯性约束和学科制度结构的刚性壁垒,阻滞了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进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话语霸权以及现代学科疆界林立的大学丛林,则为阻力的生发提供了土壤和养份。为了推动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还需要多管齐下:开展跨学科联合培养人才,为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培育知识行动者;在体制内和体制外推动多中心治理为特征的跨学科学术建制的建立;运用协作式或整合式方式推动跨学科研究计划、目标、概念的共识;扬弃传统科学思维方式,为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提供意识形态支持;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在体制内优化跨学科研究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种诠释学转向。希兰的科学诠释学力图从现象学-诠释学的角度对科学进行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通过对感知空间、科学研究过程等问题的分析,强调意义与价值的关联,倡导多元角度对待科学本身,开创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新视域,为理解现代科学研究的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传统行政法教学没有注意到跨学科知识在<行政法>课程中的借鉴与吸收,教学中仅局限于行政法自身学科知识,缺乏多学科知识对行政法知识的渗透,从而陷入了"封闭式"教育模式的窠臼.为实现<行政法>课程内容上更丰满生动、方式上更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更优化现实的教学目标,应在行政法教学中借鉴与吸收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和近代认识论都受到了复杂性的严峻挑战。如何认识复杂性,已成为当代科学和哲学的共同任务。从科学的视角来看,必须运用复杂性思维认识复杂性,建立复杂性科学;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则应通过创造性思维来推动认识论变革。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科学的技术本质使得“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等可以纳入“科学哲学”之中,传统科学哲学所面临的学理困境以及现象学的强大影响已促成现象学科学哲学的兴起。包含着“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的现象学科学哲学通过其独特的解构、指引和构造方法,超越纯粹的认识论一方法论层面,从生存论一存在论的角度探讨关于科学的种种哲学问题。现象学科学哲学已然形成一定的声势,但其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厚重的原创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认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自然科学理论思维必然要受到哲学思想以及哲学思维方式的支配。自然观对自然科学理论研究起指导性作用。自然观;科学方法;科学研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科学方法,就没有科学研究,而科学方法受自然观的支配,只有在正确的自然观指导下形成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科学研究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以来,现代艺术蓬勃发展,但是作为艺术史家的贡布里希对其艺术价值并不看好。力图清晰还原贡布里希对现代艺术的否定态度,并借助科学哲学的视野,深入透视贡布里希“图式-修正”理论的方法论依据。研究表明“图式-修正”理论直接源自波普尔证伪主义哲学,在科学哲学中,证伪主义的理论局限早已被有效证明,鉴于贡布里希“图式-修正”...  相似文献   

17.
艺术中的科学——科技哲学的一个可能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化与社会化,是科学技术哲学展示自身形象及魅力,拓展专业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而古代艺术中的科学正是使科学技术哲学走向社会和现实的桥梁,是开拓科学技术哲学新视野的一个可能向度。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不仅是科技问题,还是哲学文化问题。从文化与哲学的视野关注农业科技与文化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往的农业科技问题研究只是突出了农业科技体制视角、农业科技生产力视角、农业科技与自然文化的视角。这些研究的缺陷是对农业科技发展在农村社会中的应有地位把握不够准确和全面,导致农业科技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出现矛盾,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农业科技发展应从哲学与文化的层面重新审视,关注中西农业科技文化史的比较,关注农业科技与农村文化的关系,从综合研究向政策策略过渡,促进科技体制与科技服务的更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最重要的力量,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已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功利主义利益驱动和成果评价体系的不健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现实结合不紧,移植性、诠释性、解释性居多,创新成果不足,研究潜力、实力和效力发挥不够。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成果评价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刻不容缓的、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顾国内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现状并对美国、英国、芬兰等国研究评价案例进行剖析后可以得出结论: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导向原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规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标准、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差别化评价、建立健全诚信公正的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做好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做法,可以更好地拓展新的思路,提升研究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