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在《物质建设(实业计划)》一书中写道:“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而海港之建设,则“为国际发展实业计划之策源地”。足见他对海港建设是非常重视的。一孙中山重视海港建设是同他对外开放的思想主张联系在一起的。孙中山痛感闭关不足以立国,认识到惟有开放才能“并驾欧美”,故在他的论说中反复强调必须变闭关主义而为开放主义。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他即明确指出,“泰西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体恤商情”,实行开放、保商政策。他说:“我中国自与西人互市以来,利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制定的《实业计划》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全面、系统、庞大的经济现代化蓝图。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运用当时西方经济学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国情,首次以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对国家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将中国划分成三大经济区域,并对各区域内经济发展提出详尽规划;提出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发展以工矿业、交通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实现中国工业、农业的现代化;重视交通业的发展,以交通网络的构建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实业计划》处处体现出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的独创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3.
谢本书 《学术探索》2001,3(1):54-57
孙中山一生的理论著述可分为三个时期,《建国方略》(含《实业计划》)是其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作.《实业计划》提出了建设近代中国的宏伟蓝图.发展交通运输是这个蓝图的核心部分,铁路建设是其重中之重.城市近代化的设想是这个蓝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发展,让人民享受近代文明之乐.对外开放是实施《实业计划》的重要条件.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试图为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作重大贡献.然而,它最终却只停留在强国富民的美好愿望上,作为历史经验值得思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正> “建设世界上最新最进步的国家”这一宏伟目标,是本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提出的,并为之奋斗终生.早有“再造中华”之志的孙中山,以“振兴中华”为已任.他创立“三民主义”作为理论指南,欲求“打平”民族的不平等、政治的不平等和经济的不平等使中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跃入世界先进之列:以至“驾乎欧美之上”.当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在东亚大地建立之后,孙中山便专心致志、呕心呖血地去勾画新中国建设的美好蓝图,创立中国近代最完整最系统的经济建设理论,并提出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的具体的策略、措施和方法,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孙中山经济建设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建国方略之二》,即“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但还可上溯到他早期的《致郑藻如书》、《上李鸿章书》等函件.  相似文献   

5.
1919年产生第一个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制订的贯穿着对外开放精神的庞大计划。然而从它公布之日起,就有人嗤之为“空想”;此后的几十年中,它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公正评价。今天,正确评价《实业计划》,并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20世纪初首先站在革命潮流前头,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理论与实践中.其中包括他精心研制的《建国方略》。这部著作在孙中山的全部思想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他为自己的祖国刻意绘制的一幅走向工业化的民主共和国的蓝图。本文拟从其中作为经济建设宏伟构想的《实业计划》这一著作来探究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战略构想。深邃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指导思想是一个战略决策的纲和灵魂,它规定着整个战略的意向,要弄清体现在《实业计划》中的振兴中华的战略指导思想,就先要弄清…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与武汉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9年《远东时报》6月号发表了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建设国家的宏伟计划─—《建国方略·实业计划》①,这是孙中山为谋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赶超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强国的现代化道路的行动计划。在此计划中,孙中山提出要把武汉建设成为一个可与纽约、伦敦相媲美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本文拟从孙中山注重武汉现代化建设的原因、武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利用外资进行武汉现代化建设及其建设武汉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正在开放和崛起的武汉现代化建设起到资鉴和鼓舞作用。一、武汉在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实业计划》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抱有强烈的信念.他1919年主持编著的《实业计划》,是一个包括六大建设计划的中国大规模发展实业的宏伟蓝图.他认为,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苦于商品销售困难,大批工厂停产,大量工人失业,急着找寻新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如果中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规模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就能够很快振兴实业.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有些同志认为,孙中山的这个利用外资以振兴中国的实业计划,“不具备实现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际化发展"是贯穿孙中山一生的理想与信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孙中山即用英文撰写《实业计划》,正式提出这一主张。《实业计划》的英文书名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译作"中国国际化发展"或"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可能更为合适。这部著作与其说是一部严谨、细密、科学并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全国工业、交通规划,不如说是孙中山对于未来中国国际化发展的宏观设想。《实业计划》是近代以来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提出运用西方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人力帮助中国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实现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中国的战略。然而,这一理想在孙中山的有生之年并未能够实现,这是因为他在晚年面临着极其错综诡谲的国际国内形势。孙中山希望向英美寻求资金支持,以和平、渐进、开放的方式建设一个现代国家,却屡遭挫折。面对困境,他外争主权、内争政权,选择向苏联寻求军事援助,力争完成国家统一。孙中山逝世后,"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思想长期未得到充分重视,国人对《实业计划》的解读亦常常忽略其国际化发展的理念。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这一思想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并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与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生致力于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创立民主共和制度。他提出一个在经济上振兴中国的较为完整的建设工业化国家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宏伟设想,他的实业救国思想集中体现在《实业计划》、《建国大纲》等著作中。本文谨就孙中山关于现代化的思想作一简要探析。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他的《实业计划》中。在《实业计划》中,他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宏图作了详细的描述。这是一个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使中国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大规模规划。《实业计划》共包括六大计划,主要内容有:1.在中国北部…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于辛亥革命前后积极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并为之不懈努力。其工业化构想集中体现在民生主义学说和《实业计划》之中。他不仅在宏观上提出了发达国家资本、避免垄断和贫富分化的主张,还在《实业计划》中具体描绘了中国工业化的蓝图。孙中山逝世后,执政的国民党宣称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并开始进行经济建设,其工业发展政策与孙中山的工业化构想大体相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另一层面看,其过分强调发展国营工业,虽然避免了私人资本垄断之弊,但国家垄断业已形成。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一政策不利于中国工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辛亥起义之前孙中山曾两次企图面见李鸿章言事。第一次在一八九四年,他抱着“冀万乘之尊或一垂听,政府之或奋起”的幻想,企图通过李鸿章推行政治的和经济的改革,以期达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目的;第二次在一九○○年(延续至一九○一年),这时帝国主义联合侵占北京,清政府首脑西走,孙中山企图策划李鸿章独立于广东,借此推翻清王朝以阻遏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关于孙中山这两次的活动,第二次史载颇详,史学界看法基本一致,已有定论,而第一次系孙中山的早期活动,除几个与事者外,知者寥寥,且与事者们的说法不一,以致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来有机会在中华书局出版的《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一辑(1980年9月)上读到沈渭滨同志的《一八九四年孙中山谒见李鸿章一事的新资料》一文,得到不少的启发和教益。该文所介绍的三则新资料对于深入研究孙中山早期改良活动和早期社交关系,对于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这位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都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在原资料的处理和考证方面还有失误之处。为使这三则被埋没达八、九十年之久才获得初次刊布的新资料不致以讹传讹起见,特就管见作补正于下,尚望沈渭滨同志和史学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上李鸿章书》(日)山口一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他的早期论著《上李鸿章书》中已经表明了思想原型的基本内容。而且,孙中山不断将其基本思想予以深化。到了晚年,明确地展开了三民主义革命论的全貌。(1)建立近代国民国家的构想孙中山在1894...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为纪念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诞生九十周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孙中山选集》(两卷本)。这部选集当时颇受人们的重视,曾重印多次,在国外还被译成外文。事隔二十多年之后,选集的校订本又在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前夕问世了。选集初版本一共收辑孙中山的著作六十九篇(个别篇乃由数篇著作合成),达六十余万字。起自《上李鸿章书》,迄于《致苏联遗书》,基本上体现了孙中山一生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孙中山在《遗嘱》中列为重要著作的《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均被辑入。编者特别注意选收孙中山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的著作,故对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发生的思想飞跃,以及改组  相似文献   

15.
《实业计划》是孙中山为解决中国亿万人民的丰衣足食的问题、使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能做出贡献所制定的基本方案。方案对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模式、战略重点和对外政策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心设计。它是一个目光远大、气魄恢弘的经济建设的具体蓝图  相似文献   

16.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在中国倡导共和,1894年他拟定兴中会章程时就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1905年,同盟会政纲上正式写上“建立民国”的文字,明确了国民革命的政治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次年,在《军政府宣言》中,孙中山对这个共和国作了具体说明:‘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立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意即以革命方式摧毁现政权,革除帝制,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理想,在辛亥革命时期曾得到短暂的初步实现,那就是如昙花一现的南京临时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宣告,政府的任务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并重申:“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是一位真诚的民主共和主义者,他主张新国家要把政权完全交到人民手中,真正做到民有民治民享,认为西方的民权政治不完备,三权分立有流弊.西方的议会兼有弹劾权,牵制政府使政府无能,缺乏效率.鉴于西方民主政治的流弊,孙中山在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已创新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与监察“五权分立”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郭灿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救亡与革命似乎总是高于经济建设。而在众多的孙中山研究论著中,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孙中山总是倍受重视,而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关于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虽然没有实施...  相似文献   

18.
严复是“一个19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他不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而且对中国的报刊事业曾有过重要贡献.拙文仅就严复主办《国闻报)略作阐述.一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如严复所见:“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海军.”堂堂天朝上国竟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件》.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而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诚如梁启超所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孙中山也说:“中国之初醒,实在中日战役之后.”  相似文献   

19.
孙健  章宁 《南方论刊》2011,(8):10-12
本文以茂名滨海战略为例为切入点探讨孙中山《实业计划》在粤西地区的具体实践,就孙中山关于电白港口设想论述建设滨海新港区的作用和意义,就孙中山建设铁路的思想论证建设茂名段沿海高速铁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为茂名经济发展战略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0.
刘精盛  吴青峰 《学术界》2007,(2):108-111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之“其”历来有指父母和指儿女两种说法,该文认为,“其”指父母,符合原意,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翻译“其”指儿女;《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解为责求,于义为长,而《论语译注》把“求”解释为“要求”,有不准确之嫌;《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之“易”与“奢”对文义近,是“盛”(盛大)的意思,而《论语译注》解为“仪文周到”,既缺乏根据,又不妥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