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注的训释很大一部分是文意训释。《左传》杜注中有数十条"某犹某也"的训释,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可分义通和义隔两大类,前者指义同或义近,但又同中有异,后者表面相隔,实际相通,异中有同。两类中又各自涵括多种不同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周章”词,以屈原《九歌·云中君》“龙驾兮帝服,聊翱翔兮周章”句中为初见。王逸注为“周流”,言云神行迹遍及各处,这是正确的,因“周”为周遍;《说文》盲“乐一竟为一章”,“章”也可为全义,“周章”为联合式复问,与周匝、周遭等构词及词义同,这本是极明白的。但唐代五臣注《文选》,却将“翱翔、周章”同训为“往来迅疾貌”。翱翔,与往来、与迅疾,各自为义,并非同义词。因之此注误。《文选·吴都赋》:“轻禽狡兽,周章夷犹。”写围猎时,禽兽四向逃跑,拿不定主意,不知逃向哪面好。李善单注:“周章:章皇、周流。”“夷犹:犹豫。”各视为一词,因之得其确。而五臣则笼统注:“周章、夷犹:恐惧不知所之也。”恐惧,则与两词相距甚远,它只是句中事理所含的但并未明言的逃奔的原因。恐惧与不知所之,都不可能杂揉成为“周章”或“夷犹”的词义。王文考《鲁灵光殿赋》“俯仰顾眄,东西  相似文献   

3.
1.中国传统训诂学义训条例中有“相反为训”一例,习称“反训”.这种训释方法起源甚早:《尔雅·释诂》:“徂、在,存也.”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方言》卷二:“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或曰逞,楚曰苦.”郭璞注:“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覆用之是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某,某也"这一声训形式的探讨,发现被释词与释词在语音关系上是比较复杂的,同音相训数量较少,音近相训数量最多。语音越近,声训的数量就越多,越可信。从释词与被释词的形体关系上看,形体无关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形符相同,再次是声符相同。这说明"因声求义,不限形体"作为训诂的一大法宝,没有时空的限制。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资料为我们研究上古音、中古音和系联同源词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佐证,对研究唐代训诂学和汉语训诂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帝既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毒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毒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桐轮”,张守节《正义》云:“以桐木为小车轮”。“关桐轮而行”句则无解。《索隐》及《集解》于此句无诠释,历来学者及注家亦未闻有言及之者。良以事涉秽亵,君子所不乐道。然所谓“以其阴关桐轮而行”者,并非望文即知其义,是以千载而后,此句犹是疑团。人所不道者,未必其义自明。桐,木之轻者也。以为小车轮,未知小至何种程度,设  相似文献   

6.
音义关系是训释词义不可忽视的切入点。声符不仅标记声音,也是探求词源的重要依据。文章以《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为主要依据,对"粦"声字进行考释,从而构建该组字的词族系统。通过分析所有从"粦"得声的字,得出"粦"词族主要沿"光闪"义和"紧密"义两个词源延伸,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规律性和层级性明显的词族系统。这一词族系统的建立也是"音义关系类聚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寤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历代学者对其义多有考证,或究义理、或探音韵,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国内外大型中文辞书也大都对寤生一词三训,令人疑惑。本文以宋以前文献典籍为依据,认为元以后至今所通行的三种诠释皆为误释。本文引证现存最早的注释寤生词义的多种文献辩正误解,并以医学典籍为佐证,以此明其确诂,申其本义。  相似文献   

8.
《说文》释字有兼存诸义者,考其说释之例,除因"一曰"别出他义而外,当以二义递相义训为要。按之并训二义,同义复出者有之,相反相成者有之,文意顺承者有之,别义歧说者有之,舛讹未通者亦有之,诚为类例繁富,缴绕难清。实当爬梳其例,隐括其类,廓清纷淆,择要例以辨之。今人或出"一句数读"例,言《说文》于一句中可兼训数义也。由是立说,误读误释往往而生,亦有可说者。  相似文献   

9.
台湾省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在“每”字的义项说:“每,小者也。《逸周书·王会解》:‘每牛者,牛之小者也。’”又词目说:“《每牛》小牛也。《逸周书·王会解》:‘数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由于该词书对“每”字误训为“小”,其词目的“每牛”也就因之误训为“小牛”了。《辞源》修订本虽然在“每”字下面没有建立“小”的义项,但在词目中仍然将“每牛”释作“小牛”,与《中文大辞典》的观点并无二致。 《说文·(?)部》:“(山母),(?)盛上出也。”段玉裁注:“按每是(?)盛,引伸为凡盛。”  相似文献   

10.
历代治《说文》者,对“六书”义例之一的“转注”的解释,最为分歧,例如: 宋人张有释之曰:“转注者,展转其声,注释他字之用也。”这是以“转语”释“转注”,姑谓之转注即“转语说”。清人戴震释之曰:“转注犹曰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又云:“老下  相似文献   

11.
释“讯曰”     
贾谊《吊屈原赋》第二段:“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裴婣《史记集解》引李奇曰:“讯,告也。”又引张晏曰:“讯,《离骚》下章乱辞也。”《汉书》颜师古注,全引《集解》说,《文选》李善注,只引张晏说。司马贞《史记索隐》全引《集解》说之后,又说:“讯,犹宣也,重宣其意。”  相似文献   

12.
《史记》的语言,史称文言文的典范.自该书问世后,上起东汉,下至隋唐,为之作注者不下数十家.可惜的是,至南宋时代,这些注解几乎全部亡佚.流传下来的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是现在最通行的注本、史称“三家注”.这是一部特殊类型的集注.它虽然以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作为集注的主干,但是对词义的注释亦特别重视.虽然《集解》、《索隐》和《正义》成书时间不同,但是注释《史记》的宗旨、注释词义的方式方法以及安排的体例却是大同小异的,特别是在对词义训释方面,他们都力求从该书语言的实际出发,遵循着随文立训的基本原则,把形训、音训和义训的传统训诂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古代字书、韵书因误解《方言》的复合词"筩褹"及其郭璞注,将原本表示"衣袖"之义的"褹"、"袂"两字误释为"复襦",并且将它们视为或体,从而违背了语言事实,也混淆了"褹"、"袂"、"襼"三者之间的音义关系。这些谬误依然保留在当今的字典、词典和古书注释之中。  相似文献   

14.
音注校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涉及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知识,李善《文选注》中的音注校勘盲点较多,注校工作并未终结。今选取前人未校勘的疑难音注为研究对象,校释43则疑难音注,其中把形符作声符致误1例,字形近似而致误22例,正、俗、通、别、或体等转写而致误10例,传抄刊刻脱漏而致误1例,类化造成的讹误1例,误认联绵词的字形1例,乱改联绵词的字音1例,给被训释字注训释字的音3例,义同换读而致误2例,阙疑不校1例。详加校正或解释上述疑难音注,以期对李善《文选注》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名物制度的材料。《诗经》中还保存了大量音韵和训诂材料,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资料。历代注疏家对《诗经》中大部分"伐"字的训释都是可信的,但也有一些"伐"字的训释不合理,将这些"伐"字训为"攻治"义更合乎文意。  相似文献   

16.
1.1传统训诂学认为: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是引申,其他方式则有词义的彼此渗透、因假借而造成的借义依附.1.2除此之外,还有无其他运动方式呢?先请看清代语言学家郝懿行《尔雅义疏》中的几条疏语:《释诂上》:景,大也.郝疏;经典景俱训大,而亦为明.景从日,故训明,从京声,故又训大矣.  相似文献   

17.
《史记》之注甚多,而古注传世者有三家,即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古注皆单行,标字列注.与原书各为一书。而《集解》有宋淳化、绍兴朱中奉、淮南路、蜀大字本,《索隐》有明毛晋汲古阁本,唯《正义》单行本已亡佚。  相似文献   

18.
辩证先秦古籍标点、注释四误:(1)陈鼓应先生注《庄子.人间世》"栎社树"曰:"以栎树为神社",误。社乃土神,古无祀树以为社神之礼。(2)郭彧先生标点《易.系辞传上》讲《乾卦》上九爻辞一段话为:"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错。此系不了解《易》六位之义而致。(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文公二年:"宋祖帝乙,郑祖历王,犹上祖也"为"宋以帝乙为祖,郑以厉王为祖",误。帝乙、厉王为宋、郑祖之所出之王,而非二国之祖。(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十二年:"拔旆投衡"引黄承吉说云"拔去旆,又拔去衡",错。衡乃古代战争重要构件,是不能拔去的。  相似文献   

19.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戌。”对“陆梁”一词,司马贞索隐称“谓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日陆梁”。张氏《史记正义》亦作:“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其实这二种解释都牵强。查陆梁一词,古人确作形容跳跃、嚣张、猖獗之义,如《文选》、杨雄《甘泉赋》有“飞蒙茸而走陆梁。”注引晋灼:“走者陆梁而跳。”可见很  相似文献   

20.
清代以前 ,人们训释词义时或“以形索义” ,或“因声求义” ,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在训诂实践上存在一些局限和失误。段玉裁在继承前代训诂学成就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形、音、义“三者互相求”的训诂方法 ,并运用于《说文解字注》 ,较好地克服了单独使用形训、声训的局限 ,在寻求语源辨析假借以探求词的本义 ,以及词义系统研究、同源词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为传统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