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报业经济运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建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4)
作为产业,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报业有比较独特而复杂的经济运作方式。在常态下,报纸与其读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往往不遵守等价交换规律。报业乃至整个新闻传播业,当其以产业化方式运作时,都是出售其传播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产业,是以广告服务为最终产品的产业。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报业的主产品之一——新闻的“公共物品”性质。正是新闻的这一特性,使新闻传媒具有公共事业性质,而广告服务的商品性,则构成了新闻传媒产业化运作的基础,从而使新闻传媒具有产业性质。 相似文献
2.
报业广告的刊载量是报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如今的报纸出版发行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等压力。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获得发展的机会,如何能够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获取有限的报业广告发行量,这是摆在报业广告经营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从报业广告的优势、报业广告所面临的挑战、我省报业广告的收入现状、报业广告的现状以及报业广告的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作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我省报业广告的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静慧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6):793-79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的扩张路径主要呈现为:报业结构由单一走向多元;报业经营由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再到产业化运作;报业主体由报社变为报业集团再为传媒集团;报业发行模式由邮发合一到自办发行再到多种发行模式并存;报业技术由传统迈向现代进而网络化数字化。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报业市场沧桑巨变。在报业资源的大规模重组,竞争从无序到有序,从质量竞争到品牌竞争,面临广播、电视、网络挑战的背景下,对河北报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做了一些分析,提出要重视资本运营,实行多元化,塑造品牌,开展数字化,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充分开发广告市场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立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46-152
未来10年是中国城镇化的高峰期,它是中国报业的重大机遇。城镇化扩张报业四大市场:农民进城的新读者市场、大变局的新闻来源市场、城市开发的广告市场以及报纸的投资者市场。这也意味着中国报业的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可能性,正以"群聚"的方式成群成组地出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中国报业还有辉煌未来。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中期以来,成都报业发展迅猛,相互间的竞争达到了空前激烈乃至惨烈的程度,备受国人关注.但学术界对其探讨还十分粗略,尤其缺乏实证性研究.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最近两年颇有代表性的五家成都报纸抽取足够的样本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具体把握成都报业竞争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对《明夷待访录》的一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0-16
《明夷待访录》提出的政治、社会诉求,经明末以来诸多思想家、学者研究,解释,但各有窒碍。结合16、17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变迁对《明夷待访录》文本进行解读,可认为其政治社会诉求之基本指向,是一种开明帝制农商社会。此种社会理想,有明代社会实际为事实基础,有儒家为主之传统政治哲学为渊源,并非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之直接建议,而是17世纪中国社会与文明嬗变的一种可能性之思想表现。 相似文献
8.
阮志孝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1):72-74
入世前后中国报业结构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新兴的都市报--市民报成为了新闻改革的生力军;二是商报作为市民报继都市报之后异军突起.两大变化为中国新闻界带来了新气象:市民报引领潮流.而四川报业在世纪潮流中对中国报业的贡献则是开创性的:在实践中总结和提出了一整套市民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报的经营理论和运作模式;为中国报业企业化经营提供了成功典范;面对入世进行了"大演习"并率先大调整,为中国新闻改革继续提供新鲜范例与经验,走在了全国报业改革的前列. 相似文献
9.
美国报业倒闭潮必将对世界报业产生深远影响.这一点可以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做出注解:发达国家今天所走的道路,是落后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对美国报业倒闭潮的深层次思考,借鉴其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报业发展模式重塑与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传统报业集团传统报业网站外包,不仅能减轻建设网站的财政压力,还能从繁琐的信息技术项目建设中解脱出来,而只专注于自己的拿手项目,做好内容提供商;IT企业也可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进而带动报业网站的发展,使传统报业网站建设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刘劲松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1)
报业跨地区经营遇到的诸多难题中,主要有战略性的扩张模式的选择、扩张策略选择、扩张时机选择、扩张成本和异地管理等六大问题.分析这些难题的产生以及影响,可以得出结论:当前我国报业跨地区经营模式选择中,报纸的多版本模式和合作办报的模式较为可行;而在竞争策略选择上,则要根据各地报业市场的实际状况,进行多种策略的组合;如何处理好本土化问题是最现实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徐英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尽管人工智能科学是在二战后才在西方科技界涌现的,但其思想根苗至少可以上溯到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哲学。具体而言,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问题可被一分为二:第一,建立一个能够展现真正人类智能的纯机械模型,在观念上是否可能?第二,若前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怎样的人类心智模型才能够为这种模型的建立提供最佳的参照?本文将论证,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对上述第一个问题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而霍布斯则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至于第二个问题,休谟关于心智构架的重构工作,就可以被视为当代AI科学中的联结主义进路的先驱,而康德在调和直观和思维时所付出的努力,则为当代AI专家整合自下而上进路和从上至下进路的种种方案所应和。一言以蔽之,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哲学实乃AI科学的一个潜在的智库,尽管AI界的主流对此并无清楚之意识。 相似文献
12.
孙洪振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79-85
主题学研究的是主题跨文学之间的流变,"欲望"主题及"理性"与"原欲"的矛盾是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的物欲的膨胀直接催生了人类心底的欲望,失去了理性规约的欲望往往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心理的分裂。然则,人之为人关键在于人有理性,"欲望"下的"堕落"表现了本真的人性,"欲望"深渊中的"理性"之火又彰显了人作为理性动物的存在,"理性"之光永远昭示着人对完美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杨雨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4):85-93
18世纪朝鲜北学思想堪称朝鲜走向近代社会的前奏.它主要是在部分朝鲜入华燕行使臣深切感受到清初中国政治稳定、人民生活繁盛、文化事业发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更准确地说是在使臣为解决其传统华夷观与现实所产生的矛盾中,在其"攘清夷"观逐渐被打破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它率先提出打破"华夷之辨"的口号,但根本上还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认同的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14.
韩洪文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4):66-73
和平研究是 2 0世纪 5 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门新的学科 ,它以和平及其对立面为研究对象 ,尽管中外学者、哲人们从古代开始就产生了和平的思想与理念 ,然而 ,他们从未将和平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研究 ,他们关于和平的思想和理念不过是对和平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因此和平研究的学术渊源和思想渊源不能从古代来追溯。对和平研究思想渊源的探求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马基雅弗利的暴力学说对和平研究的影响 ;历史现实的挑战对和平研究的呼唤 ;和平研究者本身对乌托邦思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戴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3)
:16世纪的欧洲声乐艺术从内质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合唱艺术 ,特别是无伴奏合唱围绕着复调音乐这个轴心 ,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宗教声乐通过改革与世俗声乐共同发展 ,交相辉映 ;学校声乐教育体系也初步形成。歌唱技法得到进一步重视并趋于科学化。声乐技法的发展 ,促进了作曲家、歌唱家的创作欲望与热情。在 16世纪末产生的新型歌唱样式———歌剧 ,便成为作曲家、歌唱家文化内涵及歌唱技巧展示的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16.
17-18世纪,中国的灿烂文化,曾使西方国家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本文着重论述17-18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欧洲文化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在建筑领域里,最典型的变化是欧洲在18世纪出现了"洛可可"艺术和自由布局的"自然风致园"英中式"园林.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前后中国北方宗教多元现象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1-20
17世纪前后中国北方社会宗教多元化有突出的发展。其表现主要在于 :民间对多种对象的祭祀和对各种宗教成分的兼收并蓄 ;国家对社会宗教活动控制的削弱和士大夫宗教思想的复杂化。这种现象的根源既在于中国原始宗教的多神信仰和儒家思想的包容性的传统 ,也在于 1 7世纪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不稳定状态 ,以及社会规模与国家体制模式不相称等。这种宗教多元性反映了中国文化综合主义的内在取向 相似文献
18.
翟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11-114
宗教对19世纪前欧洲文学发展阶段的介入具有历时性特点.从欧洲文学的原始时代、古希腊时期、中世纪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都可看到宗教的影子.宗教的介入对19世纪前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2-99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是英国国债从无序走向有序,进而完成制度化的重要时期。英国国债制度化蕴涵着三层含义:英国财政机构的健全与国有化英格兰银行的组建成为英国国债制度化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内容;在法律上,英国政府对国债的利率加以引导、限制,使国债的运作呈良性之势;税收国有化的实现以及偿债基金的建立使确保国债顺利进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英国国债制度化的实现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20.
赵立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1):131-136
从文化史角度看,17世纪科学革命是基督教内部的启智过程,包括逻辑演绎方法和实验方法的创新:同时也是宗教价值警惕这种理智对人类终极关怀所带来的影响的过程.这一双重过程具有矛盾、妥协与互动性,而至牛顿实现了科学上的综合,也是文化上的谐和.它表明科学与文化价值的交织存在,科学的成功既模造了时代的科学精神又赖以其发展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条件.如此,科学发展就远非囿于工具的应用,而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