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新儒学相承传统儒学“即哲学即宗教”的特质 ,面对在儒学中安顿科学理性精神的时代课题 ,力图将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于心性之“一本”,作为其基本的义理归趋。这代表了儒学在现代社会谋求新开展所必有的一次历史性转进。新儒学虽然没能真正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 ,但它从一个侧面对于宗教、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中国式的解读方式 ,直接关涉到了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对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 ,新儒家的有关理论取向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一起构成了两种正相反对的基本选择 ,将有可能为人类寻求更健康、合理的存在方式提供某种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儒学的宗教性成为20世纪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重要议题之一。新儒家在该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运思和见解,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探寻。本文将从哲学理念、本体问题和内在超越等方面阐述现代新儒家的宗教与儒学关系问题,以期对探讨儒学与宗教、儒学与民族文化精神,以及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关于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争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科学,虽然没有正式进入老子的视野,但老子对名分知解的认知行为的批判,作出"为学"与"为道"的区分,反对知识可能诱发的智巧诈伪等思想,足以引发学界对现代科学精神的深度思考.从老子的思路看,科学的"知解"认知方式对生命的自然有造成"肢解"、"占有"的危险.老子的生存哲学正是反对人的占有冲动和主宰意志,教人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可加以干扰破坏.老子所作"为学"与"为道"的划分,有助干更清晰地理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界限,明确科学的有限性.老子自然主义的哲学与现代真正的科学精神是最为接近的,其哲学基本概念所蕴涵的思想意旨与现代科学的精神方向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现代新儒学相承传统儒学"即哲学即宗教"的特质,面对在儒学中安顿科学理性精神的时代课题,力图将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于心性之"一本",作为其基本的义理归趋.这代表了儒学在现代社会谋求新开展所必有的一次历史性转进.新儒学虽然没能真正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但它从一个侧面对于宗教、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中国式的解读方式,直接关涉到了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对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新儒家的有关理论取向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一起构成了两种正相反对的基本选择,将有可能为人类寻求更健康、合理的存在方式提供某种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现代发展的逻辑线索──论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哲学的三次转折吴疆学界倾向以"代"的概念划分现代新儒家的众多人物,但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划分方法却掩盖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中的逻辑线索问题。其一,以"代"来划分人物是从外延上来进行,这样就使"第一代"、...  相似文献   

6.
世界观,乃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最根本的看法;方法论,则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我们常常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当然,这并不是说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绝对的等同。纵观整个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作为“智慧”的象征,它研究所谓世界的本源问题。无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哲学界围绕着有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唯物与唯心对立的超越”命题展开了争鸣,形成了观点截然对立的“超越论”与“反超越论”两种见解。这一争论对于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哲学世界观的本质、对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唯物、唯心各派哲学的关系,无疑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争论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此谈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8.
朱承 《船山学刊》2015,(6):57-64
新文化运动否定了儒学作为现代社会时代精神的合理性,带来儒家命运的巨大转折。为重新复兴儒学,当代大陆新儒学往往多从政治角度思考儒学发展,而作为古典中国之时代精神的儒学,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多重维度的传统,不能简单的只从政治角度予以发挥,应予多元考量并从广义上理解儒学。新文化运动对儒学之批判,虽有其偏颇过激之处,但同时其自身也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面对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既要全面认识"广义儒学",也要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等现代性精神。在古今两种传统汇合的基础上,一方面用现代性精神推进儒学传统的改造与赓续,一方面积极的发挥儒学传统的多维价值。  相似文献   

9.
宗教,做为一个永恒的主题,有人唾骂它。又有人把自己的爱献给它。谁也无法征服对方,赞美声、厌恶声都将在宇宙间永恒飘荡。正象科学与哲学一样,将构成人类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 宗教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它伴随着人类送走了阴晦的昨天迎来了黎明的今天,还将跟随人类把缤纷多姿的美好明天迎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场有哲学”是否受牟宗三哲学、方东美哲学的影响。之所以要作这方面的探讨 ,不但是因为在自己的著作中唐氏对牟氏有所商榷或批评而对方氏一再称引 ,而且是因为我认为唐氏对牟氏的批评和对方氏的认可 ,恰好揭示了中国哲学之现代发展所体现的一个根本性的路向 ,即由实体主义走向非实体主义。唐氏对牟氏的批评 ,从根本立场上讲 ,就是非实体主义对实体主义的批评。而他对方氏的认可 ,是没有顾及方氏哲学本体论的实体主义性质 ,而仅仅看中了方氏哲学中“机体主义”性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宗教(主要指基督教,以下同)的关系错综复杂、众说纷云。一方面,科学与宗教有过激烈地冲突,在许多人眼里,宗教是科学的死敌;另一方面,不少伟大的科学家信仰宗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出现过许多璀灿的古老文明,但大多数都于沧桑巨变之中消声匿迹。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却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盛行不衰,并长期居于独尊地位,此种现象实为世所罕见。这固然与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儒学自身概念体系的特点所决定。本文试从概念制约性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头上面的是灿烂的星空,在我心中的是道德律令”。镌刻在康德墓碑上的这句话,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康德这位近代德国哲学家的个性。康德倾其毕生探索自然的奥秘与道德律令的“绝对性”,由此也形成了他哲学体系中两条泾渭分明的主线:科学与道德。从构成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思维的这对矛盾所留下的痕迹。明确地划分科学与道德,又含蓄地谋求二者的统一,这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与宗教神学的斗争是西方近代历史发展的深刻而持久的前提。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教会制度并摧毁了其赖以生存的封建基础。但在思想领域内从信仰、观念上实现与宗教神学的彻底分离是由近代科学和哲学完成的。科学的发展打破了宗教神学的神话;哲学的进步改变了世界观的认识论基础从而使宗教神学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科学、哲学对宗教的胜利是西方近代最严肃、最广泛的思想启蒙,同时也是理性与科学最深刻、最广泛的胜利。近代西方科学、哲学与宗教分离而获得彻底独立为19世纪到20世纪西方现代历史发展准备了必要的进步的前提,并同时构成了西方现代思想发展的背景和参照。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中华民族也是如此。中国的文化传统,集中凝结于儒学精神之中,因此对儒学精神的辩证吸收,便构成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重要关节点。由此会自然地产生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必须与中国传统的儒学精神合流,才能内化于我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一切行为的内在指导者。这是可能的吗?回答是肯定的。从表面上看,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哲学与宗教具有共同的起源和归宿,具有共同的对象:对于绝对者(上帝)的认识,以及无限与有限、有限与有限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在谢林哲学里,这一切只有在一个过程中,通过“历史”的概念被理解把握。哲学与宗教的同盟关系在于,前者不是通过自身,而是通过后者(不管是以神话还是天启的形式)才达到最终的完成,另一方面,后者通过前者而获得自己所有的本质规定性。这一思想贯穿着谢林从早期到后期的整个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由于其“朝向事情本身”的思想方法,能够更为柔和地对待中国古代思想哲理,并与之结缘而共生;其所朝向的“事情本身”具有原初给予性、居间构成性和直观明见性的基本特征,这也与中国哲学“体用不即不离”的哲理特征遥相呼应。借助现象学的思想方法及其洞见,可以更好地阐发出中国哲学的精义,与此同时,中国哲学特有的事质领域也将扩充现象学的思想领地,从而为一门有别于德法现象学的中国现象学的建构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8.
19.
"儒学的现代价值何以可能"是新世纪儒学研究中的核心命题,目前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归纳为"内在超越说"、"生命意识说"和"面向生活说"三种学说形态,它们分别从宗教性精神、类现代性批判精神和日常生活批判精神这三个方面阐发了传统儒学之于现代社会的功能性涵义,这既体现了现代人的价值评判与选择的自由,同时又反映出儒学自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化张力,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儒学救世论"、"多元理论模式"和"儒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等问题也呈现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境遇及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0.
萨顿指出:中国的孔子早已指出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仁”和“知”。现代自然科学把“知”的定义加宽了,但在加宽的过程中却把最基本的东西“仁”给丢掉了。因此现代众多西方学者都意识到现代自然科学须补“人性”这一课。本文拟从过程哲学的角度,来讨论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一、近代科学的“基督起源”众所周知,近代科学发现的是一个沉默的世界。正如普里戈金所指出地那样:“科学开创了与自然的一次成功对话。另一方面,这次对话的首要成果就是发现一个沉默的世界。这就是经典科学的佯谬。它揭露一个僵死的、被动的自然,其行为就像是一个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