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尝试从对比的角度分别解读了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和约翰·斯坦贝克的《菊花》,分析了两篇文本中菊花的象征意义,解读了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差异,指出东方人感性、托物言志和西方理性、人天对立的思维方式分别通过“菊花”呈现出来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2.
晏殊作为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其《珠玉词》以清新流丽的语词、天然华美的意象和含蓄雅致的情思见长,后世词人或取用《珠玉词》中的丽词佳句,或使用其艺术手法,模仿其起承转合以继承晏殊词的创作长处。后世词人对晏殊作品的接受形成主要可分为袭用与截取、改易与增缩、点化与仿写三个部分。而历代词人对《珠玉词》的创作接受,离不开《珠玉词》在词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力,离不开《珠玉词》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离不开晏殊令词与文人词创作审美的契合。  相似文献   

3.
唐诗的译介研究对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用巨大。唐诗中含有大量以“花”为后缀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以唐诗中文化负载词“x花”的英译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唐诗中提取以“x花”为实例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及其相应的译文进行比较与分析。通过实例对比考察同一“x花”的多种英语译文,讨论“x花”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从读者反应的角度探讨目标语中文化负载词的保留度和接受度。本文的研究认为,唐诗中文化负载词翻译时要合理使用异化和归化方法,兼顾文化保留度和译文可接受性。研究文化负载词“x花”的英译策略及过程是探索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治学方法,对古代作家内心隐秘的破译,这是闻一多先生的创举,类似的方法也有人叫做古代文学研究的福尔摩斯.今试将其引入李清照的研究之中.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费了很大的气力,才发现了这样一些蛛丝马迹:——《漱玉词》中有很多自然意象,如海棠、银杏、梅、桂、荷、菊等等,有几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里仅以菊为例.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比如《醉花阴》中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词人与其夫的由分居两地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惯习"和"资本"概念,通过分析惯习和资本在《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具体应用,尽可能地囊括文学作品对外译介中涉及的不同因素和主体,主要论述译者葛浩文的惯习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取中的体现,以及不同资本的表现形式,并通过亚马逊读者评论分析《生死疲劳》英译本的接受情况,以期丰富社会学视角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研究。  相似文献   

6.
杜甫诗歌中含蓄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形成一种杜诗特有的“意在言外”的语境和审美空间,从而避免了径露直白的直抒胸臆,同时加以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法,这就赋予其诗歌摇曳多姿、跌宕起伏、言浅意深的恒久魅力.而这种“言此意彼”的含蓄的表现手法很显然是受到了儒家经典《春秋左氏传》中“春秋五例”的表现手法的影响.“春秋五例”是对“春秋笔法”“比兴手法”所开创的文史系统的继承和发展.杜诗中含蓄的表现手法和对“春秋五例”的自觉运用形成了杜诗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康拉德对老舍《骆驼祥子》创作方法的影响,使小说具有了西方现代文学的象征意蕴,而暗示手法的融创性运用使小说具有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成语是淮南地方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瑰宝,富含哲理、意蕴深远。运用变译理论探讨《淮南子》成语的译介传播,提出成语译介中的“守正”与“创新”原则,强调《淮南子》成语的分类译介要以推广淮南地方文化、构建地方文化软实力为依托。同时,通过译介例证,思考运用灵活变译的译介手段来把握目标读者的理解差异,整合多元传播媒介,创新译介路径与模式,为《淮南子》成语的译介和跨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在海内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目前学术界对莫言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的创作风格、叙事手法等方面,对于其作品所表现出的色彩词运用的特点关注较少。本文从分析《红高粱家族》中红色词的作用入手,进而探讨了红色词的象征意义,并以作家的个人经历和创作心理为视角,阐释了红色词汇在《红高粱家族》中大量运用的原因。可以说,《红高粱家族》使红色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红色词则成就了与众不同的《红高粱家族》。  相似文献   

10.
目前被广泛传播的宋词日译版本有两种:一种是标注假名的日语文言翻译形式,另一种是现代日语的翻译形式.两种翻译形式在传递宋词文化的内涵是有差异的.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有如上所说的两个翻译译本,不同版本的译文传递给读者的文化因素的数量和深度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1.
庞德所译中国古诗的意象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兹拉·庞德是西方意象运动的发起人。意象派对诗歌的要求是:诗歌必须凝缩、简练、含蓄,不必过多追求形式和韵律,并注重用视觉意象引起联想,表达那一瞬间的真实感受。基于此,通过分析庞德的《华夏集》和其他译诗,解读庞德所译中国古诗的意象转换,发现他翻译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关键词的联想意义、运用含蓄手法和韵律以及意象叠加,并在翻译中进行大胆修剪。  相似文献   

12.
艾兹拉·庞德是西方意象运动的发起人。意象派对诗歌的要求是:诗歌必须凝缩、简练、含蓄,不必过多追求形式和韵律,并注重用视觉意象引起联想,表达那一瞬间的真实感受。基于此,通过分析庞德的《华夏集》和其他译诗,解读庞德所译中国古诗的意象转换,发现他翻译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关键词的联想意义、运用含蓄手法和韵律以及意象叠加,并在翻译中进行大胆修剪。  相似文献   

13.
“含蓄”,历来是我国文艺理论家特别是诗论家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艺术概念,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我国古代文艺作品,无论诗词曲赋还是书画都十分讲究“含蓄”.但是,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论中,各家论述“含蓄”这一艺术概念时,其内涵及外延都不尽一致,以至当代文艺界对“含蓄”的理解和运用也不尽相同,甚至因严重分歧而引起争论.因此,搞清楚这一概念的含义对于当代艺术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 “含蓄”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韩愈《题炭谷祠堂》诗:“森沈固含蓄,本以储阴奸.”原意是包容、隐藏的意思.将“含蓄”一词直接运用于艺术论中则始于唐代司空图的《诗  相似文献   

14.
本索引收录范围为1923—1991年国内中文报刊、文集及部分国外、港台报刊。其内容包括: 一、生平思想 二、作品研究 (一)诗 (二)词 1、声声慢 2、如梦令 3、永遇乐 4、浣溪沙 5、渔家傲6、醉花阴 7、武陵春 8、点绛唇 9、凤凰台上忆吹箫 10、其它词 (三)词论 (四)散文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与《孟子》等国学经典的译介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这些国学经典在日本的译介状态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引入历史视角的同时,侧重于对这些国学经典的当代日本译介状态尤其是优秀译本进行考察,并指出无论基于文化传播的规律或是历史的事实,经典译介主体的最佳选择应是具有多变文化体验和修养的日本汉学家。  相似文献   

16.
清代号称词的中兴时期,而词学研究尤盛。作为常州派的重要理论家,周济的词学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介存斋论词杂著》、《宋四家词选序》、《词辨序》等。周济论词,主要继承张惠言关于词应“意内言外”,以“比兴手法表现其温柔含蓄、低徊要眇”之情,有“风骚”之义的主张,并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特别是他对于词必须有寄托并如何才能达到寄托的途径的论述,进一步完善了常州派的词学理论,给后来词家、词论家以很大影响。《宋四家词选序》云:“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稼轩词的艺术手法的多样性作赏析,指出,《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这首壮词是运用“闪现”的蒙太奇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相似文献   

18.
孙光宪是一位重要的花间派词人。《花间集》收入他的词二十三调六十一首加上《尊前集》、《全唐诗》所收,他的全部存词则多达二十七调八十四首,在整个唐代的词人中,仅次于冯延己的三十九调一百二十六首,居第二位。孙光宪的词题材和内容比较广泛,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也形成有  相似文献   

19.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儒家典籍的各语种翻译文本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汉学在海外日趋盛行。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根植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以及儒家典籍的英、俄译本中“泰山”文化形象的译介为研究切入点。选取儒家典籍《论语》的英、俄译本中的“泰山”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通过这一特定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状况总体探究泰山文化在海外的译介,对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区域“文化互通”深入探讨,兼顾“泰山”文化负载词以及泰山文化当今在世界上扩大传播的途径,并将其纳入儒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视阈。  相似文献   

20.
数百年来,李清照词深深地激动着她的读者,令人醉其芬馨,赏其神骏的,是女词人以真切的感情,运用清新自然的语言,细腻委婉的手法,创造出清幽深邃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曾这样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一篇作品能否有优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