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隆中对》,“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通过罗贯中小说形象思维,“一言而定其机势”。在农业社会,成为人们心态里的传统贤者,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其实《隆中对》之灼见,当时也并非只是诸葛亮的先知先觉。综观《三国志》,能够预测天下对峙和鼎立的,据文字记载,至少还有鲁肃、周瑜、孙权、甘宁和庞统、法正诸人,都有与《隆中对》异曲同调的高论。其中特别是鲁肃。诸葛亮《隆中对》是公元207年(汉建安十二年)  相似文献   

2.
三国东吴的鲁肃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的人物?历史上的鲁肃与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是不同的,其间差距很大。群众心目中的鲁肃形象是一个老好人,憨厚可笑,这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实际上,鲁肃在历史上可算得上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与战略眼光的杰出人物,他轻财尚义,英武果断,有组织能力,令行禁止;又善于发现人才,乐于推荐人才。在动荡的历史年代里,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3.
田丰的“乡土情结”与人生悲剧──兼评袁绍拒迎汉献帝及其南进战略的失误王永平东汉末年,政局动荡,群雄纷争,开中国历史之一大变局。其问,不仅各类英雄豪杰层出不穷,而且也出现了无以计数的智谋之士,其中如荷或、郭嘉、诸葛亮、鲁肃等,因所献之计分别为曹操、刘各...  相似文献   

4.
孙权统事以后,所经历的几次重大战役,如赤壁大战、袭取荆州、夷陵大战以及平定交广等,都获得了胜利。因此,孙权不仅保住了江东,并且还扩充了许多领土。孙权所以能够这样,主要原因之一,在他善于用人。综观孙权的用人约有以下优点: 一、善于识别、培养和重用优秀人才。 在战争年代里,能够却敌拓土的自然是富有韬略的将帅。孙吴表现突出的将帅,较之魏、蜀二国,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号称“孙吴四英将”(洪迈:《容斋随笔》)。其中以周瑜最享盛名,他在孙策时已受到赏识和重用。周瑜同孙策一样,富有进取精神。孙策死后,孙权年轻继业,权母吴氏令权以兄事瑜。瑜“入作心膂,出为爪牙”。周瑜曾两次向权推荐鲁肃,第一次“荐肃才宜佐时”,第二次是瑜临死给权上疏言:“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但权之重用肃,不单是靠瑜介绍,他本人见到肃,对之也有深刻的赏识。《鲁肃传》  相似文献   

5.
在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可谓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篇章之一.事件的背景是,刘备新败于曹操,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威胁东吴.东吴面临强敌,君臣上下主降主战争论不休.诸葛亮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争取孙刘两家联合抗曹.不意遭到主降的东吴谋士团体的挑衅与围攻,面对谋士们的轮番诘难,诸葛亮以超凡的胆气、渊博的学识、...  相似文献   

6.
关于孙吴屯田问题,迄今史学界尚欠研讨,陈先生别开蹊径,精理零散资料,缕叙了孙吴屯田的据点;屯田的机构与特点;屯田的全盛与衰落及其历史意义。为史学研究填补了空白。  相似文献   

7.
论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徐州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诸葛亮品德高尚,恪守诺言,扶弱抑强,忠于职守,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智慧、勤劳、勇敢的品格,赢得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成方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忠诚与曹操之奸诈,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人是一对一正一反互相衬映的历史人物。尽管历史的本来面目,诸葛亮并不如是之好,曹操也不如是之坏,但历史的大节却是曹操要谋纂汉室,诸葛亮要兴复汉朝,这一奸一忠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本文在结语中将两人作一些比较,应当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正> 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人们不仅把他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给予高度评价,而且注重他的思想、品德、意志、作风和智慧,把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具象化的典范,寄托了无限的崇敬。诸葛亮能够成为一位千古传颂,有口皆碑,中外知名的人物,这是一种少有的文化现象。研究这种现象形成和发展,是一项极为有益的工作。一诸葛亮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发展诸葛亮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乱世时代。随着东汉帝国的瓦解,名教、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才华横溢,谋略过人,一生多所建付。他在政冶、军事、科技、用人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我国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中间,诸葛亮称得上是个姣姣者。历代对诸葛亮都非常重视,评述不绝。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后,诸葛亮更是成了家喻户晓、受人尊崇的历史人物,对后人产生的影响也就更为广泛和深远。研究诸葛亮,应该分列专题进行。这里所要探讨的是诸葛亮的人才观和人才政策。下面就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人才的看法,讲究真才实学诸葛亮的这一人才观,在躬耕隆中的时候,就已初步形成了。《三国志·蜀志·诸  相似文献   

10.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一直是众多后来者称慕的对象,刘备自己也认为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水”。这种对他们之间关系的形容,得到后世大多数人的赞同。那么,笔者试问: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像表面上那么的融洽吗?透过历史疑云,揭示事实真相,笔者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  相似文献   

11.
郝浴与诸葛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浴是清代前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志向高远,以诸葛亮为人生楷模,不仅推崇、羡慕诸葛亮之才,赞美其人格精神,而且对他的丰功伟绩作了公允、客观的评价,并且对其壮志未酬的人生结局给予深切的同情与感叹。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夫人及其在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兼论诸葛亮的婚姻观戴惠英诸葛亮早已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关于他的夫人,却鲜为人知,历史的记载也只留下寥寥几笔。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裴注及《襄阳耆旧传》中,均有这样的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  相似文献   

13.
背景资料 庞统祠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马头关镇鹿头山,距成都市75公里.距德阳市15公里。鹿头山地处川西平原的东北边缘.从西北斜向东南。庞统号“凤雏”.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  相似文献   

14.
曹魏政权与山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孙吴营建独立政权的公元2世纪与3世纪之交,江南地区仍为少数民族的山越所割据。可以说,孙吴政权不与山越进行全面抗争,便不可能扩大和强化其统治势力。不仅如此,如陈寿所言:“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三国志》卷六十评曰条,以下凡引自《三国志》的资料,均仅标出卷数)山越的存在以及其与孙吴的对立关系,严重地制约了孙吴的对外政策。作为孙吴敌对势力的曹魏政权并没有忽视这股势力的存在,进入3世纪以后,曹操经常企图与山越接触。本文旨在具体地考证曹魏政权与山越的接触情况,论证这一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素被誉为聪明智慧的典型,但他在运筹帷幄与用人方面,都有一些较大的失误。魏延这样一个蜀汉功臣就因为被认为“脑后有反骨”而被歧视以致迫害致死。诸葛亮不能辞其咎。诸葛亮有意挑拨魏延与杨仪的矛盾,促其火并,破坏了蜀汉军队的团结,减弱了蜀汉抗击曹魏的力量,使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陷入空前危机。这不仅是魏延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悲剧。《三国演义》将魏作为反面角色描写,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6.
黄武四年(公元225),孙权排除阻力,以吴郡顾雍为丞相,这是孙吴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孙权此举,就其目的而言,意在推进孙吴政权江东地域化。之所以选中顾雍,则在于其家族之门望和其本人之德行。顾雍为政,注意协调与孙权之关系,谨言慎行,比较内敛,但在原则性问题上则决不妥协,显现出儒学士大夫刚烈的一面。在重视家族传承的历史环境中,作为汉末孙吴时期吴郡顾氏的代表,顾雍老成持重、谦谨的作风,对其家族门风的形成影响甚著。  相似文献   

17.
<正> 读《船山学报》1986年第1期和第2期先后发表胡刚、唐泽映的《王夫之论诸葛亮》、及夏剑钦的《也谈王夫之论诸葛亮》,觉得均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与诸葛亮的具体情况及王夫之所以论之者,稍有乖离,今特分别列出以与胡、夏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诸葛亮,不仅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三国时期的思想家.诸葛亮在越南、日本等国也被称为古代名人,据说,日本民间曾把“诸葛亮”这个名词作为“智慧”的同义词,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思想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国际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学术界对诸葛亮的研究重于政治、军事.本文就诸葛亮的哲学思想作以探讨.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一个关健人物,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潜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诸葛亮《文集》中.概括地说来,可以说是以“本末”为基点的唯物论,以相辅相成为主线的朴素辩证法,以“才须学也,非学无  相似文献   

19.
李玉 《东岳论丛》2012,(8):47-52
在中国古代水利技术、交通运输发展史上,埭的出现是水利建筑技术的一大进步.孙吴时期,埭开始出现并成规模地兴建,是埭建设史上的关键时期.埭是孙吴时期对前代如“激”、“渠首拦水坝”等水利技术的经验总结和创新运用;许多重要水利工程如破冈埭、方山埭、柏冈埭等都是在孙吴时期建成使用的;孙吴时期埭的功用不断扩大,蓄水济运、泄水防涝、农田灌溉、卫戍都城、军事防御、商品贮运,已超出水利交通范围,逐步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为数不多的研究“空城计”的文章都有共同的特征,即:都不同程度地谈到诸葛亮与司马懿双方的性格谨慎;都论及诸葛亮与司马懿双方的知己知彼。然而,为何诸葛亮能击退司马懿,司马懿却会中计呢?笔者拟就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历史上是否确有“空城计”这回事呢?晋人郭冲说有“空城计”这回事,据《诸葛亮传》注引郭冲说:“亮屯于阳平,谴魏廷诸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侯白宣帝说亮在城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