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建立了逻辑与形而上学统一起来的先验哲学。他的逻辑是独立于传统逻辑之外的哲学逻辑 ,他的形而上学是有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科学形而上学。他的这项开创性的工作为欧洲哲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影响深远的贡献。费希特改进了他的先验逻辑和科学形而上学 ,建立起了完整的先验哲学体系。黑格尔吸收了康德和费希特先验哲学中的辩证内容 ,批判了它的主观唯心论基础 ,建立了以客观唯心论为基础的、具有科学形态的思辨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打开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第一个缺口的是康德,但辩证法在康德哲学中只具有消极的意义.费希特从康德裹足不前的地方出发,建立起科学的体系,使这个自由的体系——知识学完全摆脱自在之物的束缚.费希特在创立知识学时有意识地去克服康德哲学那种非体系性的局限,他突出主体能动性在人的认识和实践中的核心地位,以正反合的模式对对立统一思想做了第一个有意识的表述,把以否定之否定为内容的综合方法贯穿于整个知识学,描述了人的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以费希特为转折点,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发生了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对于形而上学是否可能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对人类认识能力的阐明。柏拉图和笛卡儿认为人类拥有理性的直观,所以肯定形而上学的客观实在可以被人类所认识。康德不承认人类拥有理性的直观,所以否定形而上学的客观实在可以被人类所认识,人类的知识限定于现象界的范围。这样,在康德与柏拉图及笛卡儿之间就展开了一场关于理性的直观能否为人类所拥有,以及形而上学的客观实在是否可为人类所认识的对话。这场对话引出了如何界定哲学的性质的大问题:哲学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哲学是趋近于宗教呢?还是趋近于科学。如果哲学趋近于宗教,那么哲学必然要回答形而上学的问题;如果哲学趋近于科学,那么哲学必然要拒斥形而上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康德从历时和共时两方面理性批判了形而上学独断论.确立了批判哲学的历史地位,提出了独断论产生于无知,是人类童年的必然产物.康德的理性批判揭示了独断论的形而上学本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的产生做出了很大贡献.有益于今天人们树立科学认识论和科学发展现.  相似文献   

5.
<正> 康德对于有关实在的知识的说明和他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形成了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今天只有少数哲学观点不是以探讨康德观点的方式为特征的”。康德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如此之大,是因为在他的先验哲学中有合理的思想内核,这就是他对主体能动性问题的揭示。我们认为,研究康德的先验论,特别是分析他在主体能动性向题上的贡献和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理解主体能动性问题的科学途径,对于发展科学认识论当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究竟是可能的吗?”康德的整部《纯粹理性批判》都在解答这个问题。《批判》的根本任务是判定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并规定其源流、范围和界线。《批判》之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就在于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本质、价值和功能的深刻考察,开拓了未来形而上学发展的方向。本文试图再现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反思,以期从中引出一些有现实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康德哲学的形而上学奠基工作是通过纯粹理性批判进行的,更具体的说,是通过对主体性的能力——理性的批判进行的。但是康德仅仅考察了主体性及其能力,而没有对主体性的可能性进行考察,这就使得康德最终错失了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尽管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并没有完成形而上学的奠基工作,但为形而上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8.
康德哲学的影响,在于他那渗透于一切科学之中的批判精神。康德的批判不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否定意义上的批判,而是一种对理性的分析和审查。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具体体现在他的哲学追问之中。康德所奠定的那种理性批判精神,具有永恒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纯粹理性批判>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并不是要否定形而上学本身,相反,整个<纯粹理性批判>的工作倒是要为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科学扫清道路,它通过对理性本身的分析-批判来澄清形而上学的真正课题以及解决这一课题的正确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纯粹理性批判>的工作实际上也是为形而上学奠定基础的工作.对"先验综合知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是为一切科学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为形而上学这门特殊科学奠定基础.但是,"先验综合知识"并非只是我们的一种知识,它首先是我们不得不置身其中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一切现象事物被给予我们的方式,因而也是它们向我们存在的存在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先验综合知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首先不是一个知识论问题,而是事关一切现实事物如何存在的存在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①的导言中就表明了自己的哲学理想,这一理想最终是以追问"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康德认为所有哲学问题的解决终究要以形而上学问题的解决为基础和开端,所谓"纯粹理性批判"其实是"批判纯粹理性",通过澄清前提和划清界限来进一步牢固形而上学的根基——理性,从而使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成为可能。"想像力"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土壤依然还是先验哲学,作为先验结构要素的想像力是知性的一种机能,它连接着知性和感性。而一系列无可避免的追问是:想像力自身是什么?除了作为一种知性和感性之间的逻辑连接符号,它本身有没有内容呢?如果这种内容是和感性相关联的,那么这种关联的意义何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