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他自28岁中进士起进入仕途,既担任过县、州、府的地方长官,又掌管过财政和物资转运的工作,还做过谏官和枢密副使。包拯一生清正廉明,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有敏锐的洞察力,其在政治、经济、法制方面的改良主张与实践,史学界早有评述。今年正值包拯诞生1000周年,本文拟从军事思想的角度,着重探讨包拯在治军与边防方面的突出贡献,以期填补这一历史人物研究中的一个空白。一、北宋中期的边患与包拯的忧虑北宋王朝的外患主要是辽和西夏。北宋初期,宋太祖和宋太宗因集…  相似文献   

2.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吏治思想以传统的"民本主义"为理论基石.他在给皇帝的多次上书中,坚决主张依法从严从重惩治贪官污吏,希冀以"进用贤俊"的选官标准积极防范贪官出现.包拯的吏治思想及实践,不仅客观上符合当时民众的心愿,而且对当代的反腐倡廉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虽然早自西周起即设有御史官,具有某种监察的职能,但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政权的监察制度,却萌芽于秦汉,发展于隋唐,完备于明清。在历代封建政府中,执掌行政和财政的百官,不乏治国理财的重宦名臣,然而在台谏官员中以国事为重,敢于犯颜直谏,不畏强暴,切实弹劾奸佞者自古鲜有。而针对国家积弊和陋规,敢于提出真识灼见,倡议改革者更是凤毛麟角。北宋前期人包拯,确实是一位刚直不阿,流芳百世,亘古少有的台谏名臣。  相似文献   

4.
包拯的以法律提衡天下法治思想在法令的稳定性、断案独立性、执法公正性和反腐的严厉性都有体现,这种法治思想融合儒家和法家思想,将法治思想应用于其从政实践中。对今天来说,包拯的法治思想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精华部分依然是我们传统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目前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包拯法治思想值得我们去借鉴其精髓,融汇成现代的法治精华,并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傅玄生平及其生活时代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人。出身仕宦之门,其祖父燮,为东汉汉阳太守;父干,仕曹魏扶风太守。傅玄少时“博学善属文”,长入仕途。先后任县令、太守,“所居称职”(《晋书·傅玄传》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同此)。西晋建立后,进爵为子,屡迁至太仆、司隶校尉。晚年因忤犯权贵而免官,寻卒于家。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1328—1398)安徽凤阳人。1352年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经历十六年的戎马生涯,身经百战,削平群雄,推翻元王朝的统治,1368年四十一岁登上皇位,是明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位三十一年,勤政惠民,励精图治,出现了“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的洪武盛世。朱元  相似文献   

7.
龙树一生著述丰硕,其中《宝行王正论》是他为一位国王写的教诫。本文将尝试以此佛学著述为依据,阐释龙树治国、亲民、爱民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龙树的治国理念是以德治为核心,并带有佛学色彩,这无疑对现今治国理论和实践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包拯在从政过程中重视以法治国,维护法律的尊严,提出法存画一、赏德罚罪、防微杜渐、严惩赃吏等一系列针对时弊的法治思想。传世的包拯亲自处理的民刑案件并不多,但从中可见包拯司法实践中智慧、刚正、廉洁断案的特色。后来流传的包拯上百个断案故事,掺杂许多虚构、夸张或迷信的成分,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论包拯     
包拯是我国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九百年来,他一直为广大人民所传颂,而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亦为他屡修祠、墓,加以表扬和推崇。神宗时,西羌俞龙珂,因久慕包拯声名,归宋以后,“乞赐姓包,神宗遂如其请,名顺”;其后,河州辖药归宋,复赐姓名包约。可见,包拯在我国历史上影响之大。但对这位“名塞宇宙,‘小夫贱隶’,(?)能谈之”的历史人物,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呢?本文想根据一些有关资料,试作初步分析评价,以期还他本来面目。欠妥之处,深望同志们多加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11.
韩非认为,好利恶害、追名逐利是人的本性,因此统治者一方面应以美名为手段,引导臣民为国家效力卖命;另一方面还要以厚利为诱饵,实现富国强兵的大利,以此达到治国的目的。韩非的名利治国思想虽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对现代治国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陆蛰(公元七五四——八○五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人。是唐朝中期的著名政治家。十八岁进士及第,为华州郑县尉,在社会上享有盛名。公元七八○年德宗即位,被召为翰林学士。“数问以得失”,陆蛰议论纵横,析理深刻,又深谋远虑,善于筹划,“政不便于时者,多所条奏,德宗虽不能皆可而心颇重之。”①当时虽然有宰相,但事无大小,德宗都和他商量。所以有“内相”之称。贞元二年(公元七九二年)被任为宰相,他直言敢谏,无所隐讳,结果触怒了唐德宗,加上腐朽势力裴延令等的谮毁,贞元十一年春,被贬为忠州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封建皇帝。他统治唐朝期间的“贞观之治”,被作为由乱至治的典范而载入史册。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是人所熟知的。但迄今为止,他只被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来评述。对他的思想,却还缺乏开掘和研究。其实,唐太宗也堪称为一位思想家。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唐太宗不正是这样的一位思想代表吗?虽然他留下的著作不多,这与他生前不主张人家编他的文集有关。但从现有的著作及记载他言行的史书中,其思想已得到了应有的  相似文献   

14.
忽必烈汗治国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必烈汗的治国思想是元初兴盛和繁荣的理论纲领,其"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治国思想确立了蒙古贵族治国的基本国策。在国家的民族文化、儒学伦理、依法治国、经济兴国和国家信仰等方面的国家政策,充分体现了忽必烈汗的治国思想,也是认识和研究忽必烈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儒家重视人治,主张贤人治国。本文通过研究儒学伦理道德与其政治思想的关系,抓住仁学———仁政———贤人治国的逻辑线索,揭示儒家贤人治国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理论基础,探讨了儒家在识贤、选贤和用贤等问题上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东汉王符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进行探索,从其"以民为本"的思想以及"以学为基"的教化思想中,探寻其社会统治思想主张,以期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黄老治国思想是我国古代治国理论中的宝贵财富。其清静无为、以法而治、文武并行思想对西汉前期的统治政策产生过重大影响,对当代公共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去病在辛亥革命前后撰写了大量治国方略的文章,从政治体制、疆域设置、军事建设、国家经济、水利民生等多方面详尽阐述了治国大策,为孙中山治国方略和民国政府建立后的国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包拯与改革     
(一)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他生于宋真宗成平二年(999年),卒于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基本上和真、仁两代相始终。 北宋真、仁两代,从经济上看,是北宋的繁荣期,但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全国半数以上的耕地集中在地主手里,官僚集团剧烈膨胀,由宋初不足一万、真宗景德中的一万余员,到仁宗时的二万余员,军队也由宋初的二十几万,发展到仁宗时  相似文献   

20.
辽景宗耶律贤是我国北方历史上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他顺应时代潮流,审时度势,在继承皇位后,在皇后萧绰的辅佐下,革除旧制之弊端,推行新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治国思想,并付诸实践。主要表现在继承传统,射猎尚武;平定内乱,安抚诸部;安边修好,与宋议和;厉行法治,整顿吏治;重用人才,用人不疑;减免租赋,改革税制;纳谏求言,信赏必罚。他的治国思想及采取的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为圣宗之兴奠定了基础,对辽代社会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