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中,除了对科学派进行批判外,玄学派对在中国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质疑,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知识理性、价值理性、实践理性功能.为此,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真理性、价值真理性、实践真理性.具体体现为:初步阐述了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真理性;深刻论述了自由人生观或自由意志的不“自由”,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真理性;较为正确地分析了通过变革实行社会主义救国论的现实依据,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真理性.这些回应,既巩固了之前批判东方文化派所取得的成果,即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更重要地在于为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如何正确地推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玄学思想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科玄论战”中的一种观点。它肯定了以中国哲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解决人生观问题上的重要意义,认为仅靠科学无法解决人生观问题。限于当时形势,玄学思想受到科学派和唯物史观派代表人物的严厉批判。但是,随着工业东亚的崛起和西方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取向问题,玄学思想也随着人们对于文化传统的日益回归而逐渐彰显其独到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军 《东岳论丛》2007,28(3):110-114
20世纪以来中国的保守主义派别,主要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孔教派;邓实、黄节、刘师培、章炳麟等人组成的国粹派;本位文化派与国民党新保守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学派。在现代哲学思潮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国民党新保守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学派,特别是现代新儒家学派。它的产生标志着在早期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思潮之后,对中国文化今后走向的一次较为冷静思考的结果,代表着保守主义思潮的最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江琼 《东南学术》2003,(4):157-162
本文从"科玄论战"说起,分析了科学主义与科学派、唯物史观派的关系,认为不能把科学派等同于科学主义,也不能笼统地说唯物史观派支持了科学主义.在科学发展趋向整体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互相渗透的今天,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新儒家在本体意义和价值优先性原则下,以新的本体论化解这个矛盾,并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即以本体论的价值层级和结构来肯定"科学"的地位。尽管重建的本体论并没有超越传统本体论的基本形态,但显示了哲学家寻求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文化独特价值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蒋国保 《学术界》2003,(6):91-103
本文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予现代新儒学 (现代新儒家 )批判以公允的评述。本评述涉及自由主义立场、马克思主义立场以及非自由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现代新儒家批判。自由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对现代新儒家的批判 ,可以视为自由主义西化派、马克思主义派在当代继续与文化保守主义派抗衡。而诸多非自由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现代新儒家批判 ,可以从视角上区分为情感上同情不同情、学理上认同不认同四类。就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无法舍弃现代新儒学来谈这个意义上讲 ,如此客观地分析不同价值审视下的现代新儒学批判 ,将成为当前中国哲学现代化研究中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7.
"科学"(赛先生)是五四运动重要的旗帜之一,由于特殊的社会与时代背景,当时的"科学"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与功用,具体化为"科学万能"的信念,使得"科学"走向了"科学主义",成为五四时期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实践和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借此标准,五四新文学家们完成了从传统的旧文艺观向新文艺观的转换,并在"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显现弊端时以"自然主义"进行丰富与补充;同时,"进化论"观念深深影响了五四新文学家的文学选择;"科学主义"还进一步影响了五四文学的题材选择、思维逻辑、语言特色等,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五四文学的审美属性。"科玄论战"进一步确立了"科学主义"在知识界的优先地位,同时也暴露出其弊端。"科学主义"对于五四文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正面价值与负面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当科学再一次与文学交融之时,非常值得认真研究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论“科玄之争”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转换的影响王云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和对立是20世纪世界性的哲学课题。发生于五四时期的“科玄之争”即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实质上也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和冲突,是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场争论是...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科学是什么关系” ,等等 ,这些哲学的元问题 ,是哲学观所要回答的本质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保守主义哲学观的对立出发 ,分析了现代新儒家哲学观在哲学与科学 ,以及人生观问题上 ,偏执于哲学形上学的追求 ,主张哲学仅是一种主观生活信念和理想体系 ,否定哲学对客观自然事物的科学认知功能等种种片面性。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与科学等问题上的辩证认识。在肯定现代新儒家等开掘哲学思维方面的意义的同时 ,也检视了客观主义、科学主义 ,对于现代社会、人化自然等丰富多样性和人文情怀关注及哲学阐释的欠缺。  相似文献   

10.
翁有为 《文史哲》2005,(3):115-122
傅斯年与钱穆,都堪称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有着自己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学术思想的史学大师。傅斯年是科学派的领军人物,治学主实证求真;钱穆实际上则是新儒家学派的中坚,治学主经世。实证求真学派、新儒家经世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三足鼎立的三大史学流派。因之,从傅、钱二者的交往和关系看二者的学术思想及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的学术史是颇有代表意味的,给予吾人的启示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西方现代哲学经历了这样一个解释循环科学主义20世纪初追求科学的惟一性开始,却在20世纪末走向了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探索,科学主义从推崇科学转向对科学的价值重估;而人本主义从海德格尔开始,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则从技术的社会批判逐步转向对技术合理性的印证,从而在哲学层面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后现代组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通过不同的路径,在哲学的层面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交汇.  相似文献   

12.
方东美以康德哲学作为桥梁,从"一度同分"与"两度异分"的区分入手,将黑格尔哲学作为解剖的"标本",试图了结"科玄论战"。但方东美既没有将康德哲学的桥梁作用贯彻到底,也忽略了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神学实质,特别是他借助黑格尔辩证法去打通"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并通过"生命哲学"的建构实现宗教、哲学与科学的统一时,实际上已经消解了"科玄论战"的核心问题。要言之,必须在"科学"与"宗教"之间为"玄学"厘定边界,清理地基,否则"科玄论战"的反思得不到根本的推进。  相似文献   

13.
科玄论战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学术事件 ,时为中国科学界巨擘的丁文江 ,在这场激烈的学术论战中 ,高擎科学的大旗 ,与玄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极大提高了科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力 ,在传播科学精神方面扮演了启蒙者的角色 ,对中国现代科技文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时代所限 ,丁文江对科学抱有一种过分的乐观 ,因而未能充分认识到科学精神自身所面临的逻辑悖论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儒学与工具理性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对于工具理性的培育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全盘西化派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而现代新儒家给出的答案却是肯定的。认同工具理性而拒斥科学主义,可以说是现代新儒家的共识。梁漱溟以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指陈传统儒学缺失工具理性的弊端。冯友兰认为中国文化缺失工具理性的问题,并非不可以解决。熊十力重申内圣外王并重模式,希望化解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紧张。牟宗三把工具理性的意涵突出出来,主张由内圣开出新外王,即开出科学和民主来。在如何处理儒学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现代新儒家的看法比全盘西化派深刻得多。儒家文化有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优良传统,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积累知识的必要的文化土壤;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当代的科技创新也不矛盾。儒学重视价值理性并非排斥工具理性,反倒可以抑制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学革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 19和 2 0世纪之交的科学革命对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五点启示 :实在弱化 ,主体凸现 ;理性主导 ,经验趋淡 ;理论暂定 ,真理相对 ;科学价值 ,难以分开 ;科学自律 ,平权对外。论文最后强调 ,科学人必须警惕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人文人必须戒除井蛙主义和夜郎主义。只有如此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才有可能走向新的综合———科学的人文主义 (新人文主义 )和人文的科学主义 (新科学主义 )。  相似文献   

16.
李翔海 《文史哲》2006,(2):67-74
现代新儒家哲学既肯定科学理性的重要性同时又将之收摄于道德人文精神之中的取向,代表了对如何不使科学理性被逾越本分地绝对化的问题作出的中国式的回答。随着西方后现代转向的出现,西方哲学对于人之生命意义的安顿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中国现代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相比,立足于民族本位的现代新儒家哲学更有利于将中国哲学以“哲学”的面貌示人。作为面对相对主义所可能有的两种基本选择之一,现代新儒家哲学的终极关怀价值系统具有借鉴意义,但同时亦存在着以历史的总体性消融人的自主性等内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曾长期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和以现代新儒家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鼎足而三的局面。就文化观念的层面而言,西化派与新儒家之间的对立似乎表现的更为鲜明。半个多世纪以来,由大陆而港台而海外,两大文化派别之间的相互批评和论争可以说从未停止过。这种论争的焦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对于文化与民族关系的不同认识。新儒家的有关思想凸显了文化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哲学是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发展浪潮,20世纪人类对理性的反思与检讨,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三方面构成了文化哲学兴起的主要背景参照。而文化哲学在其发展演化中,肇端于新康德主义、经狄尔泰、胡塞尔和卡西尔的推波助澜,进而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其中主要有结构主义的文化哲学、现象学的文化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和科学主义的文化哲学等。  相似文献   

19.
一、“科学的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从1923年2月到年底,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大论战(简称科玄论战)。论战在所谓“玄学派”与“科学派”之间展开.玄学派的主要论点是:人生观不是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的,故科学无论如何发达,绝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科学派则针锋相对地认为:科学方法是绝对不受限制的,人生领域及人生观最终必然由自然规律和必然法则所决定和支配,也即必然由科学规律所  相似文献   

20.
刘岳兵 《学术研究》2003,(4):97-101
中国现代哲学思想上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各种文化保守主义和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三足鼎立的情形 ,同样表现在文艺思想领域。艺术上的科学主义、玄学鬼以及自由主义 ,都可以视为自由主义西化派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想上的表现。从哲学方面对这些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加以关照 ,可以揭示中国现代文艺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