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描述了青年反对封建教会禁欲主义、勇敢追求恋爱、婚姻幸福的故事,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之一.我国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塑造了反对封建礼教,争取个人幸福的典型人物.它们都表达了作家对人间爱情、婚姻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以及对人性美的推崇和歌颂.这两部经典喜剧在戏剧结构、人物刻画、创作手法方面各领千秋,共同演绎着爱情礼赞.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比较美学的方法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的梦幻美作了比较研究。一、情感、性心理的压抑是“两梦”的罗辑起点。情感、性心理的压抑,性格在其自身的命运规定中所遭受的感性世界的压抑感和苦闷感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排遣,它们就转换到一个替代现实的世界——梦幻。艺术家也被压抑的情感所迫使,转向梦幻境界去表现他的心绪、欲望。被压抑的心理成为他艺术的动力和张力。二、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礼教的抗争是“两梦”的审美追求。汤显祖以写梦的方式描写杜丽娘、柳梦梅生死相恋的爱情过程,展现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礼教的抗争,歌颂追求自由幸福的叛逆精神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意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也是以情爱为表现内容,以梦幻的艺术方式描绘青年男女对传统礼教的反抗和他们个体意识觉醒,肯定了他们情感世界的合理性。三、悲喜剧的和谐统一是“两梦”的完善结局。两部作品的开头部分似乎都给人压抑、紧张感,这种开端的故作悲剧的技巧,其意正是为了衬映喜剧的结局,使剧作构成悲喜剧的和谐统一,使喜剧占有主要地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给欣赏者以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和《百年孤独》分别描写的是两块相距遥远的国土上发生的不同故事,两位作家都把自己进步的思想倾向融于两部作品里。它们犹如两面镜子反射出动荡的社会、政治风云、更替时代与历史的变迁。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了两部名著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和<百年孤独>分别描写的是两块相距遥远的国土上发生的不同故事,两位作家都把自己进步的思想倾向融于两部作品里.它们犹如两面镜子反射出动荡的社会、政治风云、更替时代与历史的变迁.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了两部名著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对《天龙八部》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忠义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的艺术形态,是两部小说的共同之处。但在现代文明的熏染下,金庸对书中女性形象的理解,与《水浒传》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6.
《枕中记》是中国唐传奇中的著名作品,《九云梦》是朝鲜李朝时代(相当于中国清朝康熙年间)享有盛名的长篇小说.这两部小说虽然产生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但都是以写梦境为主.根据对这两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设置,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枕中记》对《九云梦》的影响,从而反映出中韩两国文学上相互交流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7.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史上的一株奇葩,常演不衰。它在结构设置、戏剧冲突、人物心理刻画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是王实甫成功的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8.
英语语言对英语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英语语言具有抽象性和折射性,它不仅是情感、思想的体现,也是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最基本的工具。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在《仲夏夜之梦》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独特的英语语言表达方式,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得剧情更加深入人心。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和他的思想,笔者从双关语、反讽、辱骂语、对比等角度对《仲夏夜之梦》的英语语言风格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帮助读者从英语语言角度更好地领悟整部剧的中心思想,感受伟大戏剧家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与《西厢记》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珍品,它们又同是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共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许多我们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本文试图就两部巨著的爱情描写做一个比较,从而论证我们民族文学的继承关系。首先,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红》与《西》在爱情描写上的许多相似之处。如在男女主人公爱情关系的确立上,崔张与宝黛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式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都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西厢记》中的张生和《红楼梦》中的宝玉性格中都有痴和疯的特点,许多描写极其神似;而女主人公莺莺和林黛玉又都经历了假与真的内心冲突,在对待爱情方面也表现了相同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接着,本文进一步分析,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红楼梦》中围绕宝黛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和《西厢记》中围绕崔张的描写也还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说,《红》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描写框架与《西》是极为相似的,这是它们共同的地方。但是,《红》又不是完全照搬《西》的模式,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比《西》在思想上艺术上又高出许多。说明,《红》的作者在写作时的确是借鉴了《西》,但又比《西》有所创作和发展,见出我们的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哈姆雷特》与《苍蝇》的问世,在时间上相隔三百多年,但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却表现出多方面的惊人相似:第一,二者的生存境遇,自我选择,复仇模式相似;第二,二者都兼有思想家、救世主、孤独者的思想特征;第三,二者的使命一致,结局相同。  相似文献   

11.
从姓氏来源看中英文化心理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英姓氏的来源及其主要类型可知中英文化心理共同点是有强烈的宗族观念;不同之处是中国人重祖先、重皇权,英国人重个性、尚自然。  相似文献   

12.
谚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语言艺术的精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且对文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一般来说,语言能够更好的反映一个地区的民族特征,这其中既包含该地区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也包括地区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这点在英汉谚语也有体现。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所以英汉谚语又存在着差异。本文首先分析英汉谚语的起源,其都来自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和宗教文献;然后主要从生活实践经验、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宗教思想的四方面,对英汉谚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英汉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渗透与融合。最后指出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英汉谚语在互相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从艺术本质上讲,中印两国“味”论从总体上看都属于艺术鉴赏论,都强调了艺术美感的重要性,强调了艺术要经得起玩味、寻味、品味,强调艺术要带给人美感享受。但中国“味”论更突出地强调了艺术的“味外之味”,即艺术美感的多层次性和广泛持久性。而印度“味”论则更强调艺术美感的普遍可传达性、可体味性。从艺术表达的内容和风格上看,两国“味”论都极其重视艺术情感的传达和表现。中国文学一向就有重情的传统,中国诗论也很注重情感传达的论述,而印度“味”论则更是以情为核心,对艺术表达之情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但总的来说,印度“味”论更提倡“艳情味”,而中国“味”论则更强调“平淡味”、“冲淡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定语位置的相同点与相异点,继而提出了英语中定语处于不同位置时汉语译文的选择,从而在翻译时对原文进行调整,以使译文符合语言习惯,通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小说和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人与异类婚恋,特别是凡间男子与异类女子婚恋的故事情节。所谓异类,乃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在现实视野中指动物、植物等,在神话视野中则指神仙鬼怪等观念性对象。论文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把人与异类婚恋分为人仙恋和人妖恋两种,并探讨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空间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小说的结构偏重于时间的相续性 ,现代小说的结构则侧重于空间的广延性。《红楼梦》是古典小说 ,但在空间结构上却表现出现代小说的风范。宁荣两府处处声色货利人欲横流 ,可称之为“欲场”。大观园却不乏清纯本真相悦相爱 ,乃是一个“情场”,但是它处于“欲场”的包围和侵袭之中。不愿堕入“欲场”之中 ,惟一的选择就是逃往虚无 ,这是《红楼梦》叙事的宏观形态。大观园内部的空间差异 ,则呈现出人格象征的微观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17.
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自振 《南都学坛》2002,22(5):34-39
王熙凤在《红楼梦》复杂的情节发展线索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在《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宝、黛、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众女儿的悲剧,贾府衰亡的悲剧中,王熙凤都是一个起着关联作用的核心人物。研究王熙凤在《红楼梦》艺术结构中的作用,不仅能使我们看到《红楼梦》结构的复杂性和曹雪芹的艺术创新,而且能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这部伟大作品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8.
汉英颜色词语象征意义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汉英两种语言中颜色词语在传统文化、职业、经济、政治象征意义的异同。两个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宗教信仰是汉语和英语的颜色词语产生不同象征意义的原因。由于人类文化相互渗透、趋同的影响,了解汉英语言中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异同,有助于更深地了解汉英两种文化,掌握汉英两种语言的本质,提高汉英两种语言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