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实践初中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本文从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例题、练习的设计以及学生的数学活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与诸位交流磋商.  相似文献   

2.
张文军 《新天地》2011,(11):184-184
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活动方式。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互动体验,感受数学思想与方法,认识数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和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听到的会忘记。看到的会记住.而亲身经历体验的不仅能理解.而且会留下深刻印象”.这说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才能真正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创造.在创造中得到发展.下面谈谈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4.
学生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纳过程,而是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内在建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决定了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需优化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和感悟,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齐迪 《新天地》2011,(11):277-279
学生对数学的基本认识是:数学是由高度抽象的数学符号组成的严谨的知识体系,这种数学观往往不利于数学学习,因此,新课程力求使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数学:数学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培养人的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张续梅 《新天地》2011,(9):140-140
问题的提出: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本课题就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在数学学习中,也不可缺少要学生听、要学生说、要学生读、要学生写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同样重要.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学习习惯不但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更能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故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也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发现数学问题,运用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挖掘教材资源,运用经验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实践教学,运用数学建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小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小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有效的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法则等抽象知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走入了操作的误区,简单地把“动手操作”中的“动”理解为动一动、摆一摆、做一做,只停留在身体动作方面,根本不顾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一种综合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非智力品质的支撑.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关注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好奇心、探索欲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情感体验与智力发展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实践初中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本文从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例题、练习的设计以及学生的数学活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与诸位交流磋商.  相似文献   

12.
宋磊 《新天地》2011,(12):177-17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所以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亲密接触”呢,结合实际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掌握知识,不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然而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对教师在新授课的教学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探究欲;另一方面又需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并利用数学学会生活、认识世界作好基垫。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备课、上课和外出观摩学习,在如何通过适恰的问题导引,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上,有如下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儿童学习数学往往不能与生活相联系,即使一些数学技能掌握较好的儿童面对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困难,缺乏数感。让儿童建立数感,学会数学的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对数学教学和数学的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发现,长期培养儿童写数学日记是培养儿童数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如何把数学活动生活化、把幼儿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幼儿在操作性活动感受数学的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体现生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出发,力求将语文教学尽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创造逼真的社会芬围,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学习兴趣,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互助互教”是一项在集体动力理论、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分组结对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能力,还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学习,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创设悬念、巧妙设计、改进教法、体验成功等方法对增加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学习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A.A斯托利亚尔).语言是通过交流来学习的,数学学习必须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获取信息,学生增强理解;在交流中数学思想变得清晰,在交流中数学得以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最近,笔者听了本校一位青年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认识轻重》一课。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通过参与和经历“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数学活动,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了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最后,在练习活动环节有这么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