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学校剧社,复旦剧社从1925年创立到1949年的二十多年间,上演了数十种戏剧。该剧社处于诸种不同“场域”中,或受影响,或受益处,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剧传统:因“学校场域”而形成注重导演的表演传统,因“剧坛场域”而形成内外结合的操作传统,因“喜剧游戏场域”而形成侧重喜剧的风格传统,因“社会场域”而形成因时而变的内涵传统,而其本质是“自由传统”和“进步传统”。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教育思想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内容 ,使人得到了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有教无类” :本能无意识形成的前提 ;“为仁由己” :文化无意识形成的根据 ;“为政以德” :社会文化意识形成的力量 ;“忠恕之道” :内在自我意识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民族市场”的形成问题——与孔经纬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经纬先生在他先后发表的“中国民族市场形成问题”和“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是否形成了统一市场”两篇文章中,提出了“中国民族市场”的形成问题。他的主要论点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前不能形成“民族市场”;中国的“统一民族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形成的。我对他的这种看法是不同意的。我认为:中国自秦汉以后就已不存在象欧洲那样的“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问题;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已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国内市场;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所形成的市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而不是“民族市场”。现在提出我的很不成熟的意见,与孔先生商榷,并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4.
“宁波帮”的形成与向海外发展 “宁波帮”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宁波帮”开始向海外发展。“宁波帮”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内,经常形成某些课题的“研究热”。仅近年来,在哲学、经济学、美学、文艺学、史学等学科中,就曾先后形成过“《手稿》热”、“异化热”、“经济模式热”、“美学热”、“方法沧热”等。不久前,又出现了“文化热”、。所有制改革热”。“研究热”的形成和转移有着深刻的外部原因和内在机制。各种“研究热”对诸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  相似文献   

6.
“民工潮”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姜国祥近年来,由全国几千万农民跨地区流动形成的“民工潮”,此起彼伏,引起举国上下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探讨“民工潮”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利弊及其对策。一、“民工潮”形成的深层原因“民工潮”起始于80年代末,发展于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7.
赵斌 《船山学刊》2022,(5):42-51
船山学的发生与“顾黄王”并称密切相关。近代文人日记中涉及很多复杂的“顾黄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并称问题。“顾黄王”并称是很重要的近代思想史问题,而近代是一个思想动荡、文化转型的时代,“顾黄王”并称也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动。“顾黄”“顾王”“黄王”三种并称依次出现而又相互交织,直到“顾黄王”形成,“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合称才最终完成。顾、黄都处于江南,由于地缘关系,他们很快形成了“并称”。到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王夫之思想大放异彩,“顾王”并称成了主流,“清初三大思想家”的称谓也逐渐形成,船山学也自然被建构起来。可以说,船山学的发生是在“顾黄”并称与“顾王”并称之争议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鬼文化包括鬼俗、鬼魂观念、鬼魂巫术等子系统,鬼文化对《牡丹亭》情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冥婚风俗是人鬼恋故事原型形成的基础,鬼魂及地狱观念是“梦”、“魂游”、“冥判”等情节单元形成的基础,画像巫术、姓名巫术等通魂巫术对于“玩真”、“叫画”情节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船山未把人性看作后天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有的论者认为王船山把人性看成为人后天形成的,并认为其中贯彻着朴素辩证法的超乎前人的思想,这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王氏从来没有把人性的形成看成后天不断形成的过程,他所提出的“性日生日成”、“继善成性”“习与性成”等命题,原意主要不是从人性形成角度而言,而是从人性发展、充实和变化的角度而言的。其中一“成”字不当只释为“形成”,而应解作‘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语境下,“轴心时代”诸子起源是神秘且有趣的问题。就已形成的观点讲,“六经说”“救弊说”“王官说”“职业说”具有典型性。不过,牟宗三不赞成“王官说”“职业说”,认为它们仅为“缘”,而不属于“因”;真正的“因”是“周文疲弊”,即对“周文疲弊”的不同理解和“对付”方案。他以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为代表,具体分析了各家对“周文疲弊”的态度和“对付”方案,展现了诸子形成的主要脉络。此番论说实际上消解了“六经说”,支持了“救弊说”。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乃第五种典型观点,它可给我们思考“第二个轴心时代”一些启示:第一,“因”与“缘”之区分非常必要;第二,思想家个体对于一种思想形成非常关键;第三,一种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往往是一种过程展现。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真人”教育思想,在当今仍具深远影响。本文对陶行知“真人”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初步探讨,对陶“真人”思想形成过程进行了分阶段的划分,归纳总结陶行知“真人”思想的真正内核便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大庆油田“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以下简称“两抓”)传统谈点粗浅认识。 一、“两抓”传统是在“两论”指导下,经过会战实践形成的产物 “两抓”传统形成于会战初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当时背景下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后来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些问题,通过群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治理的“构成性”维度,以“道德约束”为表征的“伦理治理”在新时期下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意义。伦理治理的提出在于社会政治理念的重大变化:社会全体成员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以个人的自我治理、自我管理和自我服从来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伦理治理的内涵既不是制定伦理原则,也不是用伦理原则去治理社会,而是社会全体成员形成自觉遵守和敬畏伦理等基本规则的“道德意识”和“绝对意志”。国家和社会能够通过教育形成的“个体意识”、通过建设伦理共同体形成的“群体意识”、通过建构社会正义原则和培养正义感形成的“原则意识”来保障“绝对意志”的养成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形成的服事制和“五方之民”思想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治理思想与实践的源头。尽管“华”与“夷”在中国历史上所指的两大群体存在换位和涵盖范围变化的情况,但追求“大一统”“因俗而治”“华夷之辨”和“用夏变夷”却是历代王朝国家治理思想和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乃至中华文明的持续灿烂的深层次原因或许就深藏其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从字源学上说,“韵”同“均”、“钧”,为古代的乐器,训为“韵,和也”,即指和谐的乐音。这种和谐的乐音是在阴阳二气交互运动的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由“声”到“音”及至“乐”的形成过程所体现出来的“和谐”内在意味,使“韵”体现出一种审美的和谐极致之诗性文化气质特征。“韵”的形成机制及其所遵循的音声之道使它由原始的音乐领域拓展至书画、诗文乃至人物品藻等审美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最具包容性的美学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16.
儒家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反抗而又不断调适的艰难曲折的过程。该文侧重讨论儒家的调适。对儒家调适的阶段、动因、方式、方向和前景作了分析。该文以“现代化共识”的形成和“新儒家”的诞生为界,区分了儒家调适的早期和晚期,认为“新儒学”形成以前,儒家的调适以“中体西用”为主要的调适方式。“新儒学”形成以来,儒家的调适以“创造性转化”为主要的调适方式。  相似文献   

17.
“腹心部”与智囊团是辽代初期形成的一武一文两大集团。其中,“腹心部”形成稍早,是在耶律阿保机继承汗位之前的“亲兵群”的基础上、以契丹族将领为核心、通过结交盟友及收养“假子”等手段而形成的;智囊团的形成则相对晚些,其核心是阿保机从纳降的中原汉俘及扣留不遣的南朝来使中选拔重用的汉族儒士。“腹心部”与智囊团在阿保机称帝建国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至辽朝国家政权机构完善之后,集团中的骨干成员均被加官晋爵,纳入了辽朝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行列。所不同的是,作为集团的“躯壳”,智囊团已完全消失,不复存在;而“腹心部”却变成了“斡鲁朵”,存在二百余年,与辽朝政权相始终。  相似文献   

18.
《大学》所蕴含的“三纲、八目”思想内蕴穿越古今,对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三纲”有助于厘清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总体目标,“八目”有助于拓展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大庆油田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两论”是大庆持续成功的根基。在“两论”哺育下,大庆形成一支思想、技术、作风过硬的队伍,这是成功的主体;形成“三老四严”的光荣传统,这是成功的保证;形成“加强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建设,加强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基础工作,加强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训练”的“三基”工作,这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政治流行语言"泛化"现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语言“泛化”是语言变异现象中的一种。基层官员的模仿、反复使用是政治流行语言“泛化”的基础,无意识形成套话是政治流行语言“泛化”的根本,群众的儿戏是政治流行语言“泛化”的关键。政治语言“泛化”形成的前期有利于使某一政治事件引起公众的关注,形成以后则降低了该重要政治理论、政治事件的严肃性,损害了执政党的形象,暴露了新时期政治思想工作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