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了一个火力发电、煤炭消耗、SO2排放的双三角结构模型,运用2004~2006年30个省区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火力发电、煤炭消耗和S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三个强度指标的地区差异.结果发现:现阶段中国各省区之间,随着火力发电量的增大,燃煤消耗量与SO2排放量也随之增大,各省区在火力发电量、燃煤消耗量与SO2排放量之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发电排放强度弹性的下降速率大于发电耗煤强度.文章依据各省区发电耗煤强度、耗煤排放强度和发电排放强度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本研究为制定我国各省区电力工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俱乐部趋同的研究对象细化为中部的83个地市,并以改进的俱乐部趋同随机定义为基础,采用ADF与KPSS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1990~2008年间中部地市的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结果发现,中部总体上仅呈现出较弱的随机俱乐部趋同,而由各相邻省份的地市构成的6个区域组内也不存在较强的趋同,因此,各地市间的经济差距不平稳,并没有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趋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外生和内生两种区域类型划分方法,研究了2003—2010年中国321个地级市金融发展在地理空间效应视角下的俱乐部趋同特征。研究表明,纳入地理空间效应的趋同模型比传统模型更优,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外生法下中国金融发展的趋同存在俱乐部效应,东部趋同速度远大于中西部;内生法下的高值聚集区域存在更显著的俱乐部趋同,但位于西北的低值聚集区域却不存在趋同。所以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落后的地区应积极寻求金融发展趋同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业发展的能源消耗、SO2排放及行业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1990~2006年有关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结果发现,从1997年开始中国工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工业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总量呈指数增长.结果显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生产总产值占38.4~41.0%,消耗的能源占71.1~74.9%,排放的SO2占88.1~89.9%,是引起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急速上涨的元凶;中耗能-中污染工业生产总值占22.4~19.8%,能源消耗占18.4~15.4%,SO2排放量占6.6~7.4%;低能耗-低污染工业生产总产值占37.8~40.8%,能源消耗不到10.5%,SO2排放量低于5.0%,是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本项研究为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农业投入产出的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丽荣  徐翔 《统计与决策》2016,(16):121-124
文章利用全国30个省区1978-2013年的农业生产数据,借助于超越对数函数构建随机前沿模型,估算中国各省区农业生产各要素的产出弹性,发现有偏技术进步和化肥是现阶段各省区农业增长的主要来源;由于各省区存在着空间异质性,农业增长的依赖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不仅仅要依赖于先进技术的开发,还应加强熟练运用已有技术;农业发展应采取分区域、分省区、差异型梯度式政策.  相似文献   

6.
陈娟 《统计与决策》2012,(5):135-137
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根据徐现祥(2007)第二产业资本存量,回归估计弹性系数,进一步估算各省区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发现我国省区第二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存在趋同的演化模式,并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保持中国产业经济持续发展要加强第二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生产能力和技术进步率。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90~2004年安徽省各市人均GDP数据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趋同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在整个时间区域上,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整体上不存在σ趋同;存在阶段性的绝对β趋同;加入期初人口增长率、地区虚拟变量和工业化变量可以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说明存在条件β趋同,同时地区虚拟变量的加入也表明皖北、皖江及皖中南区域内部各自存在俱乐部趋同。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我国改革以来东西部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比较为例,得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空间差异是:1995年是改革之后东西部经济波动的一个转折点,在1978~1995年期间东部的波幅大于西部的波幅,而1990~2004年期间则刚好相反.造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空间差异的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体制改革、出口、产业结构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根据我国2000~2006年的面板数据,选取四种主要的污染物,对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三个不同经济区域的拟合曲线显著不同:东部地区三种污染物与人均GDP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现象.西部地区只有工业二氧化硫存在EKC现象,而中部地区不存在EKC现象.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6-2011年中国省级区域面板数据,应用时空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解释变量的时空系数估计值显著,波动性较为稳定,符号与预期一致,各驱动因素及其外溢效应在不同区域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梯度分布。若实现区域差异化碳减排,需要充分考虑空间异质性和外溢性。  相似文献   

11.
能源效率水平在我国空间分布的显著非均衡性引发了大量相关的研究,但是忽视了能源效率的空间依赖性对其区域分布的影响.同时也缺乏对城市地理单元的考察.文章运用中国1995~2006年210个主要地级市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测算了中国主要地级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然后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城市能源效率水平空间相关性对我国能源效率地区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十一五”各省区节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历史序列的分析,提出了区域经济-能源消耗的“学习曲线”,运用30个省区1990-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万元产值能耗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而逐步下降的能源学习曲线,并分析并计算了“十一五”期间不同省区万元产值的节能潜力和在全国总节能目标中的分担率。结果显示:(1)山西、甘肃以及贵州等省区的万元产值的节能潜力较大,而福建、浙江、广东、江苏、北京等省区较小;(2)结合各省区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耗,山东、山西、河北、辽宁等能耗大省和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经济强省节能贡献大分担率高,而海南等省区,由于经济规模小而节能贡献相对较小,从而给出我国“十一五”期间万元产值节能潜力和节能贡献分担率的地区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中国2000-2012年30个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数据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利用Moran’I空间自相关统计量检验了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自相关检验的基础上,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了各种影响因素对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口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这四项因素是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章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湖南省各地市2004~2007年的能源消耗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湖南省地市间能源消耗存在空间依赖性,能源消耗受到本地区和相邻地区能源消耗的共同影响,经济增长和人口对地市能源消耗的弹性系数显著为正。湖南省在制定能源战略和节能政策时,必须考虑地市间空间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村物价高于城市:意味着什么?据统计,1989~2000年之间,除了1989、1990和1995年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略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1985~2008年我国31个省区农业经济发展区域格局及其空间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非随机性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农业发展水平不均衡性逐渐加剧,呈现出空间集聚现象;农业从业人员投入、化肥投入等投入要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影响作用巨大,而土地、农机投入等的空间作用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78--2005年四川省各市州的人均GDP数据,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对四川区域经济增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时段上,四川区域经济增长经历了趋同一分异一趋同的过程;在1978--1990年期间,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趋同且趋同速度较快,但在1990--2005年期间,区域经济增长分异的趋势较强。趋同的趋势不甚明显;通过引入控制变量和地区虚拟变量分析,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四川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五大经济区有“俱乐部”趋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输入是开放经济系统中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重要因素,中间输入通过改变各部门能源完全消耗结构、最终输入通过改变最终产出结构影响能源消耗强度。文章根据波及效应的分解原理,弄清中间输入和最终输入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机制;利用输入品完全消耗系数和最终产品输入系数,确定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输入因素,从而构建开了放经济系统的能源消耗强度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西部地区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经典计量和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区际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分析该问题时具有较好效果,区际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各省经济增长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还发现,区际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与创新强度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因素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钟祖昌 《统计与决策》2012,(13):101-104
文章首先采用SBM效率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1991~2009年各个省份的区域创新效率,接着对地区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区域创新效率的趋同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创新效率空间集聚趋势较为显著;在样本期内,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存在绝对趋同特征,而且形成东、中、西三大俱乐部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