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食文化的革新与生态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岳云 《探求》2003,(4):69-71
生态文化建设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从饮食文化革新的角度谈生态文化的构建,认为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暴殓天物是饮食文化的糟粕之最,嗜食野生动物对生态会造成破坏并危及人类的健康。因此,要革新饮食文化,改变嗜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构建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2.
陈小丽 《社科纵横》2012,(7):125-127
在甘肃丰富多彩的地方饮食文化中,最受各族群众欢迎、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就是兰州牛肉面。对兰州牛肉面的研究需要超越技术和经营层面,站到文化层面的高度,通过深入探索兰州牛肉面饮食文化的挖掘、保护、弘扬问题,丰富和拓展兰州牛肉面文化,进而推动建设甘肃"文化大省"。  相似文献   

3.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体现在饮食中的日本文化的特征,它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但更多的是通过饮食揭示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对食物原初滋味和其季节性意味的纤细感受;二是对食物形与色的高度讲究;三是对食物器具和饮食环境的执著追求.这三个特征大抵体现出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也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感觉文化的发达.  相似文献   

4.
谚语俗语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简单通俗的话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它是文化的载体,人类许多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谚语中得到反映。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语言的精髓,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俄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从许多民族语言中吸取了精华,俄语谚语俗语也表现出它的丰富多姿。从俄语谚语俗语中可以了解到俄罗斯民族的饮食文化、动物意象、宗教思想观念,同时还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5.
程鹏 《阅江学刊》2023,(4):152-158+175
二十四节气融入当代生活的关键,是要契合民众的文化心理与生活需求,主动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在传统农业生产已经日渐远离人们生活的现代都市社会,部分生活民俗事象还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而其中的饮食民俗则是与人们联系最为密切的内容。上海的饮食类非遗中有许多与节气相关的项目,推动二者联动发展,对于节气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强化节气与饮食的联系,保护本位性文化,创新开发与节气相关的产品,挖掘特殊节气的饮食习俗,通过文旅开发或申遗,进一步推动节气饮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匹兹堡地区7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调查后发现,美国青少年出于兴趣和知识需求学习中国文化,他们普遍对中国文化持正面立场,表现出喜欢的态度.在美国青少年喜欢的文化内容中,相比于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他们对中国物质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文物古迹最感兴趣.因此孔子学院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优先传播中国的物质文化.在传播渠道上,汉语课和大众媒体是美国青少年接收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孔子学院不仅在运作和管理中需要借助大众媒体以扩大影响,同时还需要将大众媒体与汉语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饮食文化”又称“吃”文化,“世界之最”数咱中国发达,八大菜系5000多种,以此来夸耀中国文化之灿烂辉煌和渊源流长原本是无可非议的。然而,真理沿着同一个方向迈过半步就是谬误。人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同样地塑造着人。“饮食文化”的消极面便是如此。消极面最突出的表现是把“吃”作为人生目的,“千里去做官。为的吃和穿”。是最典型的说法。历代统治者信守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教条,认为  相似文献   

8.
王宇宏 《社科纵横》2013,(2):241-24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聪慧的中国祖先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创造出了瑰伟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深刻鲜明的体现出中华饮食文化所具有的"敬天保民,爱粮惜粮"、"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食亦有道,以‘礼’为贵","历史积淀,意蕴丰厚"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2200多年岭南文明史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域,孕育了独特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如何弘扬广州饮食文化深厚的内涵,开发具有岭南饮食风味特色及制作特点的广州饮食品牌,不断提升广州美食的文化品味,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菜名中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安妮 《探求》2006,(1):79-80
菜名往往能反映地域的文化特征,菜名中折射的饮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考察了国内各地的菜系与当地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探讨中国菜式命名上的匠心独运与构成特点以及在菜名中积淀的民俗生活,有助于人们了解各地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