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言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审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视艺术作为现代社会最有效、最迅速、最丰富多样也最大众化的一种传播媒介 ,最富有审美创造的再现能力和表现能力。语言艺术是影视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者审美的整合 ,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人物对话语言对影视审美意象的建构、本色语言对个性化影视形象和文化涵蕴的建构 ,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时空 ;语言艺术的审美意象与影视影像审美整合呈现出多维视角和审美冲击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作者“影视美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作者结合中外影视名片,对影视中的时间蒙太奇的构成特点及其多重审美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证。时间蒙太奇的最重要而突出的特点是:时间的特写和现在、过去与未来三时态。特写包括时间的延长与缩短;三时态则具有五种表现手法:画面叠印、声画对位与声画融合、往昔回忆及主体的两种形貌、主体保留现实原貌并拒绝与未来同步、主体永远保持现实形貌但却畅游于过去与未来之中  相似文献   

3.
禹建湘 《求是学刊》2016,(3):112-117
<正>我国的网络文学已然成为一种世界特有的文学奇观,这种奇观表现为网络作品的浩瀚与种类的繁杂。这种特有的网络文学奇观,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文学批评,诚如黄鸣奋指出的那样,我国以网络文学为批评对象的论著(印刷版)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论述了当今人们思想状况的经济根源及思想问题的多维性。认为 ,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 ,人们的思想问题都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中找到原因 ,离开了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讨论人们的思想问题意义不大。同时 ,论证了由于经济多元化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所导致的思想多维性。指出思想多维性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它在本质上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审美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它的最终意义在于它的人生价值。关于这一点,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和马克思的美学都具有鲜明的体现和明确的阐释。审美的人生价值是通过审美表现即以创造形式为中介的情感释放和升华,以及审美超越即人生的境界的转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论审美关系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学科。审美关系使主体与客体得到具体的规定,成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这是因为,一切人对现实的反映,都是以一定的人与现实的关系为中介的。当现实客体还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它只是外在于主体的独立自在之物,还不是人的对象。同样,主体也还是没有与现实客体发生关系的、没有得到具体规定的、抽象的主体。只有当客体的某一方面或某种属性被人所认识、需要和改造,亦即形成一定的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客体的一定方面和属性才成为人的对象;同时,主体的一定状态才成为特定的反映主体。审美作为特殊的人对现实的反映形…  相似文献   

7.
审美物化论     
张晶 《求是学刊》2004,31(3):89-94
"物化"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渊源有自又有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的范畴,对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和理论都有深刻的影响。"物化"与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有接近之处,却又有其不同的美学内涵;与中国美学中的"感物"、"感兴"等范畴有密切联系,但又并不等同。"物化"是指主体进入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高峰时,在感觉和意识中与客体完全融合为一、无法分辨物我关系的至高境界。在中华传统艺术领域中,"物化"是诗词书法艺术家审美体验中物我两忘、而将主体的灵性和对象的物性化而为一的极致之境。  相似文献   

8.
论《九歌》为民间祭祀歌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九歌》为民间祭祀歌舞文晖在《九歌》研究中,作者问题与作品的性质问题是联结在一起的。一个问题的解决,对另一问题的解决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这个自古争论的问题,其实在研究中往往呈现出整体上的循环论证。因此,本文拟在对待作者与作品的性质上有所分别,而...  相似文献   

9.
<正> 中华民族是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它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对人类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已成为世界各国美学工作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等多种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既是汉族自身融合的历史,也是汉族与其它民族融合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中,汉族的贡献最大,我在这里说的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主要指汉族的审美心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整个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形成的,它初步形成于夏商周时代,正式形成于秦汉之际。从夏商周时代起,中华民族以内向、深沉为主要特征的审美心理已初步形成,到秦汉之际正式形成,这种审美心理贯串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10.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3,30(6):91-97
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于中西文化的了解与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重在对于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神髓。  相似文献   

11.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汶成 《求是学刊》2002,29(3):88-93
语言具有“意指”和“效果”两大功能 ,任何一种语言的运用都首先是传达一定的意义 ,然后才谈得上产生一定的效果 ,包括审美效果。如此理解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就使得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都具有了共同的语言“内核” ,即传达某种思想信息的意指性。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以意指功能为前提并借助意指功能显示出来 ,由此决定了文学语言意指功能的特殊性。当我们把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与它的意指功能的特点联系起来考虑时 ,就会发现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主要包含自指性、曲指性、虚指性这三重内涵。  相似文献   

12.
诗学审美意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梳理了意象从卜筮—礼法—哲学—文学领域的历史生成和语义转换 ,界定了审美意象的词义层面 ,辨析了审美意象与物象、表象、形象的区别 ,从表现手法、感觉功能、物质属性三个逻辑起点 ,划分了诗学审美意象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惠怀杰 《唐都学刊》2000,16(4):98-100
文章从审美创造的角度,重点分析论述了作为审美创造主体的作者与客观对象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亲和、渗透与转变的审美心理和生成机制,强调了审美主体对于摄影艺术创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审美主体进行审美过程,靠的是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个建立在生理——心理基础之上的有机的复杂的结构系统,仅仅用“审美知觉”或“审美心理结构”的概念,都不能概括和说明这种能力。我认为,审美心理结构只是审美能力结构的内在层次,而审美知觉又只是审美心理结构中诸审美心理机能之一。做为一个结构系统,完整的审美能力包括相互依存的外在结构——审美感官结构,和内在结构——审美心理结构两部分。正确地描述审美能力结构的构成和运动,将使我们有可能对审美过程内在奥秘的主观猜想,更为贴近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5.
开放意义上的广延性,是鲁迅创作视角的首要特征,它的直接意义是意味着创作视角对再现生活形象的时空结构的把握特征,是作品宏观脉络联结点的特征。这集中体现为作品整体构思的特质。作品的整体构思,是作品宏观结构的核心,它跟作家的创作视角更为直接地联系在一起。因为,整体构思是对创作视角接纳生活信息的直接的宏观反馈,即对这些信息整体位置的排列组合,它是作品微观方面,即细节的具体描绘和安排的逻辑线索,细节是在整体构思的制约下安排的,它和创作视角特性的联系,较之宏观构思,显得陷蔽和复杂。我认为,体现鲁迅创作视角开放意义上的广延性的其作品的整体艺术构思,带有下列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学艺术创造不同于科学发现,它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创造活动。这种特殊的创造活动是通过艺术家特定的审美创造力结构实现的。创造力结构可分为三种形态,即创作性精神、创造性意识及创造性思维。而三者只有在与创造动力有机结合时才能完成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末扩招以来,高校贷款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尽管社会各界一直都在关注其最终的解决方案,但其主角——高校在承担这一风险历程中总显乏力。人们不禁将目光逐渐投向了贷款风险的真正主导者——政府,其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的角色的多维性及复杂性,深刻地映射出了当前我国高校改革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18.
<正> 作为当代社会涵盖面最大,且最受大众青睐的文化传播媒介,电影和电视(主要指电视剧)艺术正以一种十分活跃、喧闹的态势,努力在本体形态上丰富着美的创造经验。这种艺术创新活动,同人们欣赏影视作品时的强烈参与意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对美学的双重呼唤。另一方面,美学研究也须臾离不开文学艺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之变化;任何对今日影视艺术生产状况及其特殊审美规律的公然漠视,都将导致美学的困竭或衰落。本文试从当代影视不断扩大的社会文化功能,艺术倾向,以及它们对固有美学观念的冲击等角度,就中国影视艺术的若干美学问题进行一些粗疏探讨,以期引起影视界、美学界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9.
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三论影视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广智 《学习与探索》2002,1(1):125-130
叙事是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的共同特征 ,前者崇奉“虚构叙事” ,后者笃信“实录叙事” ,通过叙事各自都融合了自己的主体意识 ,进行了艺术的加工 ,实现了相同的宗旨。其最大区别在于传达媒体的不同 ,前者运用艺术的形式 ,以影像或声影手法来表现过去 ,再现历史 ;而后者依赖书写文字的方式 ,以具体确凿可靠的史实叙述往事 ,反映历史。影视史学的出现 ,促进了书写史学的重新定位 ,两者在竞争、并存与兼容中相得益彰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审美体验论的概念、内涵和内容及社会意义的分析,认为席勒既把审美体验视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行为,又视为审美主体的一种状态;既从哲学上论述了这种行为和状态的精神实质——人性的完满实现和自由发展,又从心理学上论述了这种状态和行为的心志和谐与表现方式。文章认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审美体验论的学术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