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走上创意这条“不归路” 绘画是Dalson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喜欢多创作及尝试不同的事物.让生活再多一点疯狂.也让他的生命多了一些不同色彩。对他来说.创作即是发泄情绪及生命延续的所有动力,面对生活方式、工作、思考模式……他都尽量运用创意,创作对他来说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在谈到美术创作,特别是绘画创作时,常常会听到“概念化”这个词儿,而许多从事这项活动的人又无不怕听到自己的作品得到这样一个评语,无形中“概念化”成了评论作品时的贬义词,如果说某一作品“概念化”是指它在思想内容上太平凡,一般化,作者对这个主题理解不深,他之所以要表现它是由于赶风头,容易受到评论家的重视;因此在形式上也就可能是图解式的,不真实,没有生活气息,更谈不上典型形象。这样的作品肯定是感人不深,甚至是根本不感动人的。说出它是“概念化”的作品,指出它的浮光掠影的表现,要求作者深刻地去认识这一主题,也即是通过深入生活加深自己对它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郁达夫的小说在1927 年开始转向以写实为主,但对女性心理的隔膜使其小说的创作异常艰难。为此,他在创作中时时“回归”到他前期恋情小说的模式中或把笔触伸向下层人物,但这种“旁逸斜出”也由于对女性激情的衰退和对下层人物的陌生难以为继。最后,郁达夫不得不放弃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4.
1919年,徐悲鸿游学巴黎,多次观看各大博物馆所藏的文艺复兴以来的名作,渐悟自身绘画之不足,乃数月不作画,认识到“观古人所作”观念的重要性。1920年,徐悲鸿与法国画家达仰交往,达仰“勿慕时尚”的观念传达给徐悲鸿。“勿慕时尚”至少包含“观古人所作”加上画家独立的判断与分析,有更强的开放包容性。“观古人所作”与“勿慕时尚”两种绘画观的融合与深化带来了徐悲鸿绘画观的嬗变,也是其绘画生涯的一个新起点,深刻影响着他日后的绘画创作,这在徐悲鸿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编辑出版的《徐悲鸿选画范》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狮子和老鼠     
狮子正在睡觉,一只老鼠从他身上跑过,吵醒了他。狮子非常恼怒,一把抓起老鼠,要杀死他,老鼠苦苦哀(āi)求道:“狮子大王,您饶恕(shù)我吧!将来,我一定报答您的恩情。”狮子听了哈哈大笑“:就你?一只小小的老鼠会报恩?笑话!”狮子轻蔑(miè)地把老鼠放了。有一天,狮子被猎人用大网捉住了,狮子痛苦地大叫起来。老鼠听出是狮子的声音,就用牙齿把网咬断,把狮子救了出来。狮子非常感激老鼠,说“:现在我才明白,即使是一只小老鼠也能帮助一头狮子。”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低估任何一个小人物的力量,小人物往往能办大事呢!狮子和老鼠…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问题     
《阅读与作文》2010,(5):13-14
一天,一只住在农场的小老鼠透过墙上的洞看到农场主和他的妻子打开了一个包裹。 小老鼠很好奇里面装的是什么好吃的食物。但是令它震惊的是,里面居然是一个老鼠夹。于是它跑到农场的院子里向每一个动物警告说:“屋里有一个老鼠夹!屋里有一个老鼠夹!”  相似文献   

7.
从山水国画创作技法的“设计性”、创作观念的“设计性”和创作意象的“设计性”三个层面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内在精髓,指出中国传统绘画历史发展主线的“设计性”典型性特质似乎从未更改过,“生成性”“创造性”则成为绘画创作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8.
西方著名哲学家霍布斯和卢梭二人提出的自然状态理论最为著名然而又彼此对立。笛福的生活和创作年代恰在霍布斯和卢梭之间。一方面,笛福深受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影响,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有着明显的霍布斯式的反乌托邦自然状态;另一方面,这部文学作品又无意之中流露出卢梭式的乌托邦自然状态观。这种矛盾性使他和他的《鲁滨逊漂流记》成为霍布斯和卢梭之间的一个桥梁,而卢梭则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有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7,(5):14-14
“三人成虎”出自史书《韩非子》,用来比喻谣言或讹传广为散播,就会使人相信。据记载,庞恭和太子一起到邯郸做人质,庞恭深知许多大臣嫉妒自己的才能,一心想要排挤他,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一个人说城里有虎您信吗?”魏王说:“不信。”“两个说呢?”魏王说:“不信。”庞恭接着问:“那么三人说有呢?”魏王说:“信。”城里本没有虎,但三个人都说有虎,听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这故事发生在古代,当时封建统治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往往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致残害忠良。然而,“三人成虎”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不也是屡见不鲜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石鱼 《新少年》2011,(7):40-41
《柳林风声》是一个讲出来的故事。一位爸爸带儿子出门散步,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风景,一边把眼前遇到的东西讲到故事中去。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于是故事中的动物不像动物,人也不像人了。把动物和人混为一谈的做法,肯定不是这位爸爸的独家发明,但要论到经典,恐怕你就难找到第二家了。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对自己的诗词总是反复斟酌,力臻尽善尽美。就是对一面世就被誉为“精品”、“杰作”甚至于“千古绝唱”的《沁园春·雪》,诗人在十多年后正式发表时还是作了认真修改,结集时再作修订。他这种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可敬可叹。  相似文献   

12.
庄子“吾丧我”思想是《齐物论》全篇的精神内核,对于当前的绘画创作与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性。首先,分析历来学者对于“吾丧我”的各种解说,力图准确把握其含义。其次,回望西方绘画创作历程,分析西方绘画创作与“我”之间的各种关联性。再次,比较庄子“吾丧我”思想与海德格尔的“无蔽真理”观的相通性。最后,运用“吾丧我”思想解读法国绘画大师保罗·塞尚的绘画创作历程。  相似文献   

13.
姚华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理论家,他把绘画界定为一种形而上的艺术,强调绘画应肇始自然,作画要心意结合、“意到笔随”。针对绘画创作的程式问题,他认为应该敢于寻求一种理想的“自适”状态;在绘画的立意和评鉴上,他提出了“骛关则离真,求真则失美”与“以不关为关”的审美理想论。  相似文献   

14.
“枯木”题材“诗意画”是北宋诗画交融之文人墨戏的重要类型,源于盛唐以来山水画中的寒林古木和松石小景,而新变于文同。他的“枯木”绘画一变唐法,描绘古木全景,以竹石点缀其间,奇古简重,意兴盎然,与其诗歌创作同一机杼,是其学养品德,志趣性情的诗意表现。文同的“枯木”绘画,下开苏轼枯木怪石,为诗画交融诗学思想和艺术实践拓开了新的意境空间,丰富并推动了北宋“诗意画”创作的发展,对元明以后枯木题绘画的创作影响也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5.
笑隐大訢以华严“法界事事无碍”观,去充分肯定“世俗技艺,无非佛事”,反映出以艺术为佛事的审美价值取向。他很重视画意中要具有能启迪和牵动读者的力量,特别肯定那种具有如董狐之笔的褒贬作用的作品。他强调绘画在佛教教育中的作用,并指出了绘画创作的特殊性。绘画能否描绘公案、表现禅机、呈现悟境?大訢明确指出它们是不能“以笔墨形容”的。大訢倡导书法创作活动应遵“佛制”,不能“溺于文艺”。他以人品论书法,指出能从禅门大师书法的“片纸之中”,窥见其人生境界与人格魁力。他主张书家应自辟门径,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家独特的面目,自成一家法。  相似文献   

16.
论郑板桥的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板桥“适天”“全性”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在审美趣味方面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他欣赏自然美,也不排斥时态美,却不主张人为地制造畸态美。在诗文创作方面,他推崇“沉着痛快”的艺术风格,却又兼容司空图的韵味说;在书画方面,他主张脱尽时习;提倡清新自然、简约平淡的作品。他在评论别人作品时常以“乱”为赞词,自己在创作中也常常追求“乱”,从审美的意义上说,这种“乱”,实际就是“活”。郑板桥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市民力量和市民意识又一次抬头的重要时期,他和同时期的曹雪芹、戴震们一起,不同程度地要求个性解放,表现了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7.
有个人养了几只老鼠,这几只老鼠是老鼠中的精品,犹如精灵一般。这个人每天喂给老鼠美味的食物,并且精心地给它们擦洗身子。老鼠一病,他就异常担心,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关心,老鼠跟他也非常亲密。  相似文献   

18.
据国家权威机构资料显著.由于大量使用国家禁用的“氟乙酰胺”、“气体老鼠药”等急性剧毒物进行灭鼠,不仅灭鼠效果越来越差,而且老鼠的天敌动物猫、狗、蛇等被大批毒死,数量锐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老鼠大量繁殖,密度剧增,形成了老鼠越来越多的不良局面。  相似文献   

19.
陈丹青的散文特质与其绘画实践关联紧密。陈丹青的绘画经验使其产生了一系列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而这些独特的“看法”也影响到他散文的“文法”。具体言之,绘画技术带来的视觉思维,使其散文精于色彩、光线、空间的描摹,侧重对肖像、衣着、建筑等可视层的关注;“抛开本质看现象”的观看与思维方式,则使其散文多作客观描写,由此展现出戏剧般的场景感;他在绘画中习得的从“退步”和“局部”出发打捞历史丰富性的经验路径,则影响到其散文对“细节”的发掘。从绘画经验出发理解陈丹青的散文创作,不仅可以考察图像与文学的互动关系,也可以借此把握陈丹青艺术实践中的认知框架和经验脉络。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生态与大自然万物息息相关,有关动物的话题寓言与故事传说常常给人类很多有益的启示。请以动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体裁不限,题目自拟。例文一老虎与智慧□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海梦琪在绿色森林里,动物们一直过着愉快的生活。直到动物群里出现了“帝王制”,动物们为了争夺“王位”,纷纷拿出本领与对手对抗。在众多的动物当中,一只老虎脱颖而出,成了“动物之王”。老虎是肉食动物,于是小动物们都非常害怕老虎,它走到哪里,动物们都逃之夭夭。一天,老虎在森林里闲逛着,遇见了一只老鼠。老鼠见了老虎就想逃,但被老虎一爪就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