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1991年实施的世界机器人人口调查,现在全世界共有45万台机器人,其中日本有27万台,占总数的60%。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大国,该国有200多家机器人生产厂家,作为商品的机器人已有1000多个种类问世。 新一代机器人的研究方向是,除了它的“机器”功能外,还要重视“人”的形态,将功能型与人体型巧妙地“合二为一”,使机器人更加像“人”。未来的机器人将走出工厂,出现在蓝天白云下……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新时代的诞生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随着机器人、新能源、多媒体及信息高速公路、新材料、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与海洋开发等高新技术的综合大发展,对世纪30年代将迎来信息时代之后的另一个崭新的时代——地球时代。所谓“地球时代”,从最宏观的层次来看,就是人类真正管理好地球的时代。地球时代的主要“劳动力”——机器人保罗·肯尼迪在《为21世纪做准备》一书中写道:“蒸汽机和机器人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类似之处。这两种机器都是新的制造方式,既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又提高了总的生产率……”机…  相似文献   

3.
根据机器人是否可以发展出人工的道德能动性,其伦理建构可分为机器人伦理和机器伦理两种平行的进路:机器人伦理学和机器伦理。机器人伦理关注的是,在机器人没有自主性时,与之相关的人的责任和他们应遵守的伦理准则。机器伦理则试图在技术上构建一个新的伦理愿景,让机器人有可能发展为自主的道德能动者,从而使我们可以教会他们分辨善恶并以符合伦理的行为与人相处。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获得迅速发展,并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机器手”、“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机器装置,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出现了所谓“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了,但是,资本家的利润非但没减少,反而还大  相似文献   

5.
纵观整个机器人发展的历史,由机器到示教机器人再到智能机器人,由工业机器人到农业机器人再到第三产业机器人,由初级、单一化、单领域到高级、多元化、多领域,根据其演变规律,可以进一步设想由无伦理、无道德、无责任到有伦理、有道德、有责任的机器人的演进,寻找升华机器人伦理的“奇点”.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奇点不断临近,之前设想的机器人是否具有道德,人类是否允许机器人具有道德、机器人伦理与人类伦理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问题愈发显得重要.基于这一思考,机器人具有伦理是否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等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6.
我是人类     
张家豪 《新少年》2009,(12):36-36
马路上车水“机”龙,机器人一个接着一个在空中飞来飞去,每秒可行3.64千米。像我这样走在马路上,难免会引来他人的注目,因为在2403年,人类是不会轻易地从家中走出来的,一切的一切全靠机器人来完成。人们只需要一个遥控器和一位高智能机器人,便可以整日无忧无虑地享福了。像我这样身体健壮的人类已经所剩无几,因为,屋子外面早成了机器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机器生产经历了从“机器改良生产”到“生产改良机器”、从“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到“对机器本身进行生产”的转变,机器形态的微缩化和轻便化使得机器得以进行跨空间的快速流动。借助于机器尤其是微机器,数字资本主义一方面得以摆脱传统资本主义所遭受的空间限制,成为现实地理空间中无处不在且随处可在的强势威权;一方面还引领人们沉迷数字机器所着力营造的虚拟空间,从而为资本主义的非物质劳动、数字剥削与信息奴役开辟新的地缘空间。由机器生产主导的空间被数字资本主义化约为“支配的空间”和“取用的空间”,这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空间异化问题,包括数字机器在各类空间进行利益生产的空间异化、数字机器不断寻求空间霸权的空间异化和数字机器对人类生活空间施行反向控制的空间异化。这些问题在人类生活世界触发了严峻的空间困境,亟需我们进行批判性的辨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控制论研究的深入和智能机器的发展,出现了人与计算机的关系问题,包括机器能否思维,人工智能有无界限,机器会否超过人,统治人等。对这个通常称为“机器能思维吗”的有关人与计算机的关系问题,世界各国展开了长期激烈的争论。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机器能够思维,人工智能没有界限,有的还主张机器可以“超过人”,“统治人”。另一种意见认为,机器本身并不能思维,人工智能既有可能性,又有局限性,机器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超  相似文献   

9.
随着哨声一响,身高40厘米的两足黑色机器人和身高60厘米的银色机器人步行来到比赛场地中央,只见黑色机器人“KR-1”为了躲避银色机器人“秀马”的攻击,两手撑地,用两只脚猛踢对方。银色的“秀马”被踢后跌倒。“KR-1”在取得第一回合的胜利后,又再接再厉,赢得了第二回合的胜利。这就是最近在韩国举行的一个机器人比赛中,人们看到的格斗机器人,真是非常有意思。在这次比赛中,韩国的机器人制造者们还推出了6台“机器人诺巴”,同时和着歌手BoA的歌曲跳舞的节目,吸引了大批的观众。这种机器人是韩国国内第一种商用化的拟人机器人,在开幕式上…  相似文献   

10.
在元宇宙中,自然人、虚拟数字人、高仿人机器人构成“三人行”交互格局,其人机交互模式在主体类别上有类内交互、类间交互,在参与交互主体的数量上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交互。人机融合给人带来三种身份形态,即自然“真身”、虚拟“化身”、机器“假身”。“三身合一”能够拓展人的行为时空,提升行动效能。人机多维交互重构了人际连接方式,在人际沟通的多个意义层面上实现了生产与再创造。  相似文献   

11.
6月11日下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洪炳镕教授在我校主楼会议室举行题为(迎接一个新的技术战争的挑战--中国的机器人足球瞄准世界杯)报告会。洪教授的学生博士后陈圣位上校、博士生任世军教授也在会上介绍了各自的研究课题。洪教授说,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将向宇宙航天领域发展,机器人则将代替人作十分危险的航天飞行,去探索宇宙奥秘。机器人走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已是必然趋势。那么如何使其智能化,使机器之间能协调合作,并适应动态的环境就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而进行机器人足球比赛,正是研究这项课题的重要途径。洪教授为大…  相似文献   

12.
“机器写手”通过特定的软件编写新闻,其著作权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采用机器撰写的新闻是否构成作品、能否受到著作权法制度的保护以及如何确定权利归属、认定侵权,需要立足于现有的法律规定,结合编辑工作的具体特点以及机器人写手工作模式来认定.  相似文献   

13.
由总部设在日本的跨国“超级全天候连锁店集团”开办的世界第一家“全机器人化商店”,前不久在东京的一处繁华地段隆重开业。这家从店面到仓库,全部由机器人管理的商店,据报道自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将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击败后,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4.
虽然机器人的发展长期以来是科幻小说和戏剧的一个主题,例如象《罗森万能机器人》(R.U.R.)那样的,但是,作为近年来计算机发展的结果,它也成为哲学家和科学家们越来越感兴趣的课题。一些理论家坚持说,计算机最终将发展到能够完成整个的人类理性过程。随着电子计算机化机器人的发展,我们将拥有能够做人类所能做的任何事情的机器。人们争辩说,这种机器实际上将成为显示人的特点的存在物,而人类本身  相似文献   

15.
“r o b o t”一词,源出自捷克语“r o b o t a”,意谓“强迫劳动”。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萨佩克写了一部名为《洛桑万能机器人公司》的剧本,剧中第一次用到了这个词。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的历史并不算长。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  相似文献   

16.
在浩瀚的海洋,鲨鱼堪称“杀戮机器”。作为最凶猛的鱼类之一,鲨鱼在海底世界所向披靡,游弋所及其他鱼儿无不闻风丧胆、落荒而逃。一个冬日的午后,一条鲨鱼吃饱了在海底溜达,看着远处抱头鼠窜的小鱼小虾,它好不得意。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世界上,经历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和不断应用于生产,产生了现代的自动化控制的机器体系。这种机器体系,除原有的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外,又增加了控制机这一组成部分。这部分的产生,使人们可以通过控制系统遥控机器,使机器操纵机器,出现了所谓机器人。据有关材料报道,目前全世界已有108家机器人研究和制造公司,日本1980年,生产机器人七万架,预计1985年将增加到四十五万架。自动比机器体系的产生,使资本主义的生产由机械化过渡到了自动比,它不仅能够代替人的体力  相似文献   

18.
“意识创造世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命题,在什么意义上理解才是正确的?弄清这一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意识创造世界”,按照通常的理解,是用以说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究竟有多大,是否可以大到“创造世界”的程度呢?这是一个必须弄清的问题。 我们知道,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的循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机器人叙事史中,德国科幻经典《大都会》中的赫尔-玛莉亚是女性机器人形象的银幕首秀,在概念、定性、形象和功能等方面均独具特点。赫尔-玛莉亚并非“robot”式的反叛奴仆机器人,而是更有早期机器人的类人属性:在女性机器人叙事中,它不仅符合“男性幻想—女性身体”的性别模式,也成为西方文艺中技术与女性负面结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满足了个体欲望,其影响也拓展社会层面,成为西方早期到当代、小说到影视机器人形象的承转角色。同时,为什么传统机器人多是女性?《大都会》给出了答案。  相似文献   

20.
<正> 目前,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电子计算机或智能机器人的发明和应用,人类的认识便有了两个主体——自然主体和人工主体。自然主体当然是指的现实的社会的人,所谓人工认识主体是指以电脑为中心的人工器官系统,其集中表现是机器人。我认为机器人只可算作人类认识的工具,不能称之为认识的主体。首先,所谓认识的主体,应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的反映客体的人,他是以自觉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为基本特征的。各种人工感觉器官,包括电子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等自动控制系统,无非是人的智能在机器中的再现,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它没有意识也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