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盛夏一日闲暇无事,翻箱倒柜查找资料,无意中翻出寻觅多时不见的1947年《武义明招中学同学录》,我高兴无比。急忙翻开同学录.首先映人眼帘的是校长和教员名录,在第四面就看到绍兴嵇山中学武义分部最末一期同学名册中自己的名字。此时。60年前初中母校的记忆既清晰又模糊的往事一幕幕的脑子里显现出来。虽然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在别人看来不值得一提,但对我来说却觉得很有趣,更感到很有些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徽州本土二十年的徽商研究。学术活动频繁。研究者从多个视角探索、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和论文,其研究多有新见,概念明确,立足本土资料优势,坚持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是徽商研究大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城市转型中近代上海会馆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会馆 (公所 )就全国来说最早出现于南宋 ,明清时代在各大城市普遍产生、发展 ,民国时期呈现衰落迹象。而上海的会馆 (公所 )在清代上海开埠后才大量出现 ,是传统城市向近代化转型中的产物 ,其存在与发展与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 ,因而有三大特点 ,即 :都是商业性的 (即没有科试会馆 )、后来居上 (相比其他内陆城市会馆而言 )、长盛不衰 (民国期间 ,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促使会馆长盛不衰 )。本文据上述情况界定了上海的会馆。  相似文献   

4.
我校徽州文化研究所方利山副所长的徽州学新著《徽商品谭》一书,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是作者十几年来对徽州文化中的“徽商”课题努力求索的一个结集,共有“历史上的徽商”、“好儒的徽商”、“徽商与徽州文化”、“徽商与现代社会”、“徽商古今谈”等五个部分31篇文章。《徽商品谭》通过对各类史志、家谱族谱及民间文献的追寻勾辑,列举了多种类型的徽商人物事迹。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的徽商四海称雄,他们藏镪百万,有的甚至千万,资本极其雄厚;徽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乃至海外;从明至清,徽商称雄时间长达三四百年,但近代以后,这个长期执商界牛耳的商帮却迅速衰落了。徽商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其成功的因素有那些?这个商帮又是怎样衰落的?这些都是徽商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也一直是海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界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一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寻。近日,笔者就此问题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徽学博士生导师栾成显。栾先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笔者现将专访材料作如下整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主要从事长途贩运业的徽商称雄商坛,为了使商品流通和商业经营顺利进行,徽商十分重视商业经营中的行途、货物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7.
无徽不成镇——明清时期的徽商与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崛起于明代中叶的徽商,凭借良好的文化素质、艰辛的开拓精神、灵活的经营方略,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独执商界牛耳三百余年、富甲一方的地域性商帮。徽商活跃在祖国的都市和乡镇,形成了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的局面。徽商有力地推动了明清时代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丰富了城市多元的文化生活,在促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谱写了多彩的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8.
朱万曙 《江淮论坛》2012,(2):164-172
由王振忠、朱红整理的近代徽商自传小说《我之小史》自2008年出版以来,没有引起徽学和文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认为:这部小说形象生动地记述了徽商由"儒"而"贾"的人生历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品以一个小人物的眼光,反映了近代乡村和都市的社会变迁;由于作者注重写一部"信史",故小说缺少必要的情节和叙事技巧,但作者有一定的诗才,作品中多穿插诗词,或抒情言志、或描绘山水、或记录民俗风情,仍然有其审美价值;作者多处写自己看戏的经历,保留了丰富的近代乡村和都市戏剧演出的史料。因之,这部小说有着难得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王振忠 《学术界》2022,(9):173-182
徽州文书抄本《抄写录》,内容包括《信稿留底》和《销愁集》两部分,特别是前者,从诸多侧面反映了20世纪前期旅外徽人的商业活动与社会生活。当时,在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中,一些旅外徽人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另外,抄本中的相关内容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从文体上看,书中收录的绝大多数信函为文言,但也收有一封白话书信,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对尺牍范式产生的部分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华学派"是基于共同文化背景及共同工作学习环境而产生共同治学情趣的一个群体,其主要特征是:"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清华学子杨联陞沐浴在这种博通与专精相结合的学术环境下,转益多师,亲炙陈寅恪、雷海宗、陶希圣、赵元任等先生的教导与督励之惠,吸收了当时史学风潮中最好的质素,走出了一条"训诂治史"的会通之路,致力于提升汉学研究水平,成为打入国际汉学界之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商会的选举制度不同于传统工商组织带有随意性的“推选”方式,是一种全新的“选举”规定,体现出近代民主色彩。上海商会选举的实践证实,这种制度性规定在其常态选举中基本上能够得以贯彻执行;以往强调工商界上层人物挟其雄厚经济实力垄断商会领导权的说法与史实并不相符;在清末民初上海总商会选举中亦未曾出现过严重的舞弊和贿赂行为,但是,到了1920年代以后,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开始形成派别纷争乃至选举风潮,尤其是受到不同派别背后政治军事力量的制约,至此,上海总商会的选举呈现出从常态向变态的演变趋向。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启蒙问题不能简单地与西方启蒙运动相比附。我们需要对"谁来启蒙"、"启蒙谁"、"拿什么启蒙"、"怎样启蒙"以及"启蒙的价值是什么"等问题进行反思。传统中国对"启蒙"的固有理解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背景,使得近代中国出现了三种路径的"启蒙":"权势型"、"知识型"和"救亡-革命型"。这实际上意味着国人把太多的任务加诸在"启蒙"这根"树枝"上,使得它有无法承受之重,以至于远离了"启蒙"自身的逻辑。基于此,为使"启蒙"持续"运动"下去,首要之举就在于剥离附加在"启蒙"之上的东西,把属于"启蒙"的还给"启蒙",使它真正拥有理性的翅膀。  相似文献   

14.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梁启超、康有为、孙文、张謇、王恩良、穆藕初、杨荫溥、夏运生、陈善政、杨培新等人在不同时期先后对证券交易所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重在论述证券交易所的积极作用,或对证券交易所的消极作用提出批评。这些不同观点对我们现在正确看待国内证券交易所、证券市场及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仍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发展之学"的特殊性在于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双重性质.如何选择史料和利用史料是一个重要方法论问题.研究民国金融思想,可以借鉴以思想、理论为纲,以历史顺序为目的思路.后现代史学对于历史研究的贡献,只是在于提醒人们不要过分地陷入主观意识对于"历史真相"的不自觉篡改倾向中去.  相似文献   

16.
一 1994年2月,时任中国逻辑学会会长的周礼全主编的<逻辑学百科辞典>出版,人们在该书"中国逻辑史"分部"人物"篇末尾,看到了"殷海光"这个当时在中国大陆学界还非常陌生的名字.辞条释文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的清政府在与西方接触过程中,对待语言的态度从藐视到被迫应对,再到建立京师同文馆,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是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由虚骄到务实观念转变的体现.从清朝旧制到京师同文馆的建立,结合清政府在对外交流中通事和传教士这两大媒介的情况,即可窥见清廷态度转变的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