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偶像崇拜是存在已久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现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更为普遍.本文试图从依恋、认知、人格特征、自我认同四个方面分析偶像崇拜产生的心理缘由,以便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偶像崇拜这一特殊现象,从而正确地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最后,在纵观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偶像崇拜的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备受关注 ,但大都着重于其偏差及负面的角度来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相关因素分析 ,赋予青少年偶像崇拜更多元的诠释 ,以期提供教育者了解青少年次文化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教育体制背景对"偶像崇拜"现象的原因和认识进行了探讨, 反思我们对"偶像崇拜"行为的评价和担忧, 审视我们对这类言行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为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 建设青少年先进文化提供参考价值,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是由于青少年的性本能、宣泄和归属等心理因素的需要。偶像崇拜既可以对青少年发展起激励和充实作用,也可能导致盲从、模仿等消极效应。为此,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系统分析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成因,探寻出引导其正面发展的路径,可以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实际治理的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卷入的类型分布及基本特征,通过整群抽样,从苏州、南通等地抽取639名大学生和中学生,采用偶像崇拜量表(Celebrity Attitude Scale,CAS)进行调查.经快速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青少年偶像崇拜划分为低卷入型、交际型、移情性、妄想型四种具有合理性,非理性崇拜者比例较高,其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初中生、学业成绩班级平均水平之下和对偶像非常喜欢阶段的青少年易卷入非理性崇拜;偶像崇拜既有情感满足的积极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沉溺一面,对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偶像崇拜者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6.
给青春期的孩子一个自我的空间,教师和家长应当理解和尊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在尊重的前提下适当引导,不要逼孩子,更不要把那些“粉丝”们逼上绝路。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操纵与互联网技术赋能的共同作用下,“饭圈”乱象已从单纯的偶像崇拜异化为偶像吸金的本质,波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饭圈”乱象的突出表现为策略造神化、导向扭曲化、行为极端化,其本质是资本逻辑下操控粉丝的利益关系,对青少年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因此,要使“饭圈”由“乱象”误导转向“文化”引导,亟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入手,引导青少年塑造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即加强各个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提升青少年人生定位的价值认知;注重家庭成员的心灵沟通,提升青少年正向健康的价值认同;加强“饭圈”乱象的社会治理,提升青少年理性追星的价值自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佛教教义、佛陀神化和菩萨信仰的分析,发现佛教原始教义中无神又有神,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随着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佛陀、菩萨等成为偶像崇拜。在现实生活中佛教“偶像”和“偶像崇拜”的确立是佛教发展和传播的必要条件。佛教教义通过偶像崇拜进一步和生活连结,逐渐深入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9.
以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为背景知识,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外界影响、偶像类型、选择的崇拜模式、崇拜目的以及所导致的投入程度这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比以往的研究成果,剖析在当前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特征并探讨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概念下,青少年的教育成才问题值得重视与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有明显的寻求第二人格偶像崇拜的特点,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的言谈举止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体育明星作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一个群体,正成为众多青少年的偶像而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体育明星应该发挥偶像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南国大地的雪灾渐渐远去。被形容为“网络雪灾”的“艳照门”,却是“冰冻层一天厚过一天”。这一涉及道德、犯罪、性、诚信、艺人前途、偶像崇拜的“艳照门”事件,不仅考验了事件主角、娱乐圈,还考验了我们周边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2.
任何宗教,都离不开偶像崇拜。这是因为,宗教本是虚幻的精神产物,它不能以理性知识来求证,只能依恃非理性的信仰来支撑。所以,它通过非人化的偶像崇拜来诱使人们皈依教门。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也是这样。它是通过造像图影来宣传佛法,吸引众多的信徒,甚至形成了一种以佛像来教化人民的“佛教”活动。著名僧侣和不少帝王贵族,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中国文化本身已呈现多元化趋势,偶像崇拜也出现了多元性。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入手,结合中北大学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调查结果,阐述了大学生偶像崇拜的一些消极影响。如何消除这些消极影响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引导,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喜好青春偶像并希望与之建立浪漫关系。女性崇拜群体与idol(偶像)在新媒体环境下被不断演绎、虚构、幻想、形塑成情人、母子、家人、朋友等多种社会关系的结构。这既是女性青年偶像崇拜的过渡性投射想象,也是其不断强化过渡性客体的自我期望。本研究选取人气组合TFBOYS的崇拜群体为研究样本,以线上观察和线下互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女性崇拜群体在新媒介使用中如何进行偶像崇拜,如何在网络互动中实现青春偶像崇拜的投射想象。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学解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在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心理学各个流派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解读了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机制,希望由此可使教育工作者能探索出更有效、完善的大学生偶像崇拜教育的疏导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各种偶像剧和娱乐综艺节目盛行,使得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呈现出现代这些特征,如何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些正是本文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谢宇 《国际公关》2023,(22):176-178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日益占据主流地位,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且趋向娱乐化,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偶像崇拜现象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为了研究这种现象,本文以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应对策略,从而正确看待偶像崇拜现象,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榜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儒家乌托邦经历了两个形态的演变。文本中的乌托邦类似西方的蓝图-偶像崇拜式乌托邦,语境中的乌托邦则逐渐淡化了社会蓝图规划以及弥赛亚式偶像崇拜的经验内容,消解了转向社会运动可行性,抽象化为近似布洛赫式的超验乌托邦,从而在现实政治之上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世界,为质疑、反思现实政治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王朝国家的属性,使之在私天下之外有了一定公共性、自主性以及自我调节机制。考察儒家乌托邦的这种历史演变轨迹及其政治功能,或许有助于拿捏政治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提升人类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9.
偶像崇拜是理性社会和法治社会的一种不和谐因素,《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一个偶像崇拜的对象,历受推崇,而具有法治思想和表现的海尔茂却历遭批判,这反映出了一种民众心理,这种心理对于我们的法治建设是有影响的.通过对娜拉、海尔茂这两个形象的重新解读,可以让我们看出偶像崇拜心理的落后性.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众媒介对网游青少年形象呈现刻板化,将其形塑为“施暴者”与“受害者”,已然影响了公众对网游青少年的认知和网游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影响了网络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净化网游青少年游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同时,有必要重塑网游青少年的媒介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介自觉遵从“保引并重”的报道原则、坚持“责任首位”的媒介旨趣和优化“从严把关”的媒介机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