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至今,隐性采访常被记者采用,合理利用时发挥的优势是极其显著而有效的。但由于隐性采访有其特殊性,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分析其利弊,探讨记者隐性采访的保护措施,合理利用此方式,从而取得报道的正向效应,发挥新闻舆论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播伴随着社会转型,必然面临大量需要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民生事务。作为一种能有效还原真相的采访手段,隐性采访以其特殊的优势受到了大众传播从业人员和受众的广泛青睐。然而,由于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的采访特性大相径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很容易引发一些道德与法律的问题。大众传播从业者应在坚持新闻真实原则基础上,注意规避法律禁区,在隐性采访中趋利避害,恪守大众传播职业道德,从而推进大众传播事业法治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与新闻职业道德--兼谈媒体的公信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相比较,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近年成为媒体比较喜欢采用的采访手段,但不应该成为媒体哗众取宠和提高收视率的手段。隐性采访的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法律和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本文从隐性采访涉及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入手,探讨了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道德自律问题,并且关注隐性采访对媒体公信力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是新闻舆论监督采取的一种特殊采访手段,它能最大程度的接近新闻现实,获得可贵的新闻采访资料,其采访事件的现场性、突发性、及时性等特点,使得报道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不仅深受受众的喜爱和关注,更为权力机关运用法律介入事件调查收集了第一手的资料和证据。隐性采访就自身职能而言,与法律并不直接相关,不具有强制性,但却对采访报道后行政执法机关的介入,依法行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中,隐性采访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是显性采访的必要补充,是在特殊情况下进行舆论监督的必要手段.但是隐性采访不得侵犯隐私权,不得逾越一定的界限.  相似文献   

6.
针对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偷拍和暗访现象,本文从受众和媒体两个方面,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中所采用隐性采访手段的研究,对隐性采访及其特点、应遵循的原则和隐性采访的禁区,以及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应防止的误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隐性采访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广泛运用,这一手法开始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正如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同时存在着利与弊两个方面一样,隐性采访也不例外。隐性采访在法律和伦理层面上都有它必守的禁区,当新闻记者的不能随心所欲越过法律和伦理的禁区,否则在隐性采访中将出现失度表现。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在法律和伦理层面上都有其必守的禁区,新闻记者不能越过法律和伦理的禁区,否则将出现失度表现。归纳了人们对隐性采访所持的质疑和争论,对使用隐性采访的必要性与所引发的法律纠纷加以阐述,并对怎样正确处理和运用隐性采访,把握其“度”的问题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我国新闻采访的实践中,尽管隐性采访尚未获得明确的法律认可,但由于这一方式确实有助于保障实现公众知情权,有效实现舆论监督,因此,为新闻媒体所经常使用,也受到公众的认可。但是,应该看到,隐性采访形式的使用也常常会引发对个人隐私权的侵权行为,导致一系列冲突。本文通过对冲突状况的分析,对国内外解决这一冲突的法律规范的辨析,寻找解决冲突的法律和道德约束条件,为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平衡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相应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是新闻学上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隐性采访以最大限度地揭露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制约性和新闻事件本身的隐蔽性,在采访方式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这一采访方式"隐"的性质,在采访中也极易侵犯他人合法的人身权利,因此,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熟悉一定的法律知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才可以既不陷入法律的纠纷中,又可以有效地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扣义务.  相似文献   

11.
对隐性采访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自它出现至今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来因隐性采访而引起的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的侵害已经成为法律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使隐性采访行走在法律规范的自由空间中,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维护公众社会利益,维护公众知情权,是新闻媒体必须认真为之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关于隐性采访与新闻侵权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性采访不仅能真实地采访到用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 ,将社会丑恶现象曝光 ,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需要 ,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然而随着隐性采访的增加 ,新闻纠纷与新闻诉讼也随之增多 ,有的记者或因运用不当、或因滥用隐性采访而被告上法庭 ,甚至被判决赔偿精神损害。因此 ,正确认识隐性采访 ,对其进行法理分析 ,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是非公开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收集或披露新闻素材的方式,它能真实地采访到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将社会丑陋现象曝光,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因而受到各新闻媒体的普遍青睐。但同时,隐性采访是否合法,作为舆论监督手段是否值得提倡的疑问也在学界存在。隐性采访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对隐性采访可以有条件地合法化,即隐性采访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道德的约束下采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14.
评价是一个表达范畴,与句法、语义和语用都密切相关。评价意义可以通过词汇手段显性表达,也可以通过句法手段隐性表达。由于隐性表达比较隐蔽,对其进行发掘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属于隐性评价的个案研究,论述了"不/没+VP1+等于+没/没有+VP2"构式的句法和语义、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构式的语用功能,发现该构式表达一个蕴含假设关系的主观等值命题,主观性非常强。构式由动词"等于"连接前后两项,语义重心在前,其构式义是主观推介和隐性评价的复合。该构式具有焦点凸显、广告宣传、施为导向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一、隐性采访的概念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受到新闻记者比较青睐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新闻记者在采访时隐去记者的身份,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新闻采访活动,称之隐性采访。这种新闻形式新颖多样、内容鲜活独特而倍受受众的喜爱。按照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过程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为三种类型:偷拍偷录,涉入式采访和实验式采访。偷拍偷录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地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比如暗访消费者的投诉经历。涉入式采访是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隐性采访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但由于采访方式、内容以及目的的特殊性,这种职业行为引发了诸多法律的困惑、社会道德与职责的矛盾、以及情感倾向的争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赖晨 《老友》2011,(4):67-67
"隐性成本"要思量 购车前,想好买车的主要需求,尤其要考虑所选的车是否省油,因为油费是养车的一项长期开支。对于不少首次购车的消费者来说,关注最多的通常是车价、外形、发动机、变速箱等因素,却常常忽视了油耗、维修、保养、保险等用车方面的"隐性成本"。  相似文献   

18.
何孝明 《百姓生活》2014,(12):54-54
共和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都曾多次乘坐空军专机,但他们的最后一次航行至今鲜有记述。笔者长年在空军工作,对毛泽东、周恩来生前最后一次航行的专机组成员进行了采访。现根据采访记录整理成文,以飨读者。清晨,毛泽东专机紧急从武汉起飞1967年7月,由于江青等人的煽风点火,武汉的两派群众组织"百万雄师"和"工总"之间的派别斗争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9.
张尧 《国际公关》2023,(16):179-181
本文简述了隐性采访的相关概念及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举例体现隐性采访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后运用“人道主义伦理学五原则”“绝对律令原则”“效益原则”等伦理学知识以及相关法律分析了隐性采访在新闻伦理与法律边界上的困境,最后总结了当前学界对于约束隐性采访的几点认识,并创造性地提出探索隐性采访的伦理与法律边界要靠积极向记者“追责”达成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学"学术、行政、产业"三重属性的价值与法治的价值及其运行模式是相通相承、相互吻合的,其结果和效益亦是高度一致的。因而在我国现代大学的治理中应推行法治的运行模式,并通过法治内在的、特有的、完整的模式来实现现代大学的功能与目的。当然,由于大学是社会特殊的组织,而法治也是一种特殊的治理模式,一个特殊的组织与一种特殊的治理模式相结合,必然会产生特定的样貌与特征:"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律以致用、法律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