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波 《今日南国》2014,(4):44-44
一、什么人在审?退休领导和大学老师,评审每集50~100元 国产剧在拍摄之前和播出之前,剧本和成片都需要接受审查,审查合格之后颁发拍摄许可证和播出许可证.审查小组对于一部电视剧能否拍摄播出握有“生杀大权”.目前的审查机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这些审片人员构成也是复杂流动的,一般以主流媒体退休领导、大学老师、广电系统在编工作人员为主,有剧就轮流随机抽取有空的专家们审查,审查费一般在每集50~1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2.
我国曲艺的具体生成源头及其情形"可证之史短",而从图像文物看,汉代乐舞百戏中的俳优诙谐表演、表情、动作、伴奏乐器及唱和形式等都与后世的曲艺表演形式相似,因此,曲艺的说、唱、表演等喜剧表演形式导源于汉代的乐舞百戏.  相似文献   

3.
在故事剧表演活动中,成人应转变“演出至上”的观念,重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创造条件从生活实际中挖掘幼儿兴趣点形成故事剧表演主题,并引导、支持和鼓励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充分体验故事剧中的情节,以此构建以幼儿为主体的故事剧表演活动。教师在故事剧表演活动四个环节的角色与作用分别是:主题选择,丰富经验与适时介入;情节体验,关注焦点与有效引导;故事排演,以“玩”代“练”,激发童趣;分享评价,重视参与,关注过程。  相似文献   

4.
根据本雅明的寓言观,再精彩的戏剧表演也会很快变得令人厌倦,因为它们所展示的仍然是不具有必然性的日常事物.而在乏味的堆砌中指引着观众去发现不合常理的细节背后的神圣之物,才是戏剧艺术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戏剧艺术之真正价值的载体,是悲悼剧.在这种和巴洛克艺术相契合的艺术形式中,真正的寓言取代了象征,破碎化的细节取代了完整的表述.在悲悼剧的合唱和插曲部分,上述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中国人善于运用戏剧语言进行思维,基于这种"拟剧"思维,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大量借用戏剧专业术语,形成一种"拟剧"批评传统.尔今,我们应当在继承这种"拟剧"批评传统基础上,借鉴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论"学说,将中国古代小说写人图景纳入到"拟剧"批评系统来重新审视.从伦常角色扮演看,以<金瓶梅>为代表的小说追摄了许多"假父、假子、假兄、假弟之辈"扮态图景,张竹坡等人提出的"真假"说已触及了人物的"真假"扮态问题.古代小说评点涉及的人物"真态"大致包涵到位的身份扮演和坦诚的任性表演两重含义.而人物的"伪态"印象则基本上是由人格面具和后台缺失造成的.刘备、宋江、薛宝钗等德性人物之所以常常给人以"虚伪"的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角色扮演中始终戴着伦理面具,且其表演镜头多被集中于"前台".  相似文献   

6.
樊宪雷 《中华魂》2013,(7):35-37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一频道播出了大型纪实性电视剧《国家命运》。这部电视剧以"两弹一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为主线,真实再现了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决策部署和直接领导下,我国国防工业战线和科技战线的工作者们独立自主地研制"两弹一星"的奋斗历史和感人事迹。该剧播出后,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产生的强烈感染力和影响力,引发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们的热议,获得了诸多好评。现将樊宪雷同志摘编的一些观众对这部电视剧的评论予以刊载供参阅。  相似文献   

7.
1998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43集电视剧《水浒传》(以下简称《水》剧,以区别于名著《水浒传》)。尽管此剧播出之前,溢美之辞常见于报刊,然播出后,人们褒贬不一,众口纷经。概而言之,许多人认为《水》剧的改编拍摄并不成功。其失败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方面。一、主题定位错误并导致选本失当名著改编成影视剧,首先应深入研究原著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明辨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文学巨著《水湖传》是一部海纳百川的名著,由于其创作主体和版本的多样性、思想内涵的丰厚深刻性、故事情节的复杂曲折…  相似文献   

8.
"文革"中,我曾偕同五七干校四十余人慕名到大庆观看齐莉莉的摸料表演。我们被接待人员带进油田供应部大库,这时一位头扎两根短辫的年轻女工面带微笑向我们走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对“戏剧”和“戏曲”两个概念的区分是清楚明确的。“戏剧”即“古剧”,指不成熟的戏曲形态。“戏曲”即指表演形式上已达完全成熟的“以歌舞演故事”阶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共建党80周年播出的两部长剧《日出东方》和《长征》里,观众都会看到黄薇扮演的年轻时代的邓颖超。黄薇,是不是和《夕阳红》栏目里那位观众喜爱的主持人同名?其实就是一个人,只不过她走出了娓娓而谈的演播室,投身到了动荡、艰难、大浪淘沙的革命洪流。 在《日出东方》里,黄薇扮演学生时期的邓颖超,大家闺秀的文静气  相似文献   

11.
元代是我国古典戏剧的成熟时期。元杂剧以它现实主义的内容和独特而较完美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戏剧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且不说有众多的元剧题材被后来的各种戏曲所采用、衍化和改编,发扬着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就以元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手段来看,也不断地为后来的戏曲所汲取、改造和发展,形成了我国古典戏剧的优良传统。本文试就元杂剧中的插科打诨,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手风琴是一件既充满活力又十分年轻的乐器,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随着演奏技巧的提高和乐器制造的改进,手风琴步入了更加艺术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在日益繁荣的表演活动和创作中,人们不断探索出新的演奏形式,努力开拓手风琴的艺术空间,除了常见的独奏和伴奏外,手风琴重奏、合奏形式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欧洲,人们极富创新地提出了"手风琴室内乐"这一概念,从而掀起了对这一新领域的创作表演热情。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戏剧的起源,学术界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旧时学者论及这个问题,多表现出简单化的倾向.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中说:“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这是较早论及戏剧起源的记载.近人许地山则认为中国戏剧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受印度梵剧影响而产生,对此,他著有专文《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一书力持中国戏剧的表演形式是模仿傀儡戏而产生这一观点.至于“优孟衣冠”为中国戏剧的源头更是旧时一种最普遍的看法.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是中国第一部戏曲史,在这部书中,王国维探讨了中国戏剧的起源.王国维是如何论述中国戏剧的起源呢?  相似文献   

14.
在电视剧资源同质化、热播剧资源有限、同步多频道播出的现实条件下,省级卫视热播剧的整合营销传播竞争升级势在必行.从首映礼和主创人员访谈等传统方式,发展到依托热播剧电视剧度身打造专题栏目,再到吸引不同观众的多版本预告片,为扩大影响的跨频道宣传,直至多媒体整合推广,省级卫视的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和手法不断翻新.  相似文献   

15.
手风琴是一件既充满活力又十分年轻的乐器,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随着演奏技巧的提高和乐器制造的改进,手风琴步入了更加艺术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在日益繁荣的表演活动和创作中,人们不断探索出新的演奏形式,努力开拓手风琴的艺术空间,除了常见的独奏和伴奏外,手风琴重奏、合奏形式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欧洲,人们极富创新地提出了“手风琴室内乐”这一概念,从而掀起了对这一新领域的创作表演热情。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戏曲的间离效果不是作为一种规则、理论有意识地运用,而是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前后承传,广泛存在于中国戏曲的剧首、剧中、剧尾.中国古代戏曲自始至终都弥漫在或隐或显的间离效果中.它紧紧附着于丰富的情感或趣味,和剧本水乳交融、浑然天成,增添了整个戏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大陆热门现代剧在台湾播出时往往水土不服,收视差强人意。相较之下,大陆清宫剧更易俘获台湾受众。本文以《步步惊心》和《甄嬛传》两部电视剧为例,运用"使用与满足"和"意见领袖"等传播学理论,分析说明台湾受众在剧集播映前后的心理发展机制,对大陆清宫剧在台湾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影视剧在内容及传播方面契合受众心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以美育的视角来审视当前幼儿故事剧表演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故事表演对话随意化,缺乏生活体验的审美知觉;故事表演动作符号化,缺乏游戏体验的审美想象;故事表演情感浅表化,缺乏艺术体验的审美理解。认为可以从对话“悦耳”,提升审美直觉能力的敏锐性;动作“悦目”,激发审美创造力的独特性;情感“悦心”,萌发审美态度的意向性等三个维度加强对幼儿故事剧表演活动美育价值的挖掘。  相似文献   

19.
庐剧无论在语言、唱腔风格还是表演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民间艺人一方面通过庐剧诉说黎民百姓的悲苦命运,另一方面也将坚忍、豁达和乐观的性格元素融入了剧作和表演之中,于是庐剧就形成了以寒腔悲调为主,又带有某些幽默诙谐的成分和戏谑性的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20.
越剧的根在民间,最初称“落地唱书”,1906年尝试了使用角色妆扮代言体的表演形式,开启了戏曲化道路。1920年艺人闯班进入上海大都市,获得了生存机遇,女子越剧随后风靡一时,越剧中心从浙江农村转向上海。“孤岛”时期又为越剧发展创造了独特的空间和时间。袁雪芬的“新越剧”改革使越剧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新兴达到高峰。越剧的新兴是不断寻找自身艺术特质的变革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