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洛陀文化是富有特色的壮族文化体系,理应大力进行传播。文章基于模因学理论从三方面对壮族布洛陀文化的传播进行探讨:第一,挖掘布洛陀文化当中能引起各地受众产生共鸣的文化模因;第二,对布洛陀文化模因的打造方式要注意创新性;第三,注意布洛陀文化传播媒介的选择和应用。通过这三方面的探讨,以期对布洛陀文化的传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广西百色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为个案分析对象,从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的审美文化创意、审美文化特色、审美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审美文化分析,以期从中探寻出布洛陀文化旅游节文化产业的特色及举办成功的原因、价值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3.
布洛陀作为壮族古老文化的结晶,是珠江流域骆越先民的人文始祖,也是壮族民间口头文学中的创世神。近年来,广西地方政府利用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打造布洛陀文化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进一步推进布洛陀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面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要进一步推进布洛陀文化品牌建设,首先要加强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以提高文化品牌的传播力度;其次,要创作高水准的文艺作品,加强对布洛陀文化的大众化阐释;第三,要利用多种传播形式拓宽布洛陀文化的传播主体和受众范围;最后,要以民族特色旅游推动布洛陀文化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今年4月4日开始的田阳敢壮山歌圩,是壮族最大的歌圩。中央电视台的数十名记者第一次来到田阳县进行专题报道。随着央视四套的现场直播,壮民族文化也随着敢壮山歌圩走向世界。自2002年布洛陀被专家确认为壮族人文始祖、田阳敢壮山被认定为布洛陀故居以来,田阳县就抓住时机打造民族文化旅游节,作为弘扬布洛陀文化的核心平台。这个旅游节结合传统的布洛陀生日歌圩,为每年农历三月赶  相似文献   

5.
布洛陀神话是壮族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是骆越文化的精粹。追本溯源,布洛陀神话应源自几千年前的骆越鸟图腾信仰,带有浓厚的骆越文化特点。它随着骆越族群的扩散而传播,在骆越后裔布依族、水族等民族之中仍有其各自的表现形态。布洛陀神话是从骆越未分化时代就保存下来的珍贵叙述。  相似文献   

6.
壮族麽经布洛陀为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壮族的历史记忆,它本身有一个从口头传承到不断加工、书写、编撰、汇集和逐渐定型成文本的过程。口头传承产生久远,而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文本则反映了当时壮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种种事象。  相似文献   

7.
田阳敢壮山布洛陀信仰的宗教旅游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阳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的发源地,布洛陀信仰具有重要的宗教旅游价值。全球宗教旅游热引发了民间信仰的升温,而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布洛陀信仰的重要文化价值在于其人文始祖的地位,而人文始祖信仰则是民族寻根旅游的缘由之一;田阳敢壮山是周围地区乃至壮侗语族民众朝圣和假日旅游地;布洛陀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不可避免带有神秘文化特征,神秘文化作为文化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同时可以满足人们探寻新奇的心理特征,在此意义上说神秘文化旅游也是布洛陀宗教旅游价值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以麽经布洛陀为对象,思辨“麽”与“巫”是否同一性:对“巫”与“灵”与“咸”渊源追溯,阐述“灵感文化”的源流;对麽经布洛陀内涵灵感文化特质进行探索归纳为五个方面;初探归纳:“壮族麽经布洛陀”是“越巫巫经布洛陀”,或是“瓯骆巫经”,提升其历史积淀价值分量,包容越族大系各支系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与遗产。  相似文献   

9.
"《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出版发行座谈会"不仅是为庆贺韩家权教授研究团队编译著作《布洛陀史诗》出版发行和获得"山花奖"的一次座谈会,更是学界多领域、跨学科专家积极参与少数民族经典文化传承与翻译研究的一次专题学术研讨,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外语界和翻译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积极对外翻译壮族文化典籍。《布洛陀史诗》的出版发行、荣获大奖和座谈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民间文学创作和民族典籍对外翻译的新纪元,对壮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文化传承和广泛传播并走向世界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综合歌圩与民歌的民众影响力及其文化传播功能、歌圩与宗教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及田阳县文化资源情况分析考虑,歌圩是传承布洛陀文化的理想载体.在田阳县建构特色歌圩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对于田阳县特色歌圩的建构,忠于歌圩文化主题是首要前提,融合布洛陀文化精华是关键因素,整合适度创新元素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壮族典籍《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文本翻译的简要回顾,结合对其中某些译文的剖析和探讨,阐明了"总体审度"和"微观分析"在翻译中的至关重要性,并揭示出它们两者与"传神达意"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为文化典籍文本翻译指明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之可能——以布洛陀文化遗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民间信仰长时间处于边缘的地位,但是在特殊的时机下,它也可能借助适当的外包装,成为被允许并被弘扬的对象.本文以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为例,介绍民间信仰在学者和地方政府等努力下被置换成国家政府承认的人文始祖信仰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个案,讨论布洛陀文化遗址建构过程中的各方力量及其背后的动机,指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正祀具有转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创世神话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在各民族神话类型中占有较高比例。文章以壮族神话《布洛陀和(女米)六甲》为例,通过对其情节母题与主题的分析,认为同主题创世神话主人公的塑造表现出动态发展趋势,其叙事文本的呈现方式具有主观性和多形态,并在长期传承过程中由神圣叙事向通俗叙事转化。大量创世神话具有传播知识经验、培育民族精神和正确人生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多种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旅游视野下的壮族族群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认同是求同与求异的综合,旅游开发为实现族群认同提供了一个契机。壮族的族群认同要素主要有布洛陀文化、稻作文化、铜鼓文化、歌圩文化、岜莱文化、干栏文化等,壮族民族旅游开发以这些壮族传统文化为内容,既可获得经济利益,又是实现族群重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布洛陀和盘古同为开天辟地神,同属壮族远古神话人物.布洛陀为壮族五大支系中的布土支系和布侬支系信仰的创世主神;盘古则是壮族五大支系中的布壮支系和布依支系信仰的创世主神,他们都是开天辟地神,是壮(土)语的神名,是壮族先民原始的开天辟地神.盘古的原形来自于布洛陀.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信仰圈,都处在壮族重要的聚居地,但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地理分界线:以桂中地区的大明山为中心,各分属大明山的两侧:往西是布洛陀的信仰圈,往东是盘古的信仰圈.不同信仰圈的存在说明壮族内部有不同的支系存在.  相似文献   

16.
《今日南国》2009,(6):F0004-F0004
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俗称敢壮山歌圩。据史料记载,该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是广西最古老、最大的歌圩。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田阳和周边县、市及海内外的壮族同胞几十万人自发来到敢壮山,以祭祖、对歌、舞狮、抛绣球等活动纪念壮族始相——布洛陀,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歌圩规模大、内容丰富,在广西乃至全国都很少见到,令人叹为观止。在敢壮山上,有祖公祠、姆娘岩、将军洞、鸳鸯泉、通天洞、布洛陀根、圣水池、望子台、红军洞等人文、自然景观,与原生态的榕树林一起,形成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历史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独特景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壮族经诗《布洛陀》总体格局、艺术思维、风格技巧的审美分析, 阐明 《布洛陀》经诗对历史上壮民族逻辑思维的产生、艺术思维的形成, 对促进艺术审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说明壮民族的道德情感、道德审美在它早期的孕育发展过程中, 得到过诗歌文学艺术的滋润。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广西百色市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为研究对象,考察传统地域文化如何进行现代变迁,探讨官方、民间在民间文化转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文章以为:一方面,国家权力把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化,使之成为实现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化手段;另一方面,民众借用政府行为为民间信仰吸纳正统的文化符号,以达到国家权力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从而获取利润.  相似文献   

19.
广西田阳县拥有深厚的壮民族文化底蕴和浓郁的风土民情,壮民族传统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民间歌圩古老、神秘、壮观,素有“歌海”和“舞狮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田阳县加紧对县内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抢救、保护,吸取壮民族民间精神食粮,打造布洛陀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20.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民间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抢救广西民间文化遗产三丛书总序【农冠品,过伟,韦苏文】2006.1论布洛陀的陪神麽渌甲———壮族麽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二【黄桂秋】2006.1右江流域壮族传统寿庆活动及其象征意义【黄鹏】2006.1人类学的目的【陈兴贵】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