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长期忽视了话语共同体的视角,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所需与话语共同体的功能优势是构建话语共同体的驱动力。话语共同体以语言文字共同体为基础,社会结构交融为前提,共同的话语体系为核心而逐步形成。面对法律保障缺失、民族交流困难等现状,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将构建话语共同体纳入法治轨道以实现法治保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以增强文化认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提高治理效能;推动各民族话语融通以形成精神核心;落实媒介化统战以汇聚民族力量;建设学术话语体系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能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和研究依托。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的重要成果,国家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编写使用为此提供了较好的视角与路径。基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探讨,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具体而言,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方面,要充分挖掘文献史料基础、广泛搜集补足实物史料、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指导史料运用,从而充分统合史料整理与史料运用的多元性与一体性关系。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方面,要以优化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打造学科话语、以服务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连接政策话语、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形塑社会话语、以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引导国际话语,从而精准协调话语生产与话语实践的学术性与应用性关系。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方面,则要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核心概念、廓清现存误区、凝聚基本共识,从而有效处理理论内涵与理论外延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缺一不可、环环相扣。需要精准把握“三大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在有效处理好“三对关系”中,实现“三大体系”的科学融合。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出场。全人类共同价值因其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点而更具理论生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支撑和实现可能。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追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核。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互构互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话语标识性概念和中国话语表达。新时代,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作为话语文本的新闻报道一直以来吸引着语言学家进行研究。文章以近年来中美涉疆新闻为研究对象,从话语研究与新闻传媒学的视角入手,从宏观层面的体裁、话语主题、多模态话语和微观层面的评价手段、引语共同探讨新疆形象构建的新闻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的关键时期,中国既要进一步融入国际舞台,又要立足本国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样的现实需求推动着学界要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迫切需求。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的重要平台,是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主体,但现有研究对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在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不足。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推动学科群建设,进而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因此,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关键时期,推动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融合发展就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学术期刊发展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具有内在的耦合性,即学术期刊发展需要融入学术共同体,而学术共同体建设离不开学术期刊平台。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融合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行性,这种可行性表现为学术期刊能够有效助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而学术共同体可以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学术期刊内部的异质性、学术资源分配不均衡、行政权力对学术业务的过度干预以及学术共同体研究志趣差异等是影响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推动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融合发展,在需求层面要整合不同组织间的关系以提升学科群的有效需求;在供给层面要构建基于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需求的学术平台;在制度层面要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和学术资源分配制度;在技术层面要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手段提升组织间的协同力。  相似文献   

6.
'语篇体裁分析'理论评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语篇体裁分析是近年来在话语研究中一个新兴的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在概述、评析语篇体裁与语篇体裁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该理论与语域分析、话语分析之间的关系异同、该理论在语言研究与教学中的价值及存在问题。本文认为语域分析、话语分析与语篇体裁分析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连贯性话语。语域分析注重言语形式,很难揭示话语交际本质;话语分析的重点是揭示话语的普遍性特点;语篇体裁分析将话语放在一个特定的语篇社团中加以考察,注重发话人的交际目的,揭示各类语篇体裁的特殊性特点。语篇体裁分析有别于其它分析理论的明显特点是在分析中加入交际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从而使这种分析能更深刻地揭示话语的本质。语篇体裁分析理论为研究连贯性话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能为语言教学,特别是特定用途英语教学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作为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着人类社会价值重塑和实践重构的双重使命。"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诉求的话语实践,始终围绕着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旨义、建设"五个世界"实践目标和构建立体化的传播路径而展开。"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是推动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变革的中国探索,对有效促进中国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和"一带一路"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际话语权是一国说服、影响他国言行的能力,涉及到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国际话语权之争大多是法律层面的,而国际法是国际法律话语,是赢得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关于人类发展进程的理念,是全人类在这个进程中所追求的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包含了休戚与共、荣辱相生的含义,是全人类生存状况的现实表达。其五个价值与国际法是契合的,国际法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手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法的目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引领,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为方向,以中国国际法实践为基础,以提升国家实力为手段,以国际法话语为具体内容,以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相称的国际话语权为目标,传播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以网络新媒体为媒介的话语传播已成为国际学界的研究热点。然而,研究者对医疗行业话语的新媒体体裁和话语传播关注不足,且缺乏从CGA视角对医疗科普话语的探究和思考。文章以72篇医院微信公众号科普推文为语料,在批评体裁分析(Critical Genre Analysis,以下简称“CGA”)理论框架下,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多维度、多视角考察医学科普语篇的体裁话步结构和话语传播策略,旨在透视医疗行业实践和行业文化,以期为新媒体话语传播和医疗行业交际话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是话语的思想内核和价值基石。中国的话语权,实质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因而研究和关注中国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就是话语权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该论题,需要超越“传播学研究范式”,以“实践学研究范式”优先,在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实践为抓手的基础上,进而达到提升中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展现主流意识形态魅力之目的,这是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设研究需要努力开拓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1.
全媒体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情怀赋能有利于夯实立德树人的文明底色,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合力,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同时,泛中心化、泛舆论化、逆全球化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挑战国家主权与民族共同体公信力,滋扰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力,引发信仰冷漠、价值遮蔽。全媒体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在话语主体、话语载体、话语主题、话语体系、话语传播上厚植仁爱情怀、传道情怀、人民情怀、家国情怀、天下情怀,引领青年以青春智慧创造美丽中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Hyland的元话语理论和Swales的引言“创建研究空间”模型,以管理学和化学学科语料对比分析了软硬科学学术论文引言中人际元话语的分布情况,并尝试从体裁交际目的视角来解释这些异同。结果发现,作为同一体裁的两学科学术论文引言虽然在人际元话语的语步分布上展现出了很强的一致性,但在除了凸显语之外的元话语资源使用数量上,管理学引言均多于化学引言。这些一致与差异既符合同一体裁共同的显性交际目的,也体现了不同学科属性规约下各自隐性交际目的实现方式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提要]从社会治理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话语表述,充分彰显出现代公共治理的中国特色。由于社会原子化发展及其矛盾张力,构建以实现社会治理为目标的共同体成为当下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相关研究呈现出碎片化状态。本文以2008年以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和维普的336篇社会治理共同体核心文献为分析对象,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构建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直观系统地展现研究热点、主要议题、演进路径和前沿趋势。研究发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新兴热点聚焦于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尤其是社区治理和乡村振兴,强调治理创新以及与制度权威间的平衡对话和合作治理,形成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及发展、治理共同体的基层实践三大研究主题。纵观发展脉络,该领域经历了潜伏期、萌芽期和发展期三个重要阶段。未来要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多学科合作,继续关注基层社会,从工具性和价值性双向出发实现共同体的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设建立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基础上,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这种话语叙事的历史逻辑开端于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形塑于秦汉以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觉醒于各族同胞共御外侮、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典型形象、精神家园、物质发展、目标使命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内涵外延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为推动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读秀、知网、推特、智库等资源库对2013-2017年间国内外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研究现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国内“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沿线各国基础设施、经济、金融、地缘关系等研究火热,相关政治话语及核心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偏冷,存在虚化、泛化现象;境外舆情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几乎涉及沿线所有国家和区域,但“一带一路”话语本体研究、历史资源和学理基础研究薄弱,少有对受众差异性、国外媒体的误读、质疑及零报道开展针对性研究,“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据此,文章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进行整合,再符号化为“一体一带一路”,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便深入认识其与中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构建的关系,推进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6.
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构建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也具有实践中的可行性。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建构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深化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关键途径。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需要从学理维度,增强信服力;从价值维度,提升亲和力;从现实维度,聚焦凝聚力,最终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7.
借助"互文性"与"话语共同体"的概念,追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政策文本中"引用与注释规范"这一部分在现代学术话语共同体中的建构脉络,认为精确引注是现代学术的独有特征,是顺应实证精神和学术论证体裁的产物,是针对学术话语共同体内正式文本的规定,发挥多项重要功能所必需的。由于引注在说服读者、建构原创性和重要性、建立学术声望以及分配学术资源方面的重要性,致使学术知识生产过程中存有诸多不符合学术规范的行为。此外,由于引注规范本身所含有的一系列微妙性,也致使某些学术行为失范与否存在一定的商讨余地。  相似文献   

18.
尽管以“少数民族文学观”作为统摄国内非汉民族文学之全称的观念“发明”及其体制化、系统化的理论构建,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全面展开,但自晚清以降,传统帝国话语向现代民族国家话语转型,多民族中国的民族问题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关键问题,那些非汉民族的文学在上述语境中即受到重视,这为少数民族文学观新中国成立后的构建提供了极具历史承继性的中国经验。从“民族国家共同体”到“现代化国家共同体”,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转型的百年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同一性”与“多样性”关系等问题,彰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契合的中国文学共同体特征。由此,“少数民族文学观”开始向“多民族文学观”进行观念的迁移,共同体诗学构建问题凸显。  相似文献   

19.
环境话语是与环境或环境问题相关的一类话语,受到学界关注。生态话语分析作为生态语言学的一个研究视角,在话语生态性构建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语料库话语分析或研究作为一种实证性视角被广泛用于语篇或话语研究中。语料库生态话语分析将上述两个视角整合,是话语生态性探索的新路径。研究立足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基于一定的生态哲学观(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自然观),借助专用语料库工具,建立“《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话语语料库”(包含一个总库与四个子库),从子库词表、子库主题词表和总库中索引项climate change及其搭配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证。研究发现,作为环境话语的《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是生态有益型话语,报道表达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阐明该报对气候变化这一环境相关问题的态度,同时凸显其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20.
当下,建立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的传播行为,是一场话语生产与权力争夺的较量,是中国在综合国力渐增后试图获取更多国际话语权、建构良好大国形象的新尝试。本研究以《人民日报》"一带一路"报道为样本,从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对其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话语历经媒体"家国同构"与"天下大同"的模式化生产,已成为中国形象的重要话语标识,媒体以"一带一路"话语为载体,企图建构身份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助力于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