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者在对作品涵义创造性的理解与发挥的时候,它既不完全受作品本身的束缚,又在原作品基础上提出某种有节制的异见或新解,这种创造性误读是读者艺术思想、审美观念的有效延伸,也是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重新构建文本意义的过程。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误读使合理性的多元解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一方面在小说人物的构思和主题风格带有前辈简·奥斯汀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他叉是对前人作品进行“误读”来确立自己的“强者地位”。本文拟从影响与误读两个视角分析《赎罪》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文学活动中的某一要素来概括文学本质的反映论、作者中心论以及作品中心论等各有自己的理论缺憾,它们都把文学作为静止的、物态化的事物来看待。但文学的本质是一种活动,文学意义也是在文本与文本、作者与读者、文本与读者、文本与其生存其间的文化语境以及文本的上下文之间的不断对话中生成的。离开“活动”这一基本界定,文学的意义将无从产生。  相似文献   

4.
三毛 ,作为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读者眼里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性格魅力的台湾女作家 ,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 ,都存在着读者的“误读” ,如她的叙事作品 ,常常被当作“自传”或“传记文学”等等。本文从三毛在中国大陆读者中的影响及其创作历程出发 ,就其叙事作品的阅读与接受及其文本的艺术特征 ,进行了阐释与论述  相似文献   

5.
一、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模糊性 法国电影导演、先锋派电影理论家阿斯特吕克曾说过:“银幕艺术可谓是以暧昧与多义为本质的艺术。”(见《世界电影》1984年第4期)而在事实上,暖昧与多义的岂止是银幕艺术,就是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如某些文学作品就是如此。这些文学作品的暖昧与多义,不仅表现在作品一般的思想意蕴上,而且集中地表现在作品的主题上。  相似文献   

6.
作为在中国长大,后落户美国的流散作家哈金,当面临两栖身份的文化矛盾时,他选择用“他者”的眼光看待和想象心目中的中国,用自己的童年记忆来代替集体无意识,并基于这样的立场来表达一个“流散”知识分子的民族根基感,以求找到精神归宿,实现个人价值。哈金的“中国想象”具有人文体验性、艺术创造性等特点;但同时亦存在个人想象与集体记忆的落差、流散身份与本土生活的隔膜和外文写作之于他国读者期待视野的迎合与误读等局限。  相似文献   

7.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它的社会性无法割裂。因此,文学批评具有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二重性。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批评文本自身具有美感吸引力,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分析,深化读者的审美体验,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艺术性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文学作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对它们作出衡量和评价。文学批评的社会批评性质,不仅使批评在透视作品的社会性时发现其独特价值和局限,而且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使文学批评超越审美和艺术的层面,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获得自身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文学欣赏中的审美感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透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它以把握形象为起点,而又自始至终离不开形象[1]。在这一过程中,读者陶醉于艺术境界之中,驰骋自己的想象,不知不觉地与艺术形象形神交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的诱发,去认识他所反映的生活,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体验、想象和思索,从而获得美感享受。那么,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哪些审美感受呢?其一,欣赏文学作品,是人们的精神需要。尽人皆知,人有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这是人类长期从事改造生存环境所形成的惯性。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  相似文献   

9.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石,是原联邦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伊塞尔根据英伽登关于文学作品中的不确定领域在阅读过程中被具体化的思想发挥而来的。所谓“召唤结构”,是指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不确定点或读者对作品进行艺术想象的空间。下面,仅就“召唤结构”的特点和美学价值,谈点看法。 1 “召唤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不确定性。首先,这是由于文学作品特殊的存在方式——一种意向性客体所决定的。这就是说,文学作品必须凭借铅字、油  相似文献   

10.
<正> 艺术,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其本质都是创造。世界在客体和主体、纵向和横向上,都是无限的,它为艺术刨造提供了不可限量的天地。艺术的生命力,维系于独创。一部文学作品要在读者心口留下门己的位置,就要表现出自己的艺术个性。文学评论的基本使命,是要从历史内容的自觉程度,思想意蕴的深邃程度,艺术表现的生动丰富程度诸方面,评析作品艺术价值,告诉人们作品的魅力和特色,把作品中千姿百态的美景传达给读者,乃至让自己受到的感动,也能通过评论去感染读者。一篇评论的功力,就在于发现和开掘蕴藏在作家作品中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1.
文本的唯一性和读者的多样性决定了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多元解读与误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过度”阐释将会使多元解读演变成误读。误读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防止“曲读”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并尽量做到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意图。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使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维因素,读者的阅读是文学的再创作。文学的“误读”是文本解读的常态。“误读”现象的产生既受社会与时代因素的影响,又有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个体性差异,其原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文学文本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艰难性及其深层原因,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下对权利崇拜与金钱崇拜的后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中,文学的接受主体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读者对文学的人文精神的接受与追求作品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变成了对于文学刺激性与消遣性的阅读;读者主体性在退化,读者与一些追求世俗化的作者共同联手解构当代文学的理想精神,从而使得表面繁华的当代文学实际上在退化衰弱。大量的文学文本存在也仅仅是一种缺乏读者的潜在“文学作品”。文学文本要实现其文学作品的转换,当下读者必须经得起时代的物质考验,要培养自己阅读经典的兴趣及从整体上提高读者的文学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肯定了文学作品应该反映生活本质的前提下,还有一些问题,目前文艺界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想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的初步认识。 一 文学作品写人的本质,是不是也写了社会本质的一些方面? 有的同志认为,“作为艺术范畴和艺术描写对象的只能是‘人的本质’,即社会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感性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什么‘社会本质’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二十年代后期,丁玲小说的出现,是一种崭新的文学现象。《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小说一发表,“便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丁玲小说之所以一开始被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就因为它表现了思想和艺术上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既表现在开拓题材、挖掘主题和刻画人物等方面,也表现在作品的结构方面。 法国十六世纪“七星诗社”的领导人沙龙曾经说过:“在相当高妙的创造之后,美丽的结构跟着会出现,因为结构与作为一切事物之母的创造相随,有如影之随形。”这就告诉我们,作为艺术形式的结构,是为艺术内容服务的;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最终要通过它的艺术结构才得以完美的体现。 丁玲的短篇小说,在艺术结构上兼收并蓄,博采众家,形成了她自己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要能经得住历史的选择与淘汰 ,要能赢得今天乃至未来读者的认同 ,必须以文学特有的审美手法去表现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中最本质的属性 ,就是主体“自由意志”的体现。在这一点上 ,陶渊明堪称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之所以在今天受到愈来愈多中外读者的重视和喜爱 ,是因为在他的诗文中 ,执著而真诚地表现了这种主体的“选择”和实现“自由意志”之后的愉悦体验。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是建立在真善美基础上的艺术之塔,而艺术美是它的核心,审美价值是它的生命。美,虽然要以真与善为前提,但它却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真与善的“质”。文学作品本身的系统是一个审美系统,纳入这个系统中的真与善都必须首先具有审美价值。如果过于强调了真与善而忽视了美,那么文学作品就与科学论文没什么差别了。生活中那些既真且善的事物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事物不一定是真的和善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还有着相当的距离。即使是写真人真事的作品也离不开作者的艺术裁剪之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绝对地反映“生活真实”的作品是不存在的。作者的才能就是把生活真实转化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真实的才能。因此,文学创作必须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其至是特殊的艺术手段来弥补生活真实的局限,强化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使作品具有震憾心灵的艺术力量。本文所要阐述的错觉描写,便是一种饱含艺术辩证法的特殊艺术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8.
“言说”与“倾听”是传统文本中典型的两性关系模式。男性言说,女性倾听是父权体制下的话语结构。这一权力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构建了以男性为文本创造者和文本中心的叙事结构,体现了主流文化将男性作为创作主体、把女性作为文学作品中附属物的角色规范。对《罗亭》的重新解读,旨在揭示女性在文本中的倾听姿态是由于她们在历史中的被迫“缄默”和“匮乏”;女性的“语言拜物教”倾向是“没有自己的语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突破从属论、独立论和多元论的二元对立思维,文学与政治之关系理应是一种相互缘起的想象关系,它们因想象一种好的生活而有所关联。这种想象具有否定性、不可能性和超越性。落实到具体的政治生活和文学创作时,两者也应以一种想象的关系而存在,一方面政治须从文学文本中汲取制度策划的资源,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对政治的实际运作也有所影响。另一方面文学也须对现实政治的种种存在可能性进行积极的想象,将之作为自己不可缺失的资源之一。以想象为纽带的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将为当下的民主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居于何等地位,起着什么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情感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追求和占有自己对象的特殊的本质力量。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任何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都不可能离开情感的因素。文学创作作为一种最富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当然更离不开情感的因素。那么,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它的特征怎样影响着文学作品的特征,它在文学作品中又是怎样具体地表现出来的呢?本文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的意见,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