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现行《中国文学史》教材和学界研究成果多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与青年叛逆形象相对立,进行否定性的批判。这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实际,不仅不公允,也不符合健康的生活常识。事实上,对这些家长冠之"封建"标签的简单处理,将生活、人性、人物性格等均简单化了,所以有必要重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家长形象。只有将这些形象不做符号化处理,并放置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才能得出公允的评介。这关涉到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文学史的撰写等问题,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经世致用"论是古代文学功能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主要包括"治世"说、"明道"说、"教化"说、"美刺"说、"劝善惩恶"说等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经世致用"论的基本理论系统。"经世致用"论体现了儒家对文学功能的态度。而这一理论系统的形成,与经学密切相关,因为经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精神。"经世致用"论不但在古代文论史和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越女"一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词汇,在唐诗中出现频繁,然而这一现象却极少被关注,文章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越女"一词进行简单地考释,并粗略分析唐诗中的越女形象。  相似文献   

4.
2005年韩剧《大长今》在中国热播,电视剧业内人士、媒体、学者纷纷从各自的身份和立场出发,对"韩流"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长今"这一女性形象进行性别化的阐释,浮现出民族主义和社会性别两种话语。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大学生观众进行的调查显示,观剧是基于文化身份的选择性观看。中国青年学生热捧"韩剧"的背后是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对当代中国学习西方现代性的不满;男女观众在"长今"形象的阐释上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看到的是现代缺失的"完美的传统女性",而女性看到的是具有坚韧品格和追求事业的"现代女性"。  相似文献   

5.
唐宋小说作品中多描写爱情之作,但唐人传奇小说中的许多女性形象都是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徘徊,而宋元话本中的女性则更多地在感情与性欲的旋涡中浮沉。分析两个时代小说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巨大差异,我们会发现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是与儒学的深刻影响分不开的。儒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起了一些负作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而不是站在传统儒家立场来正确评价中国古代文学的这一现实主义特色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华裔美国英语文学研究以身份研究居多,有种族、性别、文化身份等;批评理论多样化,以西方现代理论为主,杂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华文文学研究中,文化身份仍然是一个研究热点,美华作家的身份认同与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华文文学比较也是选题之一。用形象学的方法研究美华文学的并不少,其中中国形象的研究较多,美国形象研究较少,而系统的中美形象的比较与汇总更少。  相似文献   

8.
唐宋小说作品中多描写爱情之作,但唐人传奇小说中的许多女性形象都是在理智与情感之问徘徊,而宋元话本中的女性则更多地在感情与性欲的旋涡中浮沉。分析两个时代小说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巨大差异,我们会发现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同古代文学的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裸体吃中餐》探讨了中美文化差异下的母女关系,并对年轻女性对母体依恋又抗拒的复杂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而,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也不容忽视。在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影响下,华裔文学作品中的男性往往是"隐退"的或者被"女性化"的。但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也在尝试对长期以来的这种男性形象描写进行着小小的反抗。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中父亲形象的分析,使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体会这部作品对男性形象描写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国传统语言哲学入手,从"名与实"、"规定与描写"、"和谐与征服"、"暗示与明确"几方面评价了中西翻译理论,主张在属于象形表意的汉语和属于拼音文字的西语间的翻译转换没有必要全盘引进,而应该中西合璧,采取描写多元的翻译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由于独特的人生经历,赛珍珠代表作《大地》饱含深情地描绘了中国农民的形象,真实再现了中国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描写表现出其对中国农耕型文化心理结构的了解和把握,以及一个"异乡人"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和阐释,是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有力例证。  相似文献   

12.
从《钱神论》到《钱本草》──谈古代文学的金钱描写史实中国古代早期专门描写金钱的代表作品,首推鲁褒的《钱神论》,然后是张说的《钱本草》。这两篇作品产生的时代不同,走向各异,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描写金钱的不同特点。通过剖析《钱神论》和《钱本草》,不仅能够发...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儒家的价值取向为评判人和事的标准,通过描写被儒化了的西天取经的故事和人物,显示以儒家为主体的人格精神,以此来表达一种"中庸"的人生理念,倡导一种理想的社会伦理道德,《西游记》是儒家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美狄亚"作为"杀子复仇"的女人的代名词,是"为爱复仇"的一种符号,折射着西方文明的某种品格。而中国没有"美狄亚",这不是说中国古代文学中没有"美狄亚式的弃妇"或"美狄亚式的杀子",而是说没有"美狄亚式的因为爱情而杀子复仇"的故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弃妇叙事"与"杀子叙事"的断裂,反映出中国文化与古希腊神话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之一种)迥异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5.
以晚清和"五四"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学系统的转型相呼应,民族危机的现实与强国富民的政治理想激发了知识分子对强势西方他者的学习兴趣,结合"启蒙"、"救亡"的目标,翻译当仁不让地成为再现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中国形象主体性的思想选择。其中主要以严复和鲁迅为例,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人本实践和社会分析来阐述严译文本的社会需求及其启蒙意义,严复选择西学的"精髓"来翻译,主要是"癒愚"、启蒙,消除国人头脑中落后的意识形态,努力改造中国愚昧、落后的国民形象,同样也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中的人本实践和社会分析来阐释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反映伦理道德的作品特别多,它们以儒家等级思想为基础。这类作品所表现出的伦理道德观念仍有进步性,因为它们表现了原始儒家伦理观念中的民主因素;它们表现儒家专制观念时渗透进人民进步的道德观念;它们表现了叛离儒家正统的劳动人民的伦理道德观点。  相似文献   

17.
索尔·贝娄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中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在《赫索格》、《洪堡的礼物》和《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三部代表作中塑造的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的男强女弱的性别身份建构模式,一方面,男主人公被塑造成受制于专横妻子的弱者形象,另一方面,男主人公的妻子被塑造成强者形象。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可大致分为"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这些形象均是对印第安形象的扭曲,使殖民主义对印第安人民的驱赶、杀戮和压迫合法化。20世纪美国白人作家福克纳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刻画了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印第安人物。然而,与一些20世纪的美国白人作家不同,福克纳笔下的印第安形象与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有着本质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他突破了"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传统的印第安形象,用他刻画的印第安形象,唤起印第安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侠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到清代还有把虽然没有武艺但出手帮助人的行为称作侠的现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侠的概念有所拓展,他描写了一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但是以助人为乐的形象;另外还描写了大量以情为因而出手助人的形象,可以成为"情侠"。这些形象有的以纯情助人,不图索取;有的则把行侠和爱情结合在一起,帮助人则是其主要目的;个别侠义之士为人延续宗祧而又贞洁自守,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突破。至于蒲松龄肯定"以性行侠"的提法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夏目漱石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汉文学史上汉诗人的代表,其一生所创作的近二百首汉诗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其大.从自幼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巨大影响,到面对西方文化舶来的时代现实,无论是儒家的“经世济民”,还是佛禅的隐遁出世,在其毕生的汉诗写作中,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对精神世界的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